原标题:直面三大问题,才能妥善解决“三点半难题”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农工党中央提交了《关于实施小学生免费托管的提案》,建议成立小学生免费托管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发挥政府在资金、形式、内容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引发了舆论热议,网友们称赞这是“最得民心的建议”。
低幼龄孩子“接送难”,一直是困扰无数家长的难题。按照有关要求,我国很多城市的小学放学时间在15:00—15:30,而大多数学生家长的下班时间在17:00以后,这就出现了小学生监护的“空档期”,“三点半”难题成了全国性的社会问题。
前不久,在教育部召开的发布会上,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表示,各地要推动落实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全覆盖,要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相衔接,切实解决家长接学生困难问题。为小学生提供课后服务,业已成为共识,但要把这项民心工程做好,则必须直面三大问题。
一是“资金”问题。毋庸讳言,为学生提供课后延时服务作为教职工的额外工作,理应获得相应报酬,这就涉及课后服务的费用。当年遍地开花的晚托班之所以被取缔,牵涉到乱收费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时过境迁,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和政府服务意识的提升,很多地方恢复小学课后托管服务,费用由财政买单,也有部分地区在自愿的基础上向家长收取适当的费用。
财力允许,当然应该做到“全免费”。但对于条件暂时不具备、财政投入有困难的地方,也可以在坚持课后服务“公益普惠”原则的基础上,让家长合理分担成本。切不可因无力付给老师合理报酬,而影响到教师的积极性和课后服务的质量,这才是大问题。
二是“内容”问题,这是决定“三点半课程”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学校课后服务开始之初,坊间不少人认为这就是当年晚托班的“复辟”。其实不然。课后托管服务并不是新瓶装旧酒,也不是学校课程教学的简单延续。
随着时代的发展,家长的要求绝不仅仅停留于接送看护孩子层面,更希望学校能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最大限度地利用本身资源为孩子提供兴趣活动的场所。因此,学校课后服务必须升级换代,应当从简单的托管照看升级到丰富的延时服务,除了指导学生尽量在校内完成作业,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补习辅导,更在于秉承志愿原则并开设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满足家长的多元需求。
令人遗憾的是,据笔者所知,很多开展课后服务的学校,基本上还是局限于照看和作业辅导的层次。除了费用比较优惠(或免费)之外,与校外“小饭桌”的功能并没有什么差异。开展校内课后服务,要有高质量的发展目标,不仅要让学生“留下来”,还要“留得住”“有效果”。比如,不妨可以考虑结合素质教育开展科技艺术类社团活动,结合近视防控增加体育活动,结合劳动教育开展实践技能培养,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咨询辅导服务,等等。
三是“师资”问题。“师资”与“内容”,两者密不可分。如果课后服务只定位于当年“晚托班”的性质,校内的老师足以胜任。倘若课后服务要想更加丰富多彩,做出特色,那就必须开门办学,引进师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充分发挥家长资源之外,各地在实践中还尝试通过多种渠道吸引高校优秀学生、文体工作者、民间艺人等社会热心人士到校提供形式多样的公益性服务。有鉴于此,农工党中央提交的建议中,就提出充分挖掘社区、高校、社会机构以及学生家长等社会资源,形成托管合力,构建以学校为主、社会多方参与的小学生托管服务体系。
为了做好课后服务这项公益改革,各地都很“拼”,但要想把经念好,还有许多工作亟待进一步落实。
(浙江省衢州二中高级教师,浙江省青少年舆情中心研究员胡欣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