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省近3年新增公共停车泊位57万多个
从省住建厅12月15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我省2017年起推进实施的“停车便利化工程”3年行动任务完满收官。近3年来,全省共增加公共停车泊位57.48万个;省内多数设区市机动车停车泊位与机动车拥有量之比在1.2:1以上。
“上天入地”新增车位
从2005年到2019年,全省机动车保有量从192万辆增加到1919万辆,增长超9倍,但停车设施增长明显滞后,导致停车矛盾凸显,特别是老城区停车难成为民生痛点。
为缓解停车难,各地都在增加车位供给上做文章。淮安汇丰园小区是一个老旧小区,配建的机动车停车位不到30个。该小区充分挖掘内部边角地块及杂草丛生的废弃地块,见缝插针建停车泊位,新增50多个停车泊位;利用街头零星地块,先后在小区周边300米范围内新建两个公共停车场,可提供210个停车位。南京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增加停车泊位,目前累计整治717个老旧小区,新增停车泊位1万余个。南通实施小区“微循环”改造,共完成100多个小区,新增停车泊位2万多个。
为挖掘更多停车资源,各地“上天入地”动足脑筋。扬州开发利用水下空间,在苏北医院以南的荷花池公园打造水下停车场,建设700个停车泊位,与周边医院、小区共享。徐州推动地下停车场“平改立”来增加泊位,已新增地下机械车位4157个。淮安利用桥下空间增设地面和立体式停车泊位,来缓解医院等区域的停车难题。
盘活资源补上缺口
我省多地还通过精细管理、盘活资源等方式补停车位供给缺口。“各地通过积极推动人防工程综合利用、建设P+R停车场、闲置地块利用、窗口单位内部停车泊位置换等方式,因地制宜、综合施策缓解学校、医院、景区等重点区域停车矛盾。”省住建厅副厅长陈浩东说。
宿迁市已有35个机关单位庭院停车泊位向市民开放,释放停车泊位近6000个。苏州在古城外围利用闲置人防用地建设P+R停车场,疏导游客通过绿色交通换乘进入古城。扬州节假日免费开放市政府东大院、西大院、市政协等11个单位内部停车场,供游客临时停放车辆,并设置接驳车,打通停车场通往热门景点、核心商圈的“最后一公里”。常州第二实验小学青龙校区,将学校车库西侧约2000平方米的人防空间划定为教职员工停放区,腾出足够车位给接送学生的车辆使用。
各地通过排查梳理路内停车泊位,规范完善禁停区域、路段、时段的标志标线等交通设施,进一步优化路内泊位设置。无锡公安交警部门组织开展清路“雷霆行动”,去年共拖移违停车辆17661辆,查处各类违停152万余起。“城市110警情60%以上都与停车有关,其中违停占大部分。下一步我们将加大违法停车治理力度,严查严管机动车堵塞消防通道等违停行为,确保生命通道畅通和老旧小区周边道路通行。”省公安厅交警总队副总队长朱传彪说。
13个设区市全部建成市级智慧停车平台,一些城市还开发建设停车APP、公众号、微信小程序等,基本实现电子支付。太仓建立停车共享平台,通过平台实现车位共享,提高泊位利用效率,盐城和泰州建设全智能立体停车楼,提高停车效率。除地磁外,各地还在探索用高位和低位视频等新技术实时监控停车泊位,实现停车泊位无人值守。
探索发布“停车指数”
“下一步,我们将在建立停车长效机制方面继续推动、不断发力,切实提升广大城市居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陈浩东介绍,通过构建衡量城市停车便利化程度的综合指数和动态指数,综合评价各地停车供需平衡状况,引导停车设施与城市协调发展。
建立“停车指数”长效机制,目前正在泰州、徐州两市开展试点。“停车指数”把如何发展停车设施、停车问题在哪里、应当如何解决等方面内容,通过一个直观、量化的数据指标来表达,可促进各地停车供需平衡,实现停车与汽车、城市的协调发展。下一步,“停车指数”将被作为巩固停车治理成效和推动建立停车治理长效机制的重要手段,在全省加快推广应用。
徐州、宿迁已出台关于停车管理的地方性法规,其他城市停车立法步伐也在加快。“停车难的持续改善,需要进一步制定完善停车管理法规制度,不断强化停车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促进停车设施规划、建设、管理‘三位一体’。”陈浩东说,省住建厅将研究推动各地停车立法,鼓励、吸引个人和企业资本更多地参与公共停车场建设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