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援滇干部:原来我一直在“云南”啊

日期:12-30
上海云南

原标题:上海援滇干部:原来我一直在“云南”啊

新华社上海12月30日电(记者黄安琪吴振东)江川路、华宁路、临沧路……在上海市闵行区,有许多以云南地名命名的道路。其中,东川路、剑川路、沧源路环抱着上海交通大学。

“原来我一直在‘云南’啊!”在上海交大学习工作近11年的援滇干部田罗银不禁感叹。“之前对云南了解不深。援滇是第一次去云南,如今再走在这些路上,倍感亲切。”田罗银说。

在“高原明珠”洱海的源头,坐落着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县、云南省第一批摘帽县洱源县。九年来,上海交通大学承担着洱源县定点帮扶任务。摘帽不摘帮扶,众多上海交大人如今仍战斗在巩固脱贫成果的一线,田罗银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2019年7月,学校相关部门找到当时在校党委组织部工作的田罗银,希望他赴任洱源县茈碧湖镇丰源村驻村第一书记。这名共产党员没有犹豫,和家人匆匆话别,便奔赴工作一线。

到村一个月,田罗银就马不停蹄地走访了9个自然村,深入调研当地自然资源状况及村民生产生活情况。他遍访生活困难群众,与村委会及驻村同志逐一交流。在充分掌握情况后,他陷入了沉思。

“‘种一山坡,收一箩锅’是当地流传的一句俗语。大、小南极两个自然村长期存在季节性缺水问题,当地老百姓广种薄收、靠天吃饭,这种情况必须改变。”田罗银说。

办法也有,一是用多级电泵抽水,但老百姓难以承受高额的电费;二是通过光伏发电提水,但700多米的扬程,如何保证稳定供水又是一个现实难题。

田罗银一直放在心上,每每遇到开会、培训、专家下村指导,他总是上前讨教。

经过田罗银多方努力,在沪滇协作资金支持下,提水项目于2020年4月进入施工阶段,并于10月正式通水,让生活在海拔2700多米高山上的百姓喝上了水。

“帮钱帮物,也要帮忙建个好支部。”组工干部出身的田罗银清楚,只有建强党的组织,脱贫成果才能真正巩固。

他利用学校专项党费,指导完成村委会院落改造和党建文化墙建设,并定期给村干部讲授党课,营造出浓厚的党建文化氛围,推动形成凝心聚力、干事创业的良好局面。

此外,作为高校教师,教育扶贫是田罗银特别关心的工作。为给村里300多名小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他争取到了百余台电脑,建成4个“思源智慧教室”,用于支持农村小学开展信息技术课。

“我们要尽快把村里的科普教育基地建起来,让村里的孩子们不出大山学创新,在更多孩子的心里种下科学的种子。”田罗银说。

由于名字的读音,田罗银也被人亲切地唤为“田螺哥哥”。他说:“希望上海和云南两地的帮扶不间断,创造出更多现实版的传奇故事。”

【纠错】

以信息化提升政务服务效能 贵州:暖心服务站让城市更有温度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