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日报
原标题:代表委员建言献策共同擦亮千年运河文化“金名片”
惊蛰甫过,万物复苏。
大运河北京段横跨京城七区,以白浮泉、玉泉山诸泉为水源,经玉河故道、通惠河,最终流入城市副中心北运河,这条千年河道正在焕发勃勃生机。
如何保护与传承大运河文化、如何做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如何擦亮北京运河文化这张历史“金名片”,成了2021年全国两会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关注的热点,大家纷纷从规划设计、文物保护、智慧化场景应用、生态建设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
吴晨代表:实施聚焦战略推动整体复兴
老话儿说,北京城是漂来的。千年来,贯通南北的大运河默默将砖石、木料、漕粮等送至京城,也促进了南北经济与文化的交流。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吴晨建议,以重点河段、重点项目为抓手,实施聚焦战略,推动大运河区域整体复兴。
没有围墙,不设大门,环海的步道、亭廊、绿地、小院都是开放的……阳春三月,老舍先生笔下“柳林环堤,千顷荷花、芦苇丛丛、水鸭为群、蝉声鼎沸”的西海美景又出现了,什刹海环湖步道则是市民与美景亲近的通途。
“什刹海是北京大运河文化带的重要节点之一,它的环湖步道贯通于2018年。从什刹海的建设经验看,节点项目实施对运河文化带建设具有推动作用。”吴晨说,绵延千里的大运河文化带,途经北京7个区,要想加快推进其建设速度,就得实施聚焦战略,充分利用大运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形成运河沿线文化特色地区。
哪些河段可以作为聚焦的节点?《北京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中提出了七大运河文化展示区,分别位于白浮泉、颐和园、万寿寺、什刹海-玉河、通惠河沿线、通州古城、城市副中心。在吴晨看来,大运河节点建设可以走出一条文化引领、生态优先、产业升级、活力彰显之路。
他解释,文化引领,就是充分挖掘运河沿线的遗址遗迹,实施重要文物的保护修缮、展示和环境整治项目,活化运河沿线文物,实现古为今用;生态优先,就是在现有基础上深度做好大运河两岸生态环境方面的整体规划,划定生态控制线、河湖保护线、绿地系统线,全面提升运河沿线生态环境品质,逐步实现水系连通和滨河绿道贯通,构筑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生态环境;产业升级,就是要结合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积极探索将运河文化融入到文创产业中,持续开发叫得响、传得开、卖得快的运河文创产品;活力彰显,则是要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复兴,打造兼具文化体验、休闲旅游等功能的运河商业文化体验街区。
齐玫代表:三地携手打造运河文化品牌
水波为曲,桨帆当歌。大运河的文化故事,怎能少得了文物。全国人大代表、首都博物馆首席研究馆员齐玫建议,京津冀三地博物馆携手,打造运河文化品牌,树立运河文化标识。
提起大运河北京段,许多人首先想到的便是文物。全长82公里的大运河北京段,是北京文物比较集中的区域之一,沿线包括世界文化遗产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9处。“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保护与传承运河文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得有整体方案和专业标准。”齐玫说,无论是古迹等不可移动文物,还是军粮经纪密符扇、验粮盘、“官砝”石权等与运河有关的可移动文物,以及戏曲、音乐、舞蹈、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珍贵的文化遗产,需要对其进行全面保护并加以展示、宣传。
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大运河畔,总建筑面积9.7万平方米的首都博物馆东馆正在建设中,预计2021年底前实现外立面亮相。齐玫说,首都博物馆东馆的展览内容设计,就应以运河文化为主要特色,突出运河元素。同时,京津冀三地博物馆也可以携手,将运河文化的精髓、底蕴,特别是古人在运河开发、治理、运作等方面表现出的发明和创造、聪明与智慧,以及运河在古代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和影响展现出来。
齐玫介绍,2020年底,京津冀三地博物馆与中国国家博物馆共同举办了“舟楫千里——大运河文化展”,观众可以在三地欣赏到同一文化主题的丰富文物展示。“贯通南北的大运河是连接京津冀三地的重要路径,运河文化三地相通。”齐玫建议,未来,京津冀三地博物馆还可以和更多博物馆合作,在人力、物力、资源等方面开拓更广泛的合作空间,共同做好大运河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
伊彤代表:借助科技让非遗资源“活”起来
“大运河通州段是北京东部最重要的漕运枢纽,长期以来积淀了极其丰富的运河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文化资源和精神价值。”全国人大代表、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主任伊彤认为,应加强城市副中心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共同努力让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动”起来、“活”起来。
伊彤带领北京科技战略决策咨询中心“文化科技融合”团队开展调研,经过研究,提出了两个具体建议。一是借助“互联网+”、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促进大运河非遗资源创造性转化,“动”起来、“活”起来,更好地融入当代人们生活。二是加快推进“智慧大运河(通州段)”应用场景建设,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系统等提升文物监管能力;建设景区智慧管理体系,提升游客游园体验,将通州打造成中国大运河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缤纷旅游带“三带合一”的标杆。
周剑平委员:依托大运河建设跨区域“绿廊”
“京津冀地区以全国2.3%的地域面积承载了8%的人口,平原地区是京津冀城市群的重要承载区,生态系统其实很脆弱。”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农学院院长周剑平建议,以大运河等区域性主干河流两侧森林湿地为主体,建设跨区域生态廊道,提升生态系统的连通性、完整性,构建京津冀平原地区森林体系。“在平原地区大面积增加森林湿地空间短期内难以实现,但是像大运河、永定河等河道以及各条高速路两侧的线性空间是可以利用的,尤其是河道两侧,更容易建设成蓝绿交织的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周剑平说,“每100平方公里要有一个100公顷左右的森林空间,可以拟自然方式适当调整地形变化。通过大尺度的森林来调节气候、改善空气质量,特别是增加华北地区的降雨量。”
他建议,发挥京津冀联合机制的作用,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对北京、天津、河北廊坊和保定平原地区编制生态修复规划并组织实施,稳步推进,形成整体区域生态格局,提升区域环境容量生态空间。
朱晓进委员:由地理空间向文化空间转变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江苏省委主委、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朱晓进建议,应加强国家层面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推动大运河由地理空间转变为文化空间。
朱晓进说,大运河两岸遍布数以千计的不可移动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古村名镇依河而生。他建议,应加强国家层面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开展统一的规划,制定统一的建设标准,做好大运河整体保护、开发利用规划和建设控制性详规。
他还建议,在建设过程中要注重文旅融合,围绕运河文化旅游,推动大运河由地理空间转变为文化空间,积极培育与运河文化相关联的创意设计服务、文化休闲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等特色文化产业,以活动、赛事促大运河绿道建设和完善,扩大影响力。(赵莹莹叶晓彦孙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