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疫情防控、企业减负、民生福祉……上海市长龚正回应这些热点
1月27日下午,在上海市第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闭幕后,上海市政府记者招待会在世博中心举行。上海市市长龚正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在2个小时左右的交流中,龚正市长回答了16家中外媒体的提问,涉及“十四五”规划、上海经济运行、疫情防控等热点话题。
龚正说,今年的上海“两会”开得很成功,是一次凝心聚力、团结奋进的大会,由于疫情防控要求,今年会期有所缩短,但是在全体代表委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真正把一个精简版的会议开成了精华版会议,感谢各位记者对于上海“两会”给予的高度关注和全程的精彩报道,大家辛苦了!
刚刚过去的一年极不平凡。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百年未有之大疫情,我们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上海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政策措施的有效性,积极应对疫情冲击的严重影响;以发展的确定性全力对冲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全力以赴地突出抓好三件大事:
一是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二是坚持抓好“六稳”“六保”,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持续改善;三是坚持示范引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和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的各项战略部署,改革开放创新迈出了重要步伐。我们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在新时代上海改革开放发展的征程上写就了浓墨重彩的一页,也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华社:上海在“十三五”期间发展成效非常显著,我们同样关注上海的“十四五”,请问上海准备在哪些方面寻求新的突破?怎样起好步、打好基础?
龚正:
“十三五”时期是上海发展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最显著的标志是,到去年底,也就是“十三五”收官之年,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形成基本框架,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跃上新的大台阶。
比如,我们经济实力持续保持全球城市前列,去年上海GDP在疫情严重冲击之下,仍然实现了1.7%的正增长,达到了3.87万亿元人民币。在全球金融中心的排名从第五位跃升为第三位,去年上海金融市场的交易总额超过2200万亿元人民币。上海在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的排名,去年也提升到全球第三位,上海港的集装箱吞吐量已经连续11年蝉联世界第一,达到了4350万标箱,在去年疫情冲击的情况下,比2019年增加了20万标箱,实现了逆势上扬。上海口岸贸易总额仍然保持全球城市的首位,上海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3.5万亿元。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已形成基本框架,建成了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上海方案”加快实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4.1%左右。
“十四五”时期,上海要在新征程上奋力创造新时代发展新奇迹。总的考虑是把握“三个新”、做到“三个高”,也就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为此,我们将深化“五个中心”建设,强化“四大功能”,打好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和“三大任务、一大平台”这五张王牌,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持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努力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上海要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我们将持续增强“四个力”,就是向强化科技创新要动力,向扩大国内需求要潜力,向做优“五型经济”要实力,向深化改革开放要活力,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去年上海经济运行走出企稳回升的数据线,请问您对今年的预期怎样?另外,上海要做实“中心节点”和“战略链接”,主要举措有哪些?
龚正:
过去的一年极不平凡。这一年,面对疫情冲击,我们深化了在严峻挑战下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增强了在变局中开创新局的定力和底气,整个城市展现出了强大的抗风险能力和韧性。走过了极不平凡的一年,也让我们对上海今年的经济发展更有底气和信心。
今年全市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刚才市人代会上已经审议通过,定为6%以上。这个目标兼顾了当前和长远,符合经济规律和客观形势,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我们将坚持稳中求进,继续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有效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着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努力交出高质量发展的靓丽答卷。
你刚才提到的“中心节点”和“战略链接”,实际上是上海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目标定位,就是要发挥上海对内对外开放两个扇面的枢纽作用,打造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所谓“中心节点”,主要是赋能,要充分发挥上海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助力我国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国民经济循环更加畅通。所谓“战略链接”,最主要的是能量交换,就是发挥“五个中心”作用,做到“四个链接”,也就是要素链接、产能链接、市场链接、规则链接,进一步巩固对内对外开放枢纽地位,成为“走出去”的最好跳板,“引进来”的前沿阵地。
要想成为“中心节点”和“战略链接”,关键是要持续提升上海的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措施主要是“加快构建四个格局”:一是加快形成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强化制度创新,深化区域合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作贡献。二是加快构建“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的空间新格局。三是加快完善经济发展格局,大力发展代表都市经济发展方向的“五型经济”,量身定制一批精准扶持政策,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头部企业,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五型经济”集聚区。四是加快打造城乡融合发展格局,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全面融合、共同繁荣发展。
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卫视:最近上海出现了本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随着春节临近,大批的人员流动不可避免,再加上上海还有很多的境外旅客进入,所以想请问一下,接下来上海会采取怎样的措施来继续更加精准、科学做好疫情防控?
