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省政协委员、我校副校长徐爱俊在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上交流发言:发展林业碳汇事业,助推率先实现碳中和
来源:浙江农林大学
1月27日下午,在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省政协委员、浙江农林大学副校长徐爱俊在会前组织校内相关领域专家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篇“发展林业碳汇事业助推率先实现碳中和”的提案,并作大会交流发言。
发言全文如下:
徐爱俊委员正在作交流发言
发展林业碳汇事业
助推率先实现碳中和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2021年八项重点任务之一。我省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和先行地,加快制定“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探索率先实现碳中和路径,为全国实现碳中和提供浙江方案和浙江模式,对于我省加快建成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具有重大意义。
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和提高森林质量来增加森林碳汇等“碳吸收”和节能减排降低“碳排放”两个主要方面的措施抵消人类在一定时间内生产和生活中直接或者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目前碳中和技术主要包括林业碳汇技术和碳捕集封存工程技术(CCUS)两大类。林业碳汇被国际社会广泛认为是碳中和的最有效手段。据2019年浙江省森林资源及其生态功能价值公告,2018年我省森林吸收二氧化碳7008.28万吨,释放氧气5116.48万吨。目前,我省林地面积9903万亩,森林覆盖率61.5%,而且多以中幼龄林为主,具备继续增加碳汇能力的有利条件,可以为我省率先实现碳中和目标做出独特贡献。
为此,我们建议:
一、抓住碳汇重点,确立林业碳增汇优先地位
以建设生态文明“重要窗口”为总目标,加强对我省“碳达峰、碳中和”研究,确定碳排放峰值、碳中和目标体系,明确我省率先实现碳中和总体部署和林业增汇总目标。按照创新驱动院长,设立并实施碳增汇科技计划。进一步彰显“七分山”的生态优势,突出林业碳增汇的优先地位,通过林种改造、林木蓄积量的提升以及城市森林的建设等努力提高碳汇能力。由于我省海岸线长,建设滨海湿地的条件好,可以在生态海岸带建设中加大滨海湿地建设。编排充分挖掘森林经营和森林城市碳中和潜力的任务体系,根据林业增汇总体任务,全面做好碳中和林业碳汇行动十四五规划,分解目标任务,并制定实施固碳新品种培育、林业资源质量提升、国家公园、重要湿地和生态功能区修复、森林城市建设等林业碳中和重大工程;同时,制定林业碳中和的工作考核体系,持续增加森林碳汇,率先形成碳中和林业发展新格局。
二、对接碳中和规划,推进森林碳增汇行动
2020年,我省单位面积森林蓄积为56.9立方米/公顷,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3%,森林林分结构以针叶林和中幼龄林为主,占比分别为48.47%、68.22%,林分结构及碳汇增加能力还有较大改造提升空间。要推进森林碳增汇经营方案编制,实施林业碳增汇重点工程。加强森林抚育经营和低效林改造,大力培育二氧化碳吸收能力强的树种和品种;加快推进钱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积极开展重要湿地、生态脆弱地区生态修复与建设,逐步优化森林资源结构与分布格局。实现森林蓄积量、森林碳密度、总碳储量的全面增长,加快成为全国林业碳中和的先行地、示范地。
三、实施城市森林工程,推动城市绿色低碳转型
2020年浙江省城市化率达到70%,根据发达国家85%城市化上限目标,城市将成为碳中和的重点和难点。为此,要实施城市森林碳中和行动计划,全面提升城市森林和湿地碳汇功能;大力发展城市立体绿化,利用屋顶、墙体、立交桥、大型车库立面等,建立立体园林绿地;加强城市绿地规划,实施森林围城工程,推进城乡结合部、城市出入口片林的规划建设;构建区域、城市、社区间无缝衔接、互为补充的三级绿道网络,加强城市森林固碳能力,提升城市群森林生态承载能力。
四、完善碳市场建设,加快林业碳汇的价值转化
碳市场是碳排放权交易和碳汇交易的结合,具有碳减排和碳增汇的双重功能,对实现碳中和具有重要的作用。“十四五”期间,随着我国建成全国统一碳市场,林业碳汇的市场功能将被逐渐放大。要加快推进全省森林碳汇交易市场的政策与制度创新,建立碳排放权定额管理制度、森林碳汇培育机制、交易体系、监测监管体系以及交易技术支撑和政策保障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碳市场金融激励功能和作用,将减排与森林碳汇生态服务有机结合,实现我省林业碳汇可持续发展,推进我省率先实现碳中和目标。碳汇交易要与碳排放权交易统筹,碳市场建设要与排污权、用水权、用能权市场等资源与环境市场建设统筹,全省建立统一的交易平台,采取“一个平台、多个终端”的模式,实现平台建设的规模经济效果。
浙江农林大学
图文/浙江民盟
责任编辑/尧甜
审核/霍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