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浙江社会救助领域加速数字化:大救助协同应用,让温暖一站送达
什么是数字化,家住平湖市当湖街道的吴大伯说不上来,但他的生活却因为数字化而实实在在地发生改变。吴大伯因病致困,今年2月初,他向民政部门申请救助,短短半个月,民政部门就为他精准匹配到低保救助项目,并完成入户调查和申请信息确认。“听说以前申请救助大约要一个月,现在政府的办事效率真高。”吴大伯说。
从一个月压缩到15天,温暖如此快速抵达群众身边,背后是省民政厅牵头开发的大救助协同应用。这项应用究竟有何神奇之处?
数字化改革的一大特征就是“一体化”。在横向上,各部门、各领域一体推进、步调一致、高效协同,实现相互贯通、系统融合、综合集成;在纵向上,实现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和自下而上的应用场景创新相结合。大救助协同应用充分彰显了“一体化”的特征。
作为大救助协同应用的设计参与者,省民政厅社会救助处处长曹渊告诉记者,在应用上线前,民政部门曾做过一次统计,全省涉及困难群众的救助政策和项目有二三十项,分散在十多个部门,政策碎片化、信息孤岛化、认定多头化等问题突出,“群众看了常常一头雾水。”救助数据不互通互联,还可能造成核对不准确、识别不精准,导致困难群众无法及时有效得到救助。
为此,省民政厅将分散在各部门的救助政策和项目集成纳入大救助协同应用,让困难群众一目了然,并对接公安、自然资源、建设、市场监管、人力社保等十多个政府部门和省内73家银行的数据信息,如公安部门的户籍、车辆信息,建设部门的个人公积金缴存、贷款信息等。
通过后台数据的比对,实现了对社会救助申请人的经济状况全省统一核对,让信息审核更准确,救助申请办理更快速。
在此基础上设计的大救助协同应用,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基层需要:一次建设五级通用,基层无需重复开发信息系统,群众可以通过浙江政务服务网、“浙里办”APP等发起救助申请,各地民政部门也可以根据实际工作需求在大救助协同应用上增加新模块。
在温州乐清,困难群众无需自己发出申请,“云端”的大数据就会把社会救助主动送到他们身边。去年发生的一场意外,让乐清市翁垟街道的张先生完全丧失生活能力。正在他为生计发愁时,乐清市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早就启动了入户调查,并通过匹配为他申请到当地农业农村局、医疗保障局、交通局、残联、教育局等部门提供的10余项救助、补贴。
原来,乐清市民政局通过大救助协同应用,利用已打通的医保等数据通道,能够智能识别筛选出全市年度医疗自负费用超过5万元的家庭信息,民政部门工作人员主动对接,核对情况,并根据经济状况研判困难对象以及可享受的救助政策,主动推送到各个部门为其办理。
依托大救助协同应用,我省已基本实现救助对象统一认定、经济状况统一核对、救助需求统一发布,救助资金公开透明、救助事项协同办理和救助绩效精准分析。据统计,自2019年上线以来,大救助协同应用已累计服务161.9万人,我省社会救助领域加速数字化。
采访手记
无论是多年来的政府数字化转型还是现阶段全面推进数字化改革,浙江既锚定全局谋划蓝图,也将关乎百姓的每件小事记挂于心,大救助协同应用便是生动体现。
随着数字化改革的推进,浙江社会治理的精准度将越来越高,“颗粒度”越来越细,越来越多的群众将共享“数字红利”。为此,大救助信息系统下一步需不断迭代升级,如实现更多困难群众社会救助、特殊群体救助、公用事业民生补贴等民生补贴事项“一件事”一站式线上集成办理;统筹协调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救助资源,在全省范围开展“救助服务共同体”建设等。
来源: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