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国产新冠疫苗上市:“全民免费”是颗定心丸|新京报专栏
全民免费接种,也是在鼓励人们“应接尽接,愿接尽接”,这增添了人们的抗疫信心。
▲资料图。图/新京报网。
国产新冠疫苗获批上市了!
据新京报报道,12月3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消息,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新冠灭活疫苗已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附条件上市。消息一出,引发广泛关注。
已有数据显示,保护率为79.34%,实现安全性、有效性、可及性、可负担性的统一,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及国家药监局相关标准要求。
国家卫健委副主任曾益新表示:新冠疫苗的基本属性是公共产品,价格可能会根据使用规模的大小有所变化,但一个大前提是,肯定为全民免费提供。
今天是2020年最后一天,从新冠疫情出现,到今天新冠疫苗获批上市,约差了1年时间。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推出国产新冠疫苗,还是为全民免费提供,这无疑是2021年到来之际让人们最为乐见的新年礼物。
国产灭活疫苗保护率数据亮眼
国产新冠疫苗获批上市,的确熨帖人心。应看到,与批准上市的效率对应的,是负责任的科学决策态度。
此次上市的国产新冠疫苗属于灭活疫苗,在目前所有的疫苗技术中,灭活疫苗的技术是最成熟的。比起腺病毒载体疫苗(例如康诺希、牛津)以及新型mRNA疫苗(例如辉瑞、Moderna),灭活疫苗的研发技术成熟很多,更有经验可循;此外,对疫苗的运输条件也没有特殊要求。
拿mRNA疫苗来说,辉瑞公司生产的疫苗已经大规模供应,但由于mRNA疫苗的特殊性需要使用辉瑞专门开发的运输器运输、分发。运输器装有GPS,温度需要控制在-70°C±10°C,相比于常温运输的灭活疫苗,运输条件更加苛刻,这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疫苗的产量、供应的速度和供应的地区。相比之下,国产新冠灭活疫苗在大规模供应更具优势。
在网上,很多人还很关心“保护率79.34%”这个数据。保护率可以简单理解为在现实世界中对注射人群的有效保护效力。其最常见的评估方式,与未注射疫苗的群体(随机双盲实验)相比,注射疫苗的群体中感染病毒的比例下降了多少。
对灭活疫苗技术来说,能达到50%-70%的有效率就已经很优秀了。如今,中国这支新冠灭活疫苗临床3期试验的中期结果显示保护率为79.34%,已是很亮眼的成绩——这已经大大超过世界卫生组织(WHO)对新冠疫苗有效性应达到50%的标准。
目前国内仍处于冬季防疫的关键阶段,能够及时接种到有效的、安全较高的新冠灭活疫苗,比打上“保护率更高、更贵、产能更低、运输保存条件更苛刻”新型mRNA疫苗更重要。接种疫苗、产生抗体后大大降低新冠病毒的感染率,是目前最为紧要的目标。
事实上,评价疫苗的效果,还要看疫苗刺激机体是否产生了抗体。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北京公司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免疫程序两针接种后,疫苗组接种者均产生高滴度抗体,中和抗体阳转率为99.52%。
在人体内产生抗体,并不意味着对人体都有保护,实际情况是保护率(有效率)为79.34%。但能够产生高滴度抗体,意味着即便达不到保护效果,只要体内有抗体产生,也会有一定的保护性,如在感染病毒后症状会较轻或不产生症状,这也是疫苗的有效作用。
总体来说,结合99.52%的中和抗体阳转率、79.34%的保护效力和高滴度抗体,这在灭活疫苗的数据中表现非常亮眼。
全民免费能提高民众接种疫苗意愿
国产新冠灭活疫苗上市,从抗疫角度讲,本就是好消息。而对全民免费提供,则是“利好上的利好”——这也能提高民众的疫苗接种意愿。
现实中,对接种疫苗,很多人会秉持观望或拒绝态度。而全民免费接种,相当于鼓励人们“应接尽接,愿接尽接”。
这里面,国产新冠疫苗作为具有公共产品属性的全民免费产品,显然能有效提高低收入者接种疫苗的意愿。
新冠病毒感染者中很多都是低收入群体,免费提供能降低低收入群体的经济负担,避免某些高危人群因为价格因素而被疫苗拒之门外。而让低收入流动人口接得起疫苗,对疫情防控非常重要——长远来看,有利于降低后续疫情防控成本。
值得一说的是,根据国家整体部署,2021年春节前,对涉及进口冷链物品的口岸一线海关检验检疫人员,口岸装卸、搬运、运输等相关人员,因公、因私出国工作、学习人员等9类重点人群以及其他应急保障人员,开展紧急接种,实现应接尽接。
北京则明确,全市新冠疫苗接种分两步走,2021年春节前完成9类重点人群紧急接种;根据国家部署和疫苗批准上市及供应情况,2021年春节后组织开展其他人群接种工作。在疫苗获批上市后,组织全市其他人群有序预约接种,构建人群免疫屏障。
无论是“两步走”还是“有序推进”,都意味着接种安排会服膺于疫情防控之需,注重“有序”。这需要民众保持信心与耐心。
着眼更大的格局看,国产新冠灭活疫苗上市后,在灭活疫苗安全、成本更低的特性基础上,其定价也有利于在国际市场的竞争。
中国承诺,中国新冠灭活疫苗研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将作为全球公共产品,以公平、合理价格向世界供应。
到头来,新冠灭活疫苗的上市,会让中国在国际疫情防控中作出更大贡献。
□张田勘(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