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基层队伍促乡村振兴

日期:02-08
乡村振兴

原标题:强基层队伍促乡村振兴

为让刚出校门的年轻干部尽快上手群众工作,2004年,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上墅乡党委借鉴传统“师带徒”的做法,创新建立了“导师帮带制”,请一些退居二线的老干部、“老乡镇”与年轻干部结成帮带对子。导师们给年轻干部面对面讲、手把手教,年轻干部跟着“老乡镇”走村入户,用脚步丈量民情,逐渐成长为乡镇工作的行家里手。

10多年来,“导师帮带制”这一培养年轻后备人才的好做法从乡镇延伸到街道、行政村和社区,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拓展维度,成为以老带新、以强帮弱、共享共建,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的有益经验。

发扬“传帮带”好作风

善做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但对于许多基层年轻干部来说,群众工作却是他们最“怵头”的事。他们大都是“出家门、入校门、进机关门”的“三门干部”,说不来群众话,进不了群众门,不知道怎么与群众打交道,更不知道群众心里想什么。这样的干部即使想干事,也往往干不到点上。

“导师帮带制”弥补了这一缺憾。针对35岁以下的基层年轻干部,由经验丰富的老同志帮带,提高做群众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2019年初,安吉县机关干部邱娇来到孝丰镇新村任第一书记。“真正到了基层,第一感觉是很迷茫,不知道从哪儿着手。”邱娇说。好在县委组织部给她选配了孝丰镇横溪坞村党总支书记裘松伟当导师。

上任伊始,邱娇着手村里的毛竹林流转事宜。看起来简单的事,实际开展工作时才发现,村民们根本听不懂她说的那些政策。邱娇赶紧请教裘松伟,“师父说,你得给村民们算好三本账:基础账、股份账、分红账,让他们真正看到通过股权流转获得的收益”。有了这“三本账”,再请裘松伟到村里讲解横溪坞村的股权流转经验,毛竹林流转工作进行得非常顺利。“在安吉县,我们村的毛竹合作社是成立最快的合作社。”邱娇说。

其实,裘松伟的很多工作经验也来自他的导师、横溪坞村老支书王昌年。“2002年我进村‘两委’班子时,老书记就经常带我到村里转,我学会了他处理群众矛盾的很多好办法。”2005年,横溪坞村党总支书记的接力棒交到了裘松伟手上,“老书记对我说,别怕,我会把你扶上马、送一程。”

在浙江,像王昌年、裘松伟、邱娇这样代代相传的师徒关系还有很多,通过“导师帮带制”,越来越多的年轻干部跟随导师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能进群众门,能帮群众忙,在促进群众增收、服务就业创业、保障教育医疗、解决矛盾纠纷的急事难事操心事中,站稳了群众立场、砥砺了初心使命。

提振干部队伍精气神

“导师帮带制”让基层广大年轻干部学有榜样、做有示范、闯有支持,他们的履职底气、干事胆气、攻坚锐气明显增强。而广大导师,特别是退居二线的干部,在帮带过程中找到了发挥作用的平台,重塑了自我价值。不少导师表示,在带徒弟的过程中,从年轻人身上感受到了创新意识和闯劲,也学到了不少新本领。

在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街道划船社区,有一个名师工作室,工作室负责人俞复玲也是划船党建综合示范区党委书记。俞复玲名师工作室秉承“学理论、找方法、重实践、悟真知”的理念,带出了一批综合素质高、发展潜力大的学徒。目前,该工作室已举办全市性培训8期、开门带徒156名,在“两委”集中换届后,基本上任社区“一把手”。累计培训学徒3000余人次。

近年来,俞复玲还多次走进高校举办各类专题讲座,将社区生动案例搬上大学讲台。“其实就在几年前,我还不怎么会讲普通话。很多内容用普通话不知道该怎么表达。”于是她拜自己的徒弟王瑶为老师,终于攻克了普通话这个难关。

跟随俞复玲学习的几年里,王瑶进步也非常快,现在已担任鄞州区后塘社区的党总支书记。“2010年刚来划船社区工作时,特别怕遇到邻里纠纷。”王瑶说,面对邻里纠纷,俞复玲给了她两点建议:一是要把事情原委搞清楚;二是要学会借力,请多年的老邻居来调解矛盾。王瑶按照指导去做,果然效果不错。从划船社区来到后塘社区的王瑶把跟师父学到的工作方法运用到社区治理中,获得不少居民“点赞”。

为了让徒弟学到真本领,浙江省委组织部在确定导师时,突出政治标准,坚持实干导向,择优遴选一批政治坚定、善抓党建、担当作为、能力过硬、作风优良的镇村干部担任导师。近年来,浙江省先后分三批选树“千名好支书”3000名,评选“浙江省担当作为好支书”300名,分两批推选认定省级“兴村(治社)名师”100名,示范带动各市县两级评选村级导师1600名,形成先进典型的集群效应。

“导师帮带制”的外在表现是帮带,其实质是互学互促,推选导师的过程本身就是激励基层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过程。不少导师反映,党委把培养年轻干部的重任交给他们,既是对其工作的肯定和鞭策,也对导师更新观念、提升层次提出了更高要求,倒逼他们加强学习、自我提高。

乡村振兴的强劲动力

“导师帮带制”的价值不仅在于以老带新,让年轻干部少走弯路、加快成长,更在于通过组建以强带弱、抱团发展的党建联盟,充分发挥治村导师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成果共享,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加快乡村振兴步伐提供强大动力。

浙江省义乌市城西街道七一村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近年来,通过不断强化党组织的龙头引领作用,七一村集体经济发展驶上快车道,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5年的400万元,增长到2019年的1508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从4万元增长到6万元,吸引了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参访者。

浙江金华开发区越溪白鹤村党支部书记陈定粮就是其中之一。通过结对帮带,他与七一村党委书记何德兴结成师徒关系,取到了发展村集体经济的“真经”。“何书记给我们指明了一条因地制宜、利用资源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道路。”陈定粮抓住村里万亩良田的田园风光,将村里的一条溪、几棵树打造成为一个钓龙虾、抓泥鳅的亲子游避暑胜地。

“导师帮带制”还走出了一条助力脱贫攻坚的新路子。近年来,浙江省始终把“导师帮带制”作为加强脱贫攻坚干部培训、充分激发贫困地区干部内生动力的关键之举。安吉县黄杜村主动为贵州、四川、湖南3省4县的34个贫困村捐赠1500万株白茶苗,黄杜村党总支书记盛阿伟带领村里的党员技术服务队伍,坚持定期到结对村开展帮扶指导,还邀请帮扶对象到浙江考察学习。实践证明,“导师帮带制”紧紧抓住“人”这个关键,坚持输血与造血、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增强了中西部农村干部的精准脱贫能力,走出一条东中西部农村之间产业互补、人员互动、技术互学、观念互通、共同发展的脱贫攻坚新路子。

比特币暴涨暴跌风险重重 留沪感受别样年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