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东莞两会访谈|市发改局:完善“四大创新体系”,建设湾区创新高地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2月5日,东莞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开幕,《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草案)》]提交会议审查。东莞市发展和改革局局长陈庆松接受了东莞日报记者的专访,聚焦“十三五”时期发展成就、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现代化产业体系、对接“双区”建设、增进民生福祉等方面,解读《规划纲要(草案)》。
关键词强化科技战略支撑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湾区创新高地
记者:《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湾区创新高地,请问“十四五”期间东莞在营造最优创新生态,推动创新驱动内涵式增长方面有何部署?
陈庆松:《规划纲要(草案)》紧紧把握松山湖科学城纳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重大战略机遇,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强化科技自立自强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完善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四大创新体系”,打造最优创新生态,培育高质量发展创新动力源,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湾区创新高地。
一是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为抓手,加快布局建设散裂中子源二期、南方先进光源、先进阿秒激光设施,推动大湾区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加快建设,集聚国际高端创新要素,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二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创新能级,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争取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三是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构建更加开放、更加便利、更有竞争力的人才引进政策体系,充分激发各层次人才干事创业动力,形成各路英才近悦远来、奋楫争先的生动局面。
关键词打造新兴产业基地
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记者:《规划纲要(草案)》在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方面有怎样的谋篇布局?在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方面有何安排?
陈庆松:制造业是东莞立市之本和核心竞争力所在,我市具备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但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不高,《规划纲要(草案)》聚焦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坚持以先进制造业为根基,提出实施“强、大、精、优”的产业体系发展工程,具体包括做强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做大新材料、新能源、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做精纺织服装鞋帽、食品粮油、现代家具、造纸及纸制品、玩具及文体用品、化工制品、包装印刷等传统产业;做优行业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力争新增一批千亿级、百亿级优势产业、特色产业集群,构建多元支撑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为了给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载体和支撑,“十四五”期间我市将重点打造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规划纲要(草案)》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提出拓展优化产业发展空间,规划约70平方公里,布局松山湖生物技术、东部智能制造、东莞新材料、东莞数字经济融合发展、东莞水乡新能源、临深新一代电子信息、银瓶高端装备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关键词提升城市环境品质
打造富有活力的高品质现代化都市
记者:《规划纲要(草案)》在提升城市品质内涵,提升城市承载力、吸引力、竞争力方面有什么部署?
陈庆松:近年来,我们以城市品质提升引领经济社会综合转型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显著成效,凝聚起全市上下的高度共识。“十四五”时期,将在前几年的扎实基础上,以更强措施推动城市品质实现新的更大提升,打造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品质现代化都市。
围绕这一任务部署,《规划纲要(草案)》在提升城市品质内涵、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推动绿色发展四个章节中进行了深入阐述。在具体举措方面,《规划纲要(草案)》提出,第一要聚焦城市发展空间优化,坚持“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经营城市”“沿轨道生长的城市”等理念,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全面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加快轨道TOD和TID规划建设,增强城市承载力、吸引力、竞争力。第二要聚焦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前瞻性布局新基础设施,持续推进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提升城市能级提供强有力支撑。第三要聚焦生态环境持续提升,统筹推进水、大气、土壤、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强化生态治理的价值反哺,以生态改善推动城市价值提升。第四要聚焦全域提升城乡人居环境,以“匠心”精神和“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提升城市环境品质美誉度。
关键词着力增进民生福祉
建设教育现代化强市、品质文化之都
记者:《规划纲要(草案)》在增进民生福祉方面有何安排?
陈庆松:未来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东莞将加快补齐民生短板,提升公共服务保障水平,释放更多惠民红利,努力打造民生幸福美好城市。
围绕这一目标,《规划纲要(草案)》提出面向常住人口建立覆盖不同层次、精准供应、更高质量、更趋均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并设置了文化、教育、民生福祉等章节,具体部署建设教育现代化强市、建设品质文化之都,以及促进就业、卫生健康、人口发展、社会保障、妇女儿童权益等任务,明确具体任务举措以及相关领域的专项指标。
《规划纲要(草案)》把着力点放在群众关心的、期盼解决的民生具体问题上来,比如,在教育公办学位方面,提出“十四五”期间力争完成新建、改(扩)建公办中小学校204所,增加学位31.08万个。
文字:唐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