龚正:
你提的问题也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到目前为止,1月21日以来已经累计出现了16例本地确诊病例。这次的疫情防控工作可以说是井然有序、精准有效,我们有信心做好相关处置工作。相关情况这几天都通过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及时进行了公布。
这次疫情应对,上海有三个特点:一是主动发现,最近16例本地确诊病例都是我们主动筛查检测陆续发现的;二是快速处置,“你快速我更快速”,第一时间启动预案,迅速锁定场所、迅速锁定病例、迅速锁定筛查的对象;三是精准有序,我们科学确定密接者、密接的密接、其他一般接触人员,这三个层次我们分别落实了闭环管理的措施,没有简单化,没有扩大化,而是精细化。目前来看,疫情总体可控,我们对下一步的处置工作很有信心。
这次疫情再次警示我们,“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一刻也不能放松,必须坚持人、物同防,做到科学精准高效有序,把疫情防控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当前疫情防控要做到“三个抓”:一是抓措施执行。我们制定了一系列常态化防控措施,要持续落细落实,要加强隐患排查整治和定期、不定期的督促检查。二是抓应急准备。持续增强应急处置能力,做到“四早”“五最”,就是疫情早发现、早预警、早研判、早处置,力争在最低的层级、最早的时间,用相对最小的成本,解决最大的关键问题,也就是阻断传染源,防止大规模的社区扩散;努力取得综合效益最佳,既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同时将对城市运行、人们生产生活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三是抓个人防护,这是最好,也是最有效的措施。
借此机会,我要再次向市民朋友倡议,要坚持“防疫三件套”——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做好个人卫生;牢记“防护五还要”——口罩还要戴、社交距离还要留、咳嗽喷嚏还要遮、双手还要经常洗、窗户还要尽量开。
春节假期即将来临,我们将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也希望大家严格遵守防控要求,非必要不离沪,非必要不出境。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业要带好头,减少流动和聚集。如果出现发热咳嗽,请佩戴医用口罩及时前往发热门诊就诊。我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一定能过一个健康安全、欢乐祥和的新春佳节。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站在新的起点上,上海如何继续推动浦东实现更高质量的开放和发展?
龚正:
大家都知道,浦东开发开放3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一片农田上建成了一座功能集聚、要素齐全、设施先进的现代化新城,可以说已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象征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
推动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重中之重是按照党中央支持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决策部署,推动一系列首创性、引领性改革开放事项落地。特别是要在“两特三中心一保障”上下更大功夫。“两特”,就是特殊经济功能区、特殊综合保税区,要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探索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三中心”,就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国际金融中心,还有新提出的国际消费中心,浦东都要成为核心承载区。比如,自主创新方面,我们要放大张江科学城扩区效应,加快疏通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双向链接的快车道;金融开放方面,要探索发展人民币离岸交易、跨境贸易结算和海外融资服务,建设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等。“一保障”,就是要建立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有关安排正在推进中。
澎湃新闻:“十四五”规划把“五个新城”建设摆在了突出位置,这与以往定义的新城有什么不同吗?今年新城建设重点会怎样推进?
龚正:
市委“十四五”规划建议、以及这次两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纲要都明确提出,要加快形成“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空间新格局。其中,“新城发力”是重中之重,也就是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五个新城”,要按照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定位来打造,努力做到“产城融合、功能完备、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要求,着力打造上海未来发展战略空间和重要增长极。
新城要打造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不是原来钟摆式发展的卫星城,也不是单纯的郊区新城,而是放在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中考量,加强新城与上海的主城区、新城与新城之间、新城与长三角其他40个城市的相互赋能、功能互补。
建设“五个新城”,今年要加速发力。概括来讲就是“两个加快”:一是加快出台支持政策。我们正在抓紧制定推进新城建设的政策支撑体系,就是“1+6+5”政策举措:所谓“1”是“十四五”新城规划建设的实施意见,现在正在制订;“6”是6个专项意见,包括特色功能和政策、综合交通、产业发展、空间品质、公共服务、环境品质和新基建;“5”是5个新城规划建设的行动方案。二是加快重大项目建设。要抓紧启动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积极推进新城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支持符合新城功能定位的重大产业项目向新城集聚,同时高标准配置学校、医院、文化、体育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
人民日报: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作为党的诞生地,上海将如何践行初心使命,做好民生工作,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龚正: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是我们对建党百年最好的庆祝。今年开年以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市委、市政府就召开现场推进会,部署推进16项民心工程建设。做好今年的民生工作,总的就是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把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着力提高公共服务均衡化、优质化水平。要围绕“提、补、扩”三个字做好三篇文章:
“提”,就是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群众增收最重要的途径,我们将继续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已经明确,确保新增就业岗位50万个以上,更精准地做好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同时,继续提高养老金、医保和低保等待遇标准,努力构筑更加公平可靠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补”,就是补齐民生短板弱项。在持续破解“老小旧远”等难题基础上,今年将继续加大力度,比如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去年定的目标是55万平方米,经过努力完成了75万平方米,今年计划再安排70万平方米。今年要着力推进16项民心工程、10方面30项民生实事,从“一江一河”两岸功能的提升到架空线入地,从城中村改造到农村人居环境的优化,从加装电梯到治理停车难,从早餐服务到便民就医等等,我们都要做实办好,让群众在家门口看到更多变化、得到更多实惠、品到更多幸福的滋味。
“扩”,就是扩大高质量服务供给。这既要靠政府担当作为,也离不开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参与。比如养老服务,今年要新建50家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200个助餐场所、5000张养老床位,还要完成2000张认知障碍照护床位的改造、5000户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
凤凰卫视:去年上海吸引外资方面表现得非常亮眼,数字达到了历史新高。请问今年吸引外资方面,上海还有哪些举措?营商环境建设上,上海今年会不会推出一些升级版的计划?
