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世界各地掀起“中文热”,学习却流于皮毛,张恩迪:让海外华文教育融入当地主流教育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国力提升,华文教育越来越与各国民众的外语学习、多元文化建设和世界人文交流紧密结合起来,在世界各地掀起了学习中文的热潮。不过,在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张恩迪看来,海外华文教学普遍存在诸如学习效果一般、水土不服等问题。
张恩迪认为,海外华文学习强度不够,学习效果一般。“政府提供的免费课每周就一次,一般学生仅达到日常生活类话题口头交流的程度,基本无法进行深度话题探讨,读写技能普遍较弱。家长反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仅流于皮毛,学而不精,对深奥的文化及地理知识均很陌生。”
其中,深层次的原因是“师资力量参差不齐,教师培训与需求不符”。张恩迪说,华文学校的老师大多不具备当地教育部门认可的教师资格。例如,西班牙巴塞罗那孔子文化学校80多位老师中,华人老师约30%,留学生约70%。在华人老师中,师范学校毕业、在国内从事过教育工作的不到30%,而留学生老师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这些都使得华文学校师资力量得不到保证。
因为文化背景存差异,华文的教学理念方法也存在“水土不服”。张恩迪说,海外华文教师多数习惯国内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关注语法和词汇;而国外的教育更关注学生的沟通和交际能力,尤其是在实际场景中创造性地使用语言的能力。这影响了华文学校在当地的受欢迎程度。
此外,海外华文教材未与时俱进,跨文化元素缺失。张恩迪说,如今学习华文的基本是华二代、华三代的孩子,其价值观受西方影响较大。华文学校逐渐开始招收洋学生,有些华文小学班上的非华裔学生数量已超过华裔,但现有课程标准里缺少了跨文化教育的内容,教师也不知该如何协调处理文化差异问题。
对此,张恩迪建议,海外华文教育拓展华文学校的社会服务效能,使华文教育尽快融入当地主流教育。
他建议完善培训模式,提升教师素养。由机构、侨团等牵头,建立常态化、系统化的培训机制,采取多元化的培训模式,进行多元互动型教学,把理论、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鼓励学员学以致用。他认为,可以利用好网络平台,积极构建海外华文教师的“云”培训新模式。
“国别化和本土化是海外华文教材的最大特点。”张恩迪建议,尽快更新教材内容,融入跨文化元素。邀请跨文化专家团队参与华文教材编写。课本内容可加入中国和居住国的文化对比,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包容和认可。
张恩迪还建议拓展教学内容,融入文化体验。比如定期组织学生到访当地中餐馆、杂货铺、中华街和武术馆等,使学生把语言和文化学习相结合。同时建议组织华裔青少年“寻根之旅”等活动时,分析他们的年龄特点和生活背景,减少纯知识性的文化讲座,增加互动交流和参与体验的元素。
“华文教育不仅要教好华侨华人的孩子,也要考虑如何向华人社区以外的群族传播中华民族语言文化。”张恩迪说,让华文教育走出华人社区,既满足了主流社会对汉语教学及中华文化了解的需求,也扩大了华校的影响,更好地开展民间外交,树立华人社群在当地的积极形象,增强溢出效应。
栏目主编:张骏
文字编辑:张骏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曹立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