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节后开工首日“双清零”!专家:中国已成功通过春节大考
[环球时报记者倪浩]18日,春节长假后复工的第一天,中国通报的本土新增病例为零,全国高风险地区也实现“清零”。经历全国返乡大潮与过节期间人群大规模向消费场所聚集的多重考验之后,应该如何评价中国本次“春节大考”呢?节后的疫情防控走势又将如何?多位专家对于春节期间中国的疫情防控给予高度肯定。随着冬去春来,气温升高,疫苗接种比例不断扩大,2021年中国疫情防控的压力或将进一步减轻。
节后防控压力仍然巨大
2月18日是春节长假后第一个工作日,国家卫健委发布通报,17日全国未报告新增本土确诊病例。另外,全国疫情高风险地区也在18日清零,中风险地区也只剩4个。
根据国家卫健委春节假期的疫情通报,春节黄金周期间,除石家庄新增一例本土病例且与春运无关外,全国其他地区没有报告新增本土确诊病例。
始于1月28日、为期40天的春运是中国一年一度最大规模的人员集中流动时段,尽管在就地过年的倡议下,人员全国流动已大幅下降,但中国疫情防控的压力仍然非常大。根据交通运输部18日上午发布的数据,预计整个春节假期全国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共发送旅客将比2020年同期下降57.9%,但绝对数量上仍然将达到9766.3万人次。而根据中国商务部发布的信息,春节期间全国消费市场红红火火,人群大规模流向各个消费场所。各地购物中心、商业综合体内许多餐厅一座难求。各地公园、景区、博物馆、电影院、滑雪场等休闲娱乐场所客流量明显增长。城市郊区度假酒店、民宿等预订火爆。
武汉大学医学部病毒研究所教授杨占秋18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新增病例与高风险地区清零,意味着前期防控措施持续发挥效果,相应地区疫情接近或达到被控制的状态。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王广发17日对《环球时报》记者称,春节前东北和华北地区局部疫情的发生给全国人民敲响警钟,各地政府有针对性地强化了疫情防控的措施,尤其将农村视为重点地区。现在看来,这些防控措施得到有效实施,并取得成效。王广发表示,春节长假结束后,接下来14天内如果没有本土新增病例的报告,可以认为在春节期间采取的疫情防控措施是成功的。
成功通过春节“大考”?
为了迎接春节疫情防控大考,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在春节前最后一个工作日召开发布会,介绍春节期间疫情防控的严密部署。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米锋在会上警示说,随着春节期间人员流动和聚集的增多,疫情传播风险加大,仍然不能放松警惕。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原院长、流行病学家姜庆五给春节期间的疫情防控打出高分。他在18日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春节疫情防控目前来看是符合预期的。无论是人员持核酸证明返乡,农村地区强化疫情防控措施,还是各部门在各种交通工具上采取的消杀,都被严格执行。姜庆五认为,经历去年底全国多地疫情频发之后,人们在春节期间仍然保持着较强的防控意识,也为疫情防控取得成效起到重要作用。
杨占秋表示,从之前疫情溯源结果来看,境外输入风险仍然是中国疫情发生的重要原因。各地对入境人员隔离措施的强化最大程度减少了疫情再发生的风险。他认为,对境外输入风险的强力控制是春节期间疫情防控取得成功的关键。杨占秋说,疫苗接种也对疫情防控起了重要的屏障作用。截至2月9日24时,全国累计报告接种4052万剂次。而长假结束后,多地正在加速推进疫苗接种工作。
哪些经验值得总结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之前将十一黄金周称为中国疫情防控的一次“大考”,去年十一之后,中国进入冬季低温时期,全国十余个城市先后发生规模大小不一的局部疫情,直至春节黄金周前期,本土确诊病例才得以清零。与去年十一黄金周未发现本土病例相似,今年春节黄金周仅发现石家庄一例本土病例。那么春节后的疫情防控走势如何?又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总结呢?
杨占秋表示,如果守好国门,最大程度杜绝疫情境外输入的风险,则中国接下来疫情防控压力将大大减轻。随着春天到来,气温升高,严格的防控措施也可以适当放松。杨占秋认为,基于目前的防控措施,去年秋冬以来全国多地频发疫情的情况可能不会再现。
姜庆五认为,春运还没结束,各地正迎来返程高峰,仍然需要对疫情进行观察。他认为,接下来全国人民仍然要咬紧牙,维持目前严格的防控措施。每年1-2月是呼吸道疾病流行期,再加上人员大规模流动,人群聚集等因素,2021年的春节后疫情防控压力还是很大。“我们再坚持半个多月的时间,挺过1月、2月这两个压力最重的阶段,3月温度升高,防控的压力就会减小。”
不过姜庆五也提示,新冠病毒被发现在海外发生变异,其传播能力或在增强,中国仍然应该警惕随之而来的风险。一定要加大疫苗普通人群接种的推广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建立人群免疫屏障,做好与新冠病毒长期共存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