龚正:
好的营商环境就是梧桐树,就能引来金凤凰。这几年,我们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摆在突出位置,连续实施优化营商环境1.0、2.0、3.0版方案,先后推出了377项改革举措,企业获得感持续增强,助力我国营商环境国际排名大幅跃升。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近日,我们研究出台了优化营商环境4.0版方案,提出207项新的改革任务。总的就是对标国际一流,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在打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基础上,精心打造精简高效的政务生态、富有活力的创业创新生态、彰显魅力的自然生态、诚信法治的社会生态,为各类企业提供更多“阳光雨露”。
外资是上海经济“三足鼎立”“四轮驱动”的重要力量。去年,上海利用外资取得明显成效,上海仍是跨国公司产业链布局的首选地之一,营商环境不断改善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去年上海实际利用外资逆势增长6.2%,达到202.3亿美元,创历史新高。还有两个可喜现象:一是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51家,累计达到771家;二是新增外资研发中心20家,累计达到481家;在沪工作外籍人才超过20万人。
作为世界观察中国经济的重要风向标,上海将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积极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推进电信、互联网、云业务、医疗、文化等领域开放,努力营造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的一流营商环境。我们非常欢迎跨国企业把更多高能级项目、高层次业务带到上海,共享上海的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发展机遇。
南华早报:去年上海凭借成功的疫情防控,顺利举办了第三届进博会,今年筹备情况如何,会不会如期举办?如何提高进博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龚正:
进博会是迄今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去年,在全球展会受到疫情冲击全面停摆的情况下,我们如期举办了第三届进博会,实现了“安全、精彩、富有成效”。这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线下国际性展会,总展览面积近36万平方米,比第二届增加近3万平方米。成交额按一年计,达726.2亿美元,比第二届增长2.1%。
进博会得到了外商的高度重视,去年参展的世界五百强和行业龙头企业274家,其中首次参展的近50家。很多外商把最靓的新品、最新的技术带到展会,第三届进博会举办期间,就有不少外商预订了今年第四届的展位,有的甚至一订三年。我们很有信心越办越好,把第四届进博会办得精彩有成效。
在完善“越办越好”长效机制方面,我们将进一步发挥进博会服务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平台作用,进一步放大溢出带动效应,重点深化国际采购、投资促进、人文交流、开放合作四大平台建设,推动展品变商品、参展商变投资商,打造联动长三角、服务全国、辐射亚太的进出口商品集散地。我们欢迎各国企业积极参加第四届进博会,借助进博会这个全球共享的大平台,共享发展红利。
界面·财联社:上海提出要做强做优“五型经济”,能否介绍接下来在哪些领域发力?对于流量型经济发展有哪些具体考虑?
