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暂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天龙山石窟流失佛首展出
鲁迅博物馆展出天龙山石窟流失佛首丨暂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展期至2021年3月14日
大年初一上午10时,“咸同斯福——天龙山石窟国宝回归暨数字复原特展”在北京鲁迅博物馆开展。在此次展览中,流失海外近一个世纪的“天龙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与观众见面,展期至2021年3月14日。本次展览由国家文物局指导,北京鲁迅博物馆和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博物馆主办。展览呈现出天龙山石窟的基本情况、第8窟概貌、石雕佛首介绍、天龙山石窟文物流失与数字复原成果等内容。
亮相丨除夕夜在央视春晚露面
北京青年报记者注意到,除夕夜在央视春晚露面的“天龙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亮相展厅中央,佛首长33.7厘米,宽30.4厘米,高44.5厘米,重55.5公斤,石材主要由石英和方解石构成。在展览中,北京鲁迅博物馆馆藏的27件北朝时期造像拓片,特别是一组同样出自天龙山石窟第2、第3窟的造像拓片,系首次集中展示。
在开展仪式上,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向捐赠天龙山石窟流失佛首的张荣先生(旅日华侨)表示感谢,并指出此次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会同有关部门,成功阻止天龙山石窟历史上流失文物在海外公开拍卖,促成文物捐赠回归,近百年来第一次从日本将天龙山石窟流失文物追索回国,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佛首丨去年底运抵北京暂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40公里处的天龙山,始凿于北魏末至东魏,后经北齐、隋、唐历代开凿,形成洞窟25个,造像500余尊。石窟自东向西分布于天龙山东西峰山腰间,东西长约500米,东峰12窟,西峰13窟,大部分石窟坐北朝南。2001年,天龙山石窟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0年9月14日,国家文物局监测发现,日本东瀛国际拍卖株式会社拟于东京拍卖一尊“唐天龙山石雕佛头”,属天龙山石窟第8窟北壁佛龛主尊佛像佛首,该佛首于1924年前后被盗运出境。国家文物局与拍卖行董事长张荣先生取得联系,促成文物回归。张荣与日籍文物持有人谈判完成洽购,并将佛首无偿捐赠给中国国家文物局。去年12月12日,佛首安全运抵北京,专家暂定其为国家一级文物。
提示丨每日预约观众750人今明两天已约满
北京鲁迅博物馆开放时间为每日9:00-16:00(15:30停止入馆),采取全员预约参观制,每日预约人数为750人,可选择4个入馆时段:9:00-10:30(150人),10:30-12:00(200人),12:00-14:00(200人),14:00-15:30(200人),额满为止。观众可提前3日(含当天)通过北京鲁迅博物馆微信公众号预约。已预约观众按照所约时段,凭身份证、刷健康宝、测量体温无异常后方可入馆,为避免造成扎堆聚集,如错过预约时段将被谢绝入馆。
截至2月12日17时,北京鲁迅博物馆2月13日、2月14日的预约参观已满,2月15日尚存余票。
回归丨在具备安全条件下佛首将回天龙山石窟
第8窟是天龙山石窟唯一的隋代石窟。根据窟前壁《石室铭》记载,此窟于隋开皇四年,由当时驻守晋阳(今太原)的杨广为其父母祈求功德开凿。造像上承南北朝之风格,下启唐代丰盈秀腴之先声,是佛教文化逐渐本土化的重要实例。
“每次走进石窟,总感到一种心痛的美,渴望流失的造像能回归故里,身首合一。”太原市天龙山石窟博物馆馆长于灏说。
近年来,各级政府、文物部门在加大石窟保护的同时,积极找寻流失海外的“游子”。
2015至2017年,天龙山石窟博物馆全面实施了石窟抢险加固保护工程,有效地排除了险情。2018年起,太原市政府组织实施了“天龙山景区提质工程项目”,周边环境和基础服务设施都得到极大提升。目前,当地正在开展天龙山石窟赋存岩体破碎带的加固保护工程。
记者驱车穿过一条蜿蜒整洁的景观路,远远地望见天龙山石窟掩映在青山翠柏中。仿唐建筑风格的游客服务中心已投入使用。“目前看,石窟的安全隐患已基本消除。天龙山石窟迎来了里程碑式的发展。”于灏说。
在加强文物保护的同时,太原市天龙山石窟博物馆在市文物局的领导下,从2014年起历时6年,与国内外学术机构合作,采集到100余件天龙山流失造像的三维数据,实现11个主要洞窟的专业数字复原,让流失文物与原始环境全方位虚拟合体。
为全面展示天龙山石窟艺术,当地计划让数字复原展一边在国内外巡展,一边在天龙山石窟数字博物馆内永久展出。“大部分流失造像数字化回归后,现在国家文物局又让一件实物回归,非常高兴、感激、自豪。”太原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刘玉伟说。
2月12日至3月14日,回到祖国的这件佛首在北京鲁迅博物馆与观众见面。国家文物局表示,会践行流失文物回归原属地的国际共识,在具备安全条件下,将佛首送回天龙山石窟。
刘玉伟告诉记者,太原市文物局已初步拿出方案,佛首回归后将在天龙山石窟数字博物馆进行保存和展示,待条件成熟时跟随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展一起巡展。“流失文物寄托国人情感和文化记忆,这次佛首回归祖国,必将凝聚民心、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刘玉伟说。
责任编辑:陈琰 SN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