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全省各地用实招硬招切实促进村发展户增收
来源:新华日报
日前,走进沛县五段镇后六段村一间300余平方米的厂房,只见堆满了装着大大小小玻璃瓶的纸箱。经营玻璃产品的村民冯兵在厂房七八平方米的小隔间里处理业务,通过网络日均接单6000单,3年来销售额突破1200万元。
后六段村曾是沛县最偏、最穷的村庄之一,是“十三五”省定经济薄弱村。如今,该村在网上经营玻璃产品,每天从这里发往全国各地的玻璃器皿成千上万。从“省级经济薄弱村”变成“中国淘宝村”,冯兵是众多见证者和奋斗者中的一员。
2016年3月,经省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同意,省政府扶贫办将包括后六段村在内的821个村作为“十三五”省定经济薄弱村,涉及苏北地区35县(市、区)771个村,苏中黄桥老区3县(市、区)50个村,全面建档立卡,落实帮扶措施。
“经过这几年的帮扶和努力,2016年以来,全省821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已全部达标出列。”省政府扶贫办扶贫开发处二级调研员赵海峰介绍。
围绕低收入农户和经济薄弱村增收脱贫,全省各地采取实实在在的举措,切实促进村发展、户增收。徐州制定下发《加快发展“六型经济”促进经济薄弱村集体持续增收行动计划》,累计投入财政帮扶资金超过3.5亿元,按照每个经济薄弱村投入不少于150万元的标准,大力发展资源开发型、资产经营型、产业发展型、服务创收型、股份合作型、联合发展型的“六型经济”,切实发挥产业引领带动作用,有力增强了经济薄弱村发展后劲。
目前徐州269个经济薄弱村中,拥有千亩以上设施农业的超过37个,实施光伏产业扶贫的130个,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的63个,有休闲观光旅游景点且形成一定规模的22个,发展农村电商且有一定影响的36个,269个经济薄弱村村集体年平均收入达到61.48万元。
“2020年镇里安排第三方机构来审计,村集体收入已达158万元,预计2020年年底可达到200万元。”年过五旬的邳州市铁富镇艾山后村村支书王贺善开心地说。
2016年,艾山后村还是一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到2019年底,全村建档立卡低收入户全部实现脱贫,村集体收入也由负变正,妥妥地进入富裕村行列。3年来,艾山后村通过公共空间治理,村集体收回和治理出土地830多亩,实施土地流转3000亩,种植高效经济作物,为全村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基础。
淮安市聚焦村级增收,统筹推进省市定经济薄弱村和面上低收入村发展,在省市定经济薄弱村之外又确定了548个低收入村。淮安市各县区为扶持低收入村集体经济增收,采取“飞地同创”“抱团发展”“强村带弱村”等方式强化统筹发展。淮安区整合资金7100万元实施智能装备达康产业园项目,涟水县投入扶贫资金7260万元建成精准扶贫产业园,盱眙县整合资金5955万元建设天源养殖小区、整合6650万元实施崇文府商业用房项目,这些项目体量大、带动增收成效显著。
宿迁支持乡村集体、农民资源资产与社会资本联合发展产业,形成利益共同体,带动低收入农户入股分红增收、劳务就业增收。全市累计发展订单农业81万亩,建成返租倒包、股份合作型农业基地35个。同时,紧密结合产业项目建设,推广“企业+”模式,并积极推动新型主体通过购销合作、联合经营等方式构建产业联合体,形成利益共同体。
“十三五”以来,江苏持续加大财政投入保障力度,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实有力的财政支撑。
“十三五”时期,我省累计下达省以上专项扶贫资金79.6亿元,较“十二五”时期增加33亿元,增幅达70%。2018年,对省定经济薄弱村中基础条件相对较差、发展能力不足、低收入人口相对集中的123个重点村,进一步提高补助标准至每村200万元。2020年,统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按照每村100万元的标准,实施低收入村集体经济发展攻坚行动。同时,按照“扫尾、巩固、衔接、探路”要求,持续巩固提升脱贫致富奔小康成果,积极推动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