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昶:七年知府路 万世清廉名

日期:01-11

原标题:杨昶:七年知府路万世清廉名

杨昶,字光生,一字澹音,号浩斋,浙江龙游人,清朝康熙九年(1670年)庚戌科进士,康熙十九年(1680年)任廉州知府。在任廉州知府的七年期间,杨昶平匪患安民生、严纪律塑社风、修水利兴农业、办学堂重教育,坚持身体力行、廉洁奉公,带动形成清正廉明的社风和勤俭清白的家风,深受百姓爱戴,廉洁奉公的美名流传至今。

平匪患减赋税民生安宁

杨昶到任廉州知府前,当时廉州境内匪患严重,绑票劫掠之事经常发生,老百姓日子不得安宁。杨昶到任廉州知府后,目睹廉州一片凋零的景象,感到十分痛心,下定决心要彻底平息匪患,让老百姓过上安宁的日子。为此,他坚持“两手抓”,实施“剿抚结合”的策略。一方面,凡是自动改过自新的匪徒,都分土地给他们耕种;另一方面,对那些顽固不化的分子,加大打击力度,坚持严惩不贷,并加强了户籍管理。不久以后,匪患得以平息,地方安宁、百姓安居乐业。

为了让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过,减轻税负压力,杨昶在廉州府实施“减税薄徭”制度,每年的税赋按庄稼收成而定,使百姓有能力完成全年的税赋任务,于是老百姓都很乐意交税并能按时完成任务,保障府衙税收稳定。

严纪律息诉讼社风清正

杨昶严于律己,坚持身体力行,严肃查处官吏贪赃枉法,促进形成公平公正的良好社会氛围。他正直无私,刑清政简,对于民间讼争秉公执法,不畏豪强,并做到群众息诉讼,无冤狱。杨昶到任廉州知府后,认真察看狱中囚犯档案,一旦发现有可疑蹊跷的问题线索,特别是那些没有审判就定罪的案件,就命令立即重新审理。有一名囚犯在康熙二年被当地富绅以欠租谷二十石为由,送官究办,上任知府因受富豪贿赂定其监禁十年。杨昶查清案情后,立即宣布被监农民无罪,并令该富豪补偿他稻谷七十石,免交租谷七年。

修水利兴农业富民安境

杨昶在任廉州知府期间,大兴水利,推广良种,把中原先进农业技术带到廉州,为恢复和发展廉州农业作出了积极贡献。廉州附近一带,水网交错,形成了富饶的南流江三角洲,但是当时廉州农业较为落后,农民每年只种一次稻谷,而所种的谷种,也是几十年不变,早已退化,农民每年稻谷收入寥寥无几,交完地租后所剩无几。杨昶看到这个情况,便劝导农民每年种两次稻谷,种子三年一选,还从中原运来一批种子,分发给农民播种,促进了廉州农业生产的发展。廉州东北部地区的公馆、白沙、山口一带地势高,河流少,一旦遇上天旱,便无法引水灌田。杨昶带领府衙下乡,亲自指导农民筑陂、挖山塘、堵河等来蓄水灌田,以便应对干旱,解决了老百姓因天旱而粮食歉收的问题。

建书院办义学重视教育

为了发展廉州的文化教育事业,杨昶捐出俸银筹建还珠书院,并亲自为书院立课程、聘请教授。他每月还亲自到各书院督查、察看是否有违章之事。为使贫困儿童能入学读书,他捐俸兴办义学,召集贫苦儿童入学读书。为了保障书院和义学有足够经费,他将田地、铺面的租金用作书院和义学的经费。

杨昶办事干练认真、言行一致、注重实效。凡有益于民之事,说干就干,一干到底;胸怀坦荡、廉洁奉公、身体力行,他的下属不敢有营私舞弊之举;主张节省不浪费,穿布衣,吃粗粮,终年不变。百姓称赞他:“清正廉明、有清白家风。《合浦学田碑》记载:“今以凋废琐尾之民,变而为平定安集之民、弄兵潢池之民,化作为刀卖诵之民。孰非公七年中,劳心焦思,经营而尊定者乎。”(合浦县纪委监委根据《廉州之廉》整理)

柳州市擦亮人社服务窗口 一体推进“三不”试点工作 河北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推迟召开,召开时间另行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