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7位名校博士入职深圳中学引热议,顶尖人才浪费了吗?
最近,深圳中学2020年新入职“豪华”教师阵容曝光,引发网友热议。
名单显示,2020年该校新入职老师共66人,其中硕士39人、博士21人、博士(后)6人。有17人毕业于北大,16人来自清华,同时不乏来自剑桥、牛津等世界顶尖高校的毕业生。
来源:“深圳中学”微信公号
事实上,顶尖高校毕业的高学历人才到中小学任教,近几年频频出现并引发热议。这一现象是否会导致人才浪费,并引发教育公平问题?博士生到底该不该去中小学任教?
针对这些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郭英剑曾撰文进行了深入分析。
博士该不该到中小学任教
我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博士该不该到中小学去任教》。这当然是站在外人的角度,试图客观地去看待和评价博士的选择。如果我把题目改为《博士要不要到中小学去任教》,则就是站在博士的角度,希望从他们的主观角度去看待这种人生选择了。
其实,“要不要”和“该不该”确实是我们看待这类问题的两个必需的视角。
高学历者任教中小学引热议
近段时间以来,深圳中小学高薪延揽高学历者前往任教的新闻,引起了媒体的热议与人们的关注。国内不少主流媒体都对此做了相关报道。这其中的看点在于——深圳30万年薪聘中小学教师,近九成是研究生。而这里的研究生,包括了博士研究生。
其实,博士到中小学任教在中国早已不是新闻。据我所知,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早已不在少数。而在一些发达地区的中小学,具有名校硕士学位乃至博士学位者前去应聘,人们也见怪不怪了。
这次深圳30万年薪迎聘中小学教师事件之所以引发关注,主要在于集团效应。
应该说,类似的热议经常见诸报端,时不时会来一次。这类事件之所以引起媒体关注,一是因为高学历如博士者,如果他们到高校和研究机构去工作似乎顺理成章,但现在去了对学历要求并不太高的中小学,特别是连博士也名列其中,自然引起人们的关注与议论;二是高薪,不要说在中小学,看看现在高校中的教授与副教授的收入,能达到年薪30万者也并非多数,如此一来,30万的高收入引发热议,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据我所知,在深圳今年已录取的人大15人中,就有我自己所带的硕士研究生,这自然引起了我对这个问题的深入思考。
同时,这样的热点也让我想到了美国类似的案例,其经验也值得说来给大家听一听。
本文所说的高学历,主要指博士学位获得者。我个人以为,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到中小学任教属正常,但博士该不该到中小学任教,则是个可以探讨的问题。
美国博士到中小学任教并不罕见
在美国,博士生在取得博士学位之后选择到中学任教,甚至有些教授选择从大学辞职,然后到中学去任教,这样的案例不普遍,但也并非没有。
美国高校每年大约授予6万个博士学位。然而,高校中并没有如此多的教学科研岗位给这些毕业生。
约5年前,美国有个统计称,大约只有41%的博士才能在高校找到长聘教授岗位。有些专业领域好找工作一些,有些则比较差。
有报告称,2009—2010年间,美国大约有816名政治学博士毕业,其中49%的人找到了长聘岗位工作。这个比例算是高的,因为有些专业的博士找到工作的比例很低。
那么,没有找到教学科研岗位的博士怎么办呢?很多人成为了作家、图书管理员、社会工作者等,当然,也有人到中小学去任教。
据5年前的一个统计,全美有博士学位者到公立中小学去任教者不到1%。但这种情况在私立中小学中就有所不同了。
在美国的知乎(Quora)上有人询问:为什么常青藤盟校毕业生愿意到高中去任教。有人晒出了自己教师出身的清单:我的9年级拉丁语教师——哈佛;9年级英语教师——哥伦比亚;12年级英语教师——耶鲁……虽然这里并没说是博士,但确实有私立中学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12%。
《美国高等教育纪事》早在世纪之交的2000年就刊登过一篇文章,讲到博士到私立学校任教的故事。
阿拉巴马州著名的公立大学奥本大学(Auburn University)有一位副教授沃茨尼亚克(Peter Wozniak)就选择离开自己的长聘教授岗位,转而到当地的一所私立高中任教。此后不久,这位教授的两位同事也步其后尘到该校任教。
回看这些选择离开大学而到中小学去任教者的理由无外乎几种。首先,他们对现行的教育体制不满,学生厌学,教学质量普遍下降;其次,中学所开出的薪水远远高于他们在大学的收入,这一点甚至让他们感到不可思议;再次,高校的教学科研压力,让一些不愿从事学术研究的人选择逃离。
当然,到中小学(特别是私立学校)任教去的理由可能各有不同,但我们可以看到,这种现象在美国并不少见。
博士到中小学任教,事关教育公平吗
在由博士到中小学任教所引发的话题中,媒体谈论最多的是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当然值得全民关注,但若认为博士到中小学任教会影响到教育公平,我个人觉得理由并不充分。
因为高学历者到中小学去任教,毕竟还是少数甚至是极少数,否则也不会成为新闻的热点。高学历者到诸如深圳这样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小学去工作,从表面上看,会比其他地区中小学的师资资源更为强大,但就实际情况与教学效果来说,差异不会很明显。
一来,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从各级地方教育部门来说,调配与调控中小学师资资源,采取各种措施减少和平衡各地差异是大势所趋,尤其对地方教育部门来说,更是工作中的重点所在。二来,单就中小学的教学内容与实践来说,高学历或者是否名牌大学的博士,并不比其他教师占优,也不会产生特殊的差异,要知道一位经验丰富的教师,可能远胜一位新入职的高学历者。
高薪延揽人才之所以会引发热议,究其因,还是教师工资待遇不尽如人意。
其实,单就深圳地区而言,30万的年薪并不算高,如果不提深圳城市的吸引力,单单是这样的薪水额度就吸引了来自北师大、北大、清华、人大等名校的研究生——当然,如果他们真的只是因为这份所谓的高薪而去的话——那么,我们一点都不难想象其他地区的中小学教师收入的实际情况是多么缺乏吸引力!