龚正:
“五型经济”代表上海都市经济的发展方向,也是上海经济的长板和优势所在。进一步做强做优“五型经济”,主要体现在“五个关键”上:创新型经济关键看人才;服务型经济关键看品牌;总部型经济关键看头部企业;开放型经济关键看通道;流量型经济关键看平台。
今年,要在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在要素资源集聚上下功夫,让各种要素资源近悦远来,让更多人流、物流、技术流、资金流、信息流集聚起来、流动开来。二是在市场主体培育上下功夫,既要吸引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也要培育一批本土的头部企业,我们将量身定制精准扶持政策,吸引全球范围的产业链、供应链在上海更多集聚。
关于流量型经济,上海作为一个超大城市,确实“自带流量”。我们拥有庞大的人口、丰富的应用场景和海量的数据。发展流量型经济,核心是要推动各种要素高频流动、高效配置、高效增值。重点要做好“流、融、聚”三个字的文章:“流”,就是要素自主流动,不仅要重视资本、土地、劳动力等传统要素,更要突出上海在技术、数据等新型要素上的优势,推动更多要素市场化改革先行先试。“融”,就是线上线下融合,聚焦新网络、新设施、新终端,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布局,打造一批智慧购物示范场景、商业消费体验中心。“聚”,就是平台集聚发展,积极搭建高能级、大通量、国际性平台,集聚更多国内外头部企业和功能性总部,增强上海在全球城市网络节点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今年上海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还有哪些重点任务?对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有没有具体时间表?
龚正: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之城、美丽上海,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体现。去年,我们着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比如,PM2.5年均浓度下降到32微克/立方米,比“十三五”目标每立方米低了5微克。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今年要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包括四个方面重点:一是力争空气质量再持续改善;二是保持河流和湖泊的水质稳定趋好;三是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四是落实好“长江十年禁渔”相关任务。着眼于为全国实现“碳达峰”多作贡献,我们提出,上海要在2025年前实现“碳达峰”,比全国提前5年实现目标。目前,我们正在制定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我们将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深化能源清洁高效利用,进一步提高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积极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彭博新闻社: 2019年科创板开板以来,市场发展非常快。请问今年市场发展方面有什么新计划?
龚正:
在上交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上海的三项新的重大任务之一。上海全力支持、全面配合证监会和上交所做好相关工作。科创板目前已经累计上市企业220家,募集资金总额超过3100亿元,总市值近3.6万亿元。其中,在科创板上市的上海企业39家,募集资金和市值均居全国首位。科创板三大效应:示范效应、规模效应、集聚效应正在加速显现。
科创板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和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结合点。去年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已经形成了基本框架,今年要向形成核心功能迈进。重点是围绕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努力实现更多“从零到一”的原创性突破,“从一到一百”的应用性转化,从“一百到一百万”的规模性量产。
推进科创中心建设过程中,我们要进一步发挥科创板“加速器”的作用,为科创企业发展加油助力。要以注册制改革试点为引领,提供良好制度供给,加快打造服务全国科创企业的重要投融资平台,支持和鼓励更多硬科技为主的科创企业上市。
文汇报:“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已经成为上海的“金名片”,上海将如何继续织好“两张网”,更好服务市民和企业?关于数字化转型,今年的重点在哪里?
龚正:
今年首个工作日,上海就发布了去年底出台的《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对上海来说,城市数字化转型是一个整体性的转变、一种全方位的赋能、一次革命性的重塑。我们将加快打造“物联、数联、智联”的城市数字底座,通过数字化转型激发城市生命体每一个“细胞”的活力。
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主要任务是“三化”。首先是经济数字化,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推动要素重构,形成经济发展“新模式”,加快建成国际数字经济网络的重要枢纽。二是生活数字化,以应用场景开发为抓手,创造无处不在、优质普惠的数字生活“新图景”。三是治理数字化,以“两张网”建设为牵引,构建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的超大城市“数治”新范式。
“两张网”是治理数字化的重要内容。这几年,我们全力推进“两张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一网通办”去年入选了“2020联合国全球城市电子政务经典案例”,接入事项3071项,日均办事17.3万件,全程网办率约50%。“一网统管”,基本形成“三级平台、五级应用”架构,在防汛防台、交通管理、公共卫生等领域都开发了多个应用场景。
“两张网”关键在“用”。“一网通办”,线上要体现速度,线下要体现温度。重点是要继续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推进公共服务事项接入和高频事项一件事一次办“两个基本覆盖”,让各项服务更高效、更便捷、更精准。“一网统管”,要继续围绕“高效处置一件事”,在更及时发现问题、更高效解决问题上下功夫,深化数据相互赋能、业务流程再造、管理力量联动,加快实现“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
新民晚报:面对疫情冲击,上海今年还将推出哪些举措,进一步为企业减负,尤其是帮扶中小微企业?
