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杨希雨:中美关系将现不确定的稳定期,美“两个外交轮子“回归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杨希雨5日在环球时报年会上发言表示,拜登上台之后,中美关系将出现一个不确定的稳定期。中国要集中力量做好自己的事情,避免四面出击,用发展的现实让别人不得不调整对中国的定位。这是把握中美关系主导权的最重要的原则。
他说,稳定期来自两个技术上的原因。一个是美国政府两党轮换的时候,超过5000位政府任命的官员要走程序大换班,同时新一届美国政府必须对一些重要的对外政策进行政策重审,这会在技术上出现差不多半年左右的一个过渡期。另一个技术上原因是,眼下中美双方的利益严重受损,无论是华盛顿还是北京,都已经感觉到继续恶化的压力。
“但是,这个稳定期是一个不确定的稳定期。”杨希雨认为,不确定来自两个因素。第一个因素就是双方都不会改变自己的战略目标乃至政策。尽管都不想冲突,尽管美国会有半年左右的政策重审,但是战略目标是不会变的。半年之后,是不是接续原来的方向继续对抗,这是一个不确定。还有一个不确定,是中美在各自战略都不会改变的情况下如何互动。如果像今年这么互动的话,那么这个不确定的稳定期就只是个间歇期。如果说通过不确定的稳定期,双方能够很理智地、积极地开展互动,那么中美关系会出现一个转机。
杨希雨认为,拜登政府上台之后对华政策的最大变量,是美国“两个外交轮子”的回归。美国外交始终是由两个轮子推动,一个轮子是美国的国家利益,另一个轮子是美国价值观。“几乎每一届美国总统都是这么干的,特朗普是个例外,他是一个少有的不重视美国价值观、只重视美国国家利益的总统。拜登上台以后,他的对华政策标签乃至整个对外政策标签,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一个叫联盟,一个是价值观。在这种情况下,中美关系乃至中国的外部环境将面临更加严峻复杂的局面。虽然可能不如特朗普时期激烈,但是会更加复杂尖锐。”
他表示,中国应该跳出如何反制的思维,不能只是被动应对,无论是中美贸易战还是整个中美斗争,应该坚持以我为主,我打我的,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如果把自己事情办好了,才是最大地把握住了斗争主动权。1992年后,中国掀起了更大规模的改革开放浪潮,先是日本、后是欧洲、最后是美国,纷纷解除了对华制裁,因为中国市场更有吸引力了,美国开始好好地接触交流,开始了新的对华合作。
杨希雨还谈到自己的亲历感受。1990年代初,他在中国驻美大使馆工作,当时美国特别流行一个观点:尼克松访华是因为美国有求于中国联合反苏,现在苏联解体了,中国有求于美国的事情远远多于美国有求于中国的,中美关系旧有的基础没了。那时的美国甚至出现过终结对华接触的政策设想。“但是,这个在华盛顿特别流行的观点很快就消失了,没有舞台了。为什么?因为中国把自己国内的事情办好了,改革开放做好了,经济发展做好了,美国不得不面对一个迅速成长的大国,是中国的现实改变了美国的政策思维。”
谈到中美经贸关系,杨希雨认为不要把新一届美国政府这方面的姿态想得过分美好,中美经贸关系面临的挑战可能会更加严峻。如果说特朗普有政绩观念,中美第一阶段的贸易谈判,特朗普追求的是量,就是中国要尽量多买,形成中美贸易平衡,矫正不平衡。拜登强调的是质,也就是结构性问题,在结构性问题上跟中国搞更多的摩擦和对抗。
中国如何对待这些摩擦和对抗?杨希雨依然强调做好自己的事情。“因为中美经贸关系中所谓的结构性矛盾,包括服务贸易领域的问题,其实都与我们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日程表有关。如果我们做好了,那么自然地,一些结构性矛盾就会自动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