博士:“要不要”到中小学任教
我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博士该不该到中小学去任教》。这当然是站在外人的角度,试图客观地去看待和评价博士的选择。如果我把题目改为《博士要不要到中小学去任教》,则就是站在博士的角度,希望从他们的主观角度看待这种人生选择了。其实,“要不要”和“该不该”确实是我们看待这类问题的两个必需视角。
从博士“要不要”去中小学任教的角度看,我觉得至少有两方面的因素需要加以考虑。
首先,博士是否自觉自愿去。如果一位博士自觉自愿到中小学任教,那么,无论出自何种原因,一切都应取决于博士个人。如此一来,无论外人有多么正当的理由,都不能干涉博士个人选择的自由。
其次,博士的选择很多时候与其所学专业有关,对于专业限定所造成的择业定向性困难,人们应该给予更多的理解。比如,人文学科的博士较难拿到令博士满意的工作合同。这自然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他们选择人生道路的自由。
11月17日,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举行成立20周年庆典,该院著名院友、教育家俞敏洪先生在典礼上做演讲时,提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他说自己到缅甸去考察,应邀到我国驻该国大使馆去演讲;当时他询问听众:有没有来自北大的。其中有七八人举手,他很惊讶,说这么个小国怎么会有这么多北大人?他得到的回答是:我们学的都是缅甸语,去不了其他地方。当然,这可能是个玩笑,但也说明了所学专业可能影响人的就业方向。
虽说从博士的个人角度来看,“要不要”只是个人问题,但站在外人角度,“该不该”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应该加以讨论的问题。
博士:“该不该”到中小学任教
在对博士到中小学去任教的热点讨论中,我注意到一个最被人忽视或者未见到有人讨论的问题是:博士到中小学任教,能发挥他们的学术水平吗?在美国知乎(Quora)上,也有人直言不讳地提问:博士到高中任教浪费了么(Is it a waste for a PhD to teach high school)?我们都知道,一位博士在中国的诞生,一般是要经过从大学到硕士再到博士少则十年多则十余年的学术训练才能出炉的。
就此而言,一位博士毕业,单就其所受的学术训练而言,走上学术道路,发挥专业特长,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也名正言顺。反过来说,对于学术型博士来说,如果未来不从事学术研究(这里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推论,而不是狭隘的理解。只要从事与任何学术研究相关的工作,哪怕与自己所学的专业并不相同,也不能算是完全离开了学术研究),那么对于他所经历的常年的专业学术训练来说,实在殊为可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确是一种资源浪费。
当然,可能会有人说,中小学特别是中学怎么就用不到学术研究呢?博士在这里依然可以发挥自己的学术专长啊!这我自然相信。
但我想举个反例:如果大多数甚至绝大多数的中小学教师都是本科或者硕士,以这样的学历为主的教师队伍就可以很好地完成国家与社会所赋予他们的责任,那么这就基本可以证明,对于中小学教育由他们这样的知识储备者(当然他们也要在工作中进一步学习)就可以胜任了。
如果这一论断正确,我们其实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对于博士来说,中小学教育很难真正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不是不能,而是中小学教育的内容与实践可能并不需要。
说到博士到中学任教,我这里有一个实际案例。
上世纪末,一位我在南京大学读博期间的同学,博士毕业之后先到了上海一家名校工作,但因为当时所在高校无法解决其夫人和孩子的户口等问题,转而到了一家中学。这所中学不仅可以解决他夫人和孩子的户口问题,还提供住房等优惠条件,当然,中学的工资也远远高于他之前所在的高校。
但他后来跟我说,当初,他绝不是冲着这高工资而去的,只是想“曲线救国”。等到合同期满,他选择了合理合法地离开。他离开的理由很简单:中学没有学术环境,以教学为主。因此,他再次回到了大学。不久就升任了正教授,还担任了所在高校一所学院的院长。在新的岗位上,他事业风生水起,尽情地发挥着才华。
当然,任何个案都很难说明一个普遍的道理。但从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到,如果一位博士心怀学术的初心,那么,无论是权宜之计还是“长远打算”,最终还是要回到学术道路上来。但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并非所有人都能够像我这位朋友那样因为其出众的才华与合适的岗位而迅速返回到学术道路上阔步前行,这样的案例真不多见。人生的道路一旦走岔,要想拐回来其实很难很难。
我这里并不是反对博士到中小学任教,只是提醒博士要慎重选择,社会各界要更加清醒并理智地看待这一现象。
来源:科学网
责任编辑:刘光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