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冬季疫情会否卷土重来?吴尊友:不会出现大规模流行
“我国已完善了一整套成体系的防控措施,能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控制,不会出现(新冠疫情)大规模流行。”
冬季疫情是否会卷土重来?冷链包装食品还能否食用?是否需要全民强制普打疫苗?近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在接受新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回答了上述问题,并总结了这一年抗击新冠肺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发的肺炎,下同)的经验。
进入冬季以来,各地陆续出现零星的疫情反复现象。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截至12月30日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368例(其中重症病例6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82050例,累计死亡病例4634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87052例,无现有疑似病例。对疫情是否会卷土重来,吴尊友表示,“我国已完善了一整套成体系的防控措施,能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控制,不会出现(新冠疫情)大规模流行。”
此前多地冷链食品外包装监测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吴尊友解释称,包装袋上面上检测到病毒核酸阳性,提示这种外包装受到病毒污染有可能通过适当方式进入人体,比如手部触摸被病毒污染的外包装,再接触鼻部、眼部黏膜等有可能造成感染的,但如果把它(冷链食品)吃下去,不会造成感染,因为一方面食品在煮熟加工过程已经灭活病毒,另一方面新冠不会通过消化道传播,人的胃酸足够强大将其灭活。“到目前为止,(还没发现)通过消化道造成呼吸道感染的疾病,至少新冠病毒不会。”吴尊友说。
回顾近一年来的抗疫历程,吴尊友称,2020年中国人民向世界证明了自己的强大,这种强大是通过抗疫表现出来的,这种强大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克服困难,这可以说是无坚不摧的。对他个人而言,也得到了极大的锻炼,既是对过去知识和经验的集中应用,也是一个不断学习新知识的过程。
━━━━━
冬季疫情会否卷土重来?
不会出现大规模流行
新京报:最近全国各地在冬季陆续出现了疫情反复,是否说明进入冬季以来,疫情的防控又发生了新变化?很多百姓会担心疫情卷土重来。
吴尊友:在夏季时候,普通的物流不会把病毒带进来,因为温度比较高。到了冬季以后,天气寒冷,这些物流却都能把病毒带进来了,感染的风险也更多了。但我国有一整套成体系的防控措施,能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控制,所以不会出现大规模流行。
新京报:现在多地检测显示新冠病毒是在一些冷链食品的外包装上面的,但我们知道食品是不能够传染病毒的,一般是活体的哺乳动物才是病毒载体,这应该怎样理解?
吴尊友:包装袋上面检测到新冠核酸阳性,提示可能有病毒污染,如果通过适当的方式,是可能进入人体造成感染的;如果不是适当的方式就不会造成感染。所谓适当的方式,就是人的手触摸以后,手被污染了,污染以后又去捏鼻子、揉眼睛,这时病毒沾染上我们的黏膜,人就可能会受到感染。呼吸道病毒感染,主要是通过鼻黏膜或者眼黏膜造成的。但如果是经过消化道把它(食品)吃下去,是不会造成感染的。
新京报:百姓想吃冷链食品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
吴尊友:处理时候要注意生熟分开,在水龙头下清洗时注意喷溅污染,手摸了肉食品以后要再洗干净,加热后食用是没事的。
新京报:武汉疫情暴发时候也是在华南海鲜市场,当时有没有考虑过和冷链海鲜的关系?
吴尊友:北京新发地的疫情给了很好的提醒,想到了跟海鲜有关,因为新发地的病人主要集中在海产品销售区,和武汉华南海鲜市场的病人分布十分相似。
武汉当时也有数据显示,最早的病例主要集中在(华南海鲜市场的)海产品销售区,应该是和海产品是关联的,但这方面进一步的证据就很难再去找到了。
━━━━━
需要全民普打疫苗?
全球互通后每人都应该打,但不会强制
新京报:最近一些药厂宣布新冠肺炎疫苗三期有效率达到90%以上,我们国家的疫苗和发达国家在研发路径和研发速度上有什么样的异同?
吴尊友:疫苗最近都已经报道很充分了,生物中心疫苗专班负责人介绍的情况是目前有5款疫苗进入3期临床试验,有些结果也都有了,其中国药的(疫苗)在阿联酋已经完成了三期实验,有效率86%。
新京报:从流行病学的角度看,是不是能把所有的新冠防控希望都寄托在疫苗上?
吴尊友:那不是,在疫苗能完全发挥作用前,还不能放松新冠疫情的现有防控措施。常态化防控措施,比如针对个人来说,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勤洗手等,这些措施一定还要坚持;对社会部门来说,大型聚会还要控制。因为尤其到了冬季,很多回顾性调查发现,规模比较大的活动是(新冠病毒)扩散比较快的。所以,在疫苗没有达到一定的免疫接种率的情况下,坚持公共卫生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新京报:疫苗研发出来后,国内需不需要全民注射?
