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海222家老字号,哪些“空剩名号”?重回巅峰要过几道关
杏花楼、乔家栅、沈大成、王家沙……对上海市民来说,这些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上海老字号,是从小到大难以磨灭的记忆,对外地游客来说,这些老字号也是“上海特产”的代名词。
市商委的数据显示,上海有国家级“中华老字号”180家,加上本市认定的“上海老字号”42家,合计222家。然而,由于经营落后等诸多原因,众多老字号产品曾一度湮没无闻,尤其是在年轻人群体中,市场占有率并不高。
近年来,随着“国潮”复兴,重振“上海老字号”被提上议事日程。民进上海市委提交的一份书面发言指出,传统上海老字号主要是手工业或饮食服务类企业,现状差异较大,重振工作要防止简单化的一刀切模式。建议分类处理,制定不同的重振推进举措。
对于较早改为国企并正常经营的老字号,建议把重心放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落实领域,让具有专业技能者和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经营管理,为企业品牌重振提供专业保障。
而对于空剩“老字号”名称,但无实质经营或规模微小的企业或组织,可在明晰老字号商标等知识产权归属后,进入品牌交易市场,让社会资本接手经营,管理部门提供阶段性政策倾斜。
除了所有制改革,市场需求也是重振老字号的关键要素之一。与传统观念中消费者只关注产品质量不同,互联网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面对个性化凸显的都市青年群体,亟需创新经营手段。
为此,书面发言建议,老字号重振工作不仅要保持传统特色,更要关注产品的更新方式。例如,日用类产品要研究各年龄段用户的关注点变化,突出便利化。食品类企业则要在坚持口味、形状等传统的同时,思考包装、便携等手段的更新。
某种意义上,对于老字号来说,品牌即生命。近年来,关于老字号品牌的法律纠纷并不鲜见。例如,苏州和北京两地“稻香村”商标之争曾持续十余年,双方各执一词,两地法院的判决也是截然相反。
“‘上海老字号’总共才200家左右,行政管理部门需要做好这一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书面发言指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实施难点,在于保护主义藩篱难以拆除,为此需要市级行政机构承担起责任,将此类操作列为刚性指标,纳入行政考核系统。
此外,针对老字号品牌企业可能存在的诸如资产性质、现有企业归属与管辖权限等历史遗留问题,市级行政主管部门应主动采取措施,扫清历史沉疴,帮助老字号企业轻松上阵。
栏目主编:张骏
文字编辑:顾杰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笪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