龚正:
保市场主体就是保社会生产力。去年,我们把稳企业、保就业放在突出位置,不折不扣落实助企纾困政策,多措并举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度过难关,留得青山,赢得未来。全年新增减税降费总额超过2300亿元,有效地稳住了市场主体,提振了市场信心。
今年,我们将持续拓展减税降费成效,让广大市场主体不仅“活”下来,还要“活”起来。重点要做到“一减一增”:减,就是继续保持一定的减税降费力度。今年上海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按3%安排,显著低于预计的GDP增长率,就是考虑到这一点。同时,在政府工作报告里明确,今年政府部门一般性支出要继续压减10%。增,就是增强财政、金融、产业、就业等政策的集成效应,为市场主体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总之,我们要以政府主动作为、优化服务的最大确定性,来帮助企业应对千变万化的不确定性。
21世纪经济报道:请问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成效如何?今年在推进“同城化”建设方面会有哪些新的考虑?
龚正:
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举措。示范区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示范区挂牌成立一年多来,沪苏浙两省一市共同努力,紧紧围绕一体化制度创新,到去年底已形成32项具有开创性的制度成果;聚焦生态环保、互联互通、创新发展和公共服务四大领域,全力推进60个重点项目建设。经过一年多的攻坚奋战,示范区已呈现出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今年,是示范区建设的发力年。我们将重点抓好“两个着力”:一是着力推进一体化制度持续创新,在规划管理、土地管理、生态保护等领域,形成一批新的制度创新成果。比如,在去年编制2413平方公里示范区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上,今年抓紧编制完成660平方公里的先行启动区国土空间规划。二是着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在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公共服务等领域,抓紧启动一批新的重大项目建设,包括轨道交通17号线西延伸段,以及元荡生态示范段二期工程、淀山湖岸线贯通和生态整治工程等。
东方网:“一江一河”两岸公共空间贯通后,如何进一步提升品质?今年上海有不少公共文化设施将建成,您最期待哪个?
龚正:
我们将精心描绘好“一江一河”两岸公共空间建设的“工笔画”,为人民创造更好的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环境。
下一步在“一江一河”已经基本贯通的基础上,重点是“三个下功夫”。一是在便民利民上下功夫。主要是建设更多的休闲、健身等便民设施。比如,增加一些能让市民吃个简餐、喝杯咖啡的地方,增加一些篮球场、羽毛球场等小型体育场所。二是在重点节点提升改造上下功夫。黄浦江要加快北外滩综合改造,与外滩、陆家嘴形成“黄金三角”;苏州河,要推进华东政法大学等重点区域整体提升,优化滨水体验。三是在历史文化遗存的活化利用上下功夫,通过城市更新,把两岸的老厂房、老建筑打造为可游览的观景点、可阅读的建筑体。
如果问我,除了“一江一河”以外还有哪些期待?首先,我们将推进环城公园带建设,为市民提供更多可休憩、可游览、可参加体育活动的公共空间,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二个期待,也是广大市民非常关心的,就是世博文化公园。我们在政府工作报告里已经明确,今年要实现世博文化公园北区的开园。世博文化公园既是民生项目,也是生态项目,更是发展项目。它既保留了城市发展的印记,又注入了新的文化元素,是绿化、美化和城市文化的结合体,相信一定是又一个“市民的好去处”。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挂牌一年多来成效如何?今年会有哪些新政策、新举措?有没有新的重大项目落地?
龚正:
新片区挂牌以来,我们全力推动落实《总体方案》明确的78项制度创新任务。主要体现在“三个一批”:首先是一批重大创新相继推出,比如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挂牌运行,成为全国唯一的特殊综合保税区。第二是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密集落地,累计签约项目517个,总投资超过3345亿元。第三是一批重大工程加快建设,18个社会民生项目开工建设,尤其是两港大道快速化改造等基础设施要加快推进。去年,新片区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了39%和55%。总体来看,新片区建设跑出了加速度、展现了显示度,充分彰显全市经济发展增长极和发动机的作用。
今年,我们将以“五个重要”为统领,坚持热度不减、势头不减、改革创新力度不减,加快打造特殊经济功能区和现代化新城。尤其在产业方面,我们将推动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平台和试点项目落地,加快构建世界级、开放型、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是推进“东方芯港”“生命蓝湾”“大飞机园”等特色园区,以及顶尖科学家社区、滴水湖金融湾等重点区域建设。这些项目要尽快落地,早见成果,多见成效。
龚正:
上海的发展一直得到海内外媒体的大力支持和各位记者朋友的关心帮助。在此,我代表上海市人民政府对大家表示衷心感谢,真诚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上海的发展!
新春佳节即将到来,借今天这个机会,向全市人民,也向现场的各位媒体朋友们,致以新春的祝福,祝大家身体健康、生活愉快、工作顺利、阖家幸福!谢谢大家!
(本文图片张春海张弛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