吴尊友:每个人都易感,每个人都有可能感染,每个人都需要保护。但像中国目前的情况,短期内打不打都无所谓,因为社会层面基本上没有疫情的大规模流行。但随着国门逐渐放开,国外的人都打上疫苗了,那时如果我们再按现在的办法就不行了,那时就需要与国外相同的疫苗策略,每个人都得打疫苗。所以不能等到那时才开始准备,现在就要开始做了,但也有轻重缓急,不可能一口吃个胖子,一下让14亿人全都打上。
新京报:疫苗出现后,有的人会考虑价格问题、副作用等,这会导致一些人不去主动打疫苗,有没有必要强制推行全民普打疫苗?
吴尊友:为了及时控制新冠疫情,有一些措施是强制性的,这是因为当时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受到了威胁,但当人民群众的健康没有受到威胁的时候,就没有必要采取强制性措施,比如上海出现疫情后,仅仅做了很小局部范围的全民核酸检测,对其他普通百姓基本没什么影响。
新京报:有人感染(新冠病毒)获得了免疫,但又再次感染,这种情况在接种疫苗后是不是也会出现?疫苗的抗体的有效时长?
吴尊友:可能也会出现,因为疫苗产生免疫保护力不一定是永久的。
也没办法估计疫苗的具体保护时间,只能参考其他冠状病毒的抗体保持有效的时间是6个月到12个月,但有的人可能三个月就会再感染。因为每个人的个体差异不一样,跟年龄有关,和感染时症状的轻重有关,也和感染的病毒量有关。比如我们俩都感染了,因为你比较年轻,没有出现症状,你产生的抗体就比较少,我感染的症状重,免疫反应大,我产生的抗体就会多一些,抗体持续的时间就会长一些,这背后是免疫力的问题。
新京报:如果不普打疫苗的话,我们国家和其他国家防控疫情的政策不一样,国际扩大通航后是否会导致国人更易感?
吴尊友:(各国)防疫政策总体是基本一致的,只是我们国家做得更好一些。因为疫情控制的策略就这么多,各国采取的公共卫生措施也都一样,只是在落实的过程当中,他们没有像中国这样全面彻底,一些欧洲国家也被迫放弃了早期的所谓“群体免疫”策略。
如果他们按照(国内)这个标准做得话,也是可以控制的。但他们做不到和我们一样的全国上下步调一致,他们也封城,也实施在家里办公,还有宵禁,但他们的措施实施力度不够,总是给予例外,只要有例外,就给了病毒钻空子的机会,他们不能像中国一样每个人都能按照这个要求严格去做。
━━━━━
理清疫情传言:没有证据说明新冠病毒传染性和致病性在下降或者增长
新京报:疫情刚刚开始时候,大家都说非典以后我们建设了网络直报系统,因为有了直报系统应该能更早发现新冠疫情,这是不是说明直报系统还有不完善的地方?或者说因为这次疫情,我们发现那些需要查漏补缺的?
吴尊友:经过与新冠斗争一年多,我们对新冠病毒有了一定的认识。要回答你的问题,我们需要明确几点。首先,网络直报系统本身是没有问题的。网络直报系统的建立是我国自SARS发生以来的最重要传染病防控基础建设工作之一,这使得各级疾控机构能在第一时间掌握辖区内的各类传染病报告事件,从而做出迅速的反应。这个覆盖全国各级各类的监测系统,在鼠疫、H5N1禽流感、H7N9禽流感、肝炎、艾滋病等各类急性和慢性传染病的防控中持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次,是否能更早地发现新冠疫情,取决于早期对不明原因肺炎(后来确认为新冠肺炎)的认识,与直报系统并无直接关系。在冬季,肺炎其实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也并不是每一例肺炎病人最终都能在病原学上明确诊断,尤其是当出现了一种新的病原体导致的肺炎病例后,对它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是需要时间的,包括其病原体是什么、传染性如何、致病性如何、社会危害如何?
