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川区市域社会治理让搬迁户融入新生活

日期:01-28

原标题:东川区市域社会治理让搬迁户融入新生活

这几天,在东川“扶贫车间”学会了编制藤椅的王金翠,又开始学习蔬菜分拣的新手艺。这门手艺适用于食堂配送、生鲜配送或批发,用王金翠的话来说就是“技多不压身,多一门手艺多一个赚钱的机会。”

作为东川区最大的易地搬迁安置点,对门山扶贫车间让搬迁户能够就近就地就业,特别是妇女,她们在赚钱的同时还能照顾家人。通过举办技能培训班,做好搬迁居民创业就业工作,让从大山搬到城市生活的搬迁户能够融入新生活。

自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开展以来,东川区把社会治理和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相结合,把社会治理和网格化管理相结合,在移民新区创建社会建设等方面形成东川亮点。

小区有了“楼栋长”

刚搬来时,许多新东西让王金翠犯了难,电梯、防盗门、微波炉……微波炉是她最感兴趣的东西,“听说这个铁盒子短短几分钟就把饭弄热,我得试试看。”王金翠边说边琢磨,可研究来研究去,微波炉没学会用,饭菜却都凉了。

无奈之余,她想起了前几天打过照面的楼栋长小王,听说只要有困难都可以找他。抱着将信将疑的心态,王金翠找上了楼栋长小王。“这是火力,这是时长,你看,中火两分钟,这饭是不是就冒着热气出来了?”小王边说边手把手教着王金翠,没多久,一份香喷喷的饭菜就从微波炉里热好。王金翠乐开了花,没想到既学会使用微波炉,又遇见一位身边的好帮手。

为解决搬迁户融入新生活中出现的突出问题、群众诉求,移民新区构建了社区、楼栋、单元互联的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织密纵向到底、无盲区无死角的责任网络体系。按照相关工作要求,全区9个乡镇街道及时成立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制定细化工作规则,实行统一调度指挥,横向与部门联动、纵向与乡镇(街道)贯通,解决群众诉求65件,排查化解纠纷74起。

大伙满意度提高了

安全感足了,居民少了担心事。

“墙上那个‘大红眼睛’瞪着我,我都不敢进门。”王金翠连续好几天因为墙上的“红眼睛”搞得心神不宁,通过观察她发现,不光单元楼门口,广场、街道、小区门口,甚至自家楼道里都有。

看着王金翠迟迟不肯进单元门,一旁路过的社区志愿者向她解释:“这是监控探头,是保护大家安全的。”

警民联动、专群结合的工作格局,为移民新区群众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东川区始终把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提升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中,明确党政主要负责人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第一责任人,将提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作为“一把手工程”进行统筹推动,安装高清探头317路,组织治安志愿者151人。

在安排部署上,制定印发《东川区2020年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整改提升工作方案》,组织召开东川区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双提升”工作推进会,明确各乡镇(街道)、各单位的职责任务。同时,还制作了《致全区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的一封信》、辖区群众安全感满意度问卷调查小程序,利用各媒体平台进行广泛宣传。

探索社会治理的“东川经验”

最近,王金翠在家的时间越来越少,工会服务站里安装了一个全国工会电子职工书屋阅读系统,“勾”住了王金翠的“魂”。“点这里是报纸,这是杂志,看见那个图标了吗,点进去就是我最爱的小说。”这次换王金翠手把手给邻居们介绍书屋的使用方法。

能多读书、读好书,王金翠怎么也没有想到搬进新社区居然圆了自己多年以来的读书梦。此外,电子职工书屋还针对易地搬迁学生开展“手拉手”结对阅读活动,为移民新区的男女老少提供了一种便捷、时尚、个性化的阅读学习方式。

为做好易地扶贫搬迁职工群众的服务工作,东川区制定《东川区工会服务站管理办法》等14个制度,设立职工(农民工)服务窗口、创业就业培训中心、维权帮扶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的“一窗口三中心”。整合移民新区创业就业综合服务中心职能,举办家政服务、家常菜制作、手工制品、电焊工等技能培训,开展“新居民”融入“新生活”知识讲座,聘请创业导师宣讲创业政策、交流创业经验,对有创业意愿的职工(农民工)进行政策讲解和技术扶持,引导新区职工群众融入城市生活。(昆明日报记者张星宇实习记者方圆)

许达哲:在开局之年见到新气象 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昆明市纪委常委班子召开2020年度民主生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