其实,回顾新冠疫情的发现过程,不难发现,也正是因为我国有相应的监测系统。最早报告可疑疫情的医生,在接诊了一起家庭聚集性肺炎病例,立即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进行了报告,武汉市卫健委复核后,于2019年12月30日首次发布加强不明原因肺炎控制通知,中国疾控中心高福主任当晚获得信息后,立即报告国家卫健委,并一直工作到凌晨三点安排中疾控专家乘坐第二天(12月31日)凌晨6点多飞机赶赴武汉现场,协助疫情调查处理。这个反应速度已经非常迅速了。
在随后不到一周的时间,中疾控专家分离出病毒、破解病毒基因序列,创造了人类认识一种新的传染病最短时间纪录。随后,很快发布了对这个疾病的防控方案,指导全国的医生要怎么去辨别病例、上报病例,指导全国疾控系统要怎么去确认疫情、控制疫情,并且配发了诊断试剂。我们认为,这一系列应对反应,科学有序,非常迅速,已经不能再进一步压缩时间了。
新冠肺炎刚刚发生时,在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管理的病种目录中是没有的。直到1月20日,新冠肺炎列入法定报告传染病后,才可以依法管理,封城等防控措施就有了法律依据。
总的来说,对于一种新的传染病需要有一个认识过程,而对新冠的认识过程我们已经花得(时间)很短了,甚至已经短得不能再短了。
新京报:之前有言论认为如果早点封城,控制效果会更好,你怎么看?
吴尊友:从12月底开始出现(病例)到后面的封城,我国已经做得非常好了,这个病太难控制了,欧美国家的卫生系统那么强大,都控制不住,我国已经控制得非常好了。封城可不是简简单单一句话的事情,在春节前夕,要让一座千万人口的超大城市戛然而止,需要超人的勇气和决心,无比的魄力,要综合考量封城后的相应配套措施和造成的各种损失,而且1月23日封城的时候,当时已经明确诊断的病例数还不是很多,封城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最英明、最果断的决策。我在2月份参加世界卫生组织联合评估时作了一个测算,世卫专家组外方组长也认可,估计武汉封城决定,预防了我国大约150万人感染,6万人死亡。
即使现在回头看,我认为,在当时对疾病认识有限的情况下,作出封城决定的其实是非常及时的。
之前人们都认为(新冠病毒)是从武汉传出来的,而近期发表在学术杂志上的几项新的科研成果已经证明,或许并不是像人们想象的这样,在美国加州、意大利也早就有了,其他各个国家传播的(病毒)并不完全都是武汉(输出)的。
新京报:现在有一些患者认为,新型肺炎治愈后会有一些后遗症,出现免疫力下降,甚至有人出现上楼困难等问题,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吴尊友:还没有研究结果(得到上述结论),与我们一起工作的有一位专家,他就感染过,现在康复了,他没这种感觉。
从一月份到现在,没有任何证据说明,新冠病毒的传染性和致病性在下降或者增长。一个人感染后是否出现症状,取决于下面这些因素:病毒进入人的身体的数量,数量多,出现症状的机会就大;接触的数量少,成为无症状感染者的机会就多了;感染者的年龄大小,年龄越小,无症状的比例就越大;重症危重甚至死亡,既与年龄有关,又取决于医疗资源,如果医疗资源不能很好地应对的话,那么危重、死亡的病例就可能会增多。
━━━━━
回顾过去一年:中国人民向世界证明了自己的强大
新京报:谈谈你这一年来抗击疫情的感受?
吴尊友:2020年中国人民向世界证明了自己的强大,这种强大是通过抗疫表现出来的,这种强大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克服困难,可以说是无坚不摧的。
从个人来说,有两点,一个是得到了锻炼,第二个为社会和人民做了一点事。过去学习的知识,积累的经验,在这一次应对疫情当中,得到了应用。
新京报:通过这次疫情,我国的科学研究能否汲取一些什么新的经验和启发?
吴尊友:我们在科学研究领域做得非常棒,中国这次应对新冠最成功的地方就是科学研究。我们只用了不到7天时间就分离出了病毒,这是人类历史上最短的;2003年非典时期,花了将近6个月;艾滋病毒花了近3年,从1981年报告到1983年才知道是由于艾滋病毒引起的疾病。新冠病毒的分离,我们才用了几天时间,而且全部是由中国人自己做的。
我们有四大科学贡献,分离病毒、破解基因序列、确定潜伏期、确定传播途径,这是认识一种传染病最重要、最基本的要素。这四大发现应该说是2020年科学领域最重要的发现,也是中国科学家对人类控制新冠疫情做出的最大贡献。但这些方面媒体基本上没怎么报道,没有去很好地宣传。
疫苗是一些成熟技术的应用,最重要的是分离病毒,然后把病毒的结构给破解出来,这样全世界各个国家就可以按照这个病毒结构(基因序列)去生产诊断试剂或者研究预防疫苗了,而且中国也没有申请专利,所有国家的诊断试剂,都是按照中国基因序列去生产的。基因序列就相当于手机的芯片,就是被卡脖子的核心技术,有了基因序列,就可以研制试剂、疫苗了,没有基因序列,试剂、疫苗都搞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