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饮用水水源地存在风险隐患?这一国家战略被视为“破题”关键

日期:12-06
上海

原标题:上海饮用水水源地存在风险隐患?这一国家战略被视为“破题”关键

上海饮用水水源地存在风险隐患?这一国家战略被视为“破题”关键

从上海市区往东北方行驶100多公里,就到了长兴岛西北方的青草沙水库。这里是上海最主要的水源地,一泓泓碧波荡漾的长江水,正通过水厂汩汩流入千家万户。

上海并不缺水,却是全国典型的水质性缺水城市之一。从苏州河到黄浦江再到长江口,上海的取水口被迫不断上移,自来水品质也不断改善。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以上游流域为水源的上海仍难以摆脱水源安全和水质质量的风险。政协委员们认为,上海应依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在更大范围内寻找优质水源地,促进长三角水资源的共建共享。

治水决心和投入巨大

说起上海的水质变化,一位30多年前从江苏移居上海的政协委员颇有感触:“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黄浦江水质较差,自来水厂用大量漂白粉杀菌,味道很重,以至于外地人过来都说上海的水不能喝。”

多年来,随着净水工艺的提高和治水力度不断加大,上海的水质已和从前大不一样:“最明显的变化是再也闻不到异味,市民吃水放心了。”

一直以来,上海自来水水源主要来自黄浦江上游,上世纪90年代后,为寻求干净水源,上海把目光投向长江,开始建设陈行、青草沙等一系列以长江作为自来水水源的水库,解决上海人口和用水剧增带来的用水压力。

水源地治理力度不断加大。毗邻陈行水源地的宝山区罗泾镇,持续实施水源地综合整治、河网水系水质提升与生态修复等项目;2017年,靠近松浦大桥取水口的8家企业在停业关闭后被清拆。仅2018年一年,松江共关停清拆排污企业288家,彻底扫清了水源保护区内的所有污染隐患。

“不仅如此,近年来,上海还实施了黄浦江上游水源地连通管工程等,通过水库之间联合供水,让市民能够吃上更为优质的水,可以说,上海在治水方面的决心和投入是巨大的。”市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李道季说。

治理成效直接体现在居民的饮用水质量上。2018年以来,上海饮用水卫生监督合格率和水质抽检合格率在95%以上,上海供水水质综合合格率、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城镇污水处理率等6个约束性指标均已达标。

与此同时,截至今年4月,全市劣五类水体占比已降至8%,河湖面积已增加至632.8平方公里。同时,全市已完成5座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厂和26座郊区污水处理厂的新改扩建工程,新建436.8公里污水管网,完成1.7万余个雨污混接点的改造。

市水务部门表示,未来,上海治水工作将进一步向系统治理、创新治理、区域协同治理转变,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着力改善水环境质量,不断满足广大市民对水质、水生态的更高需求。

水源地安全仍存隐患

上海水源水质改善有目共睹。但在部分政协委员看来,上海先天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水源地,水源安全仍取决于上游水源的保护,存在一定风险。

“上海处在长江流域的最末端,黄浦江处在太湖流域的最末端,这就导致我们用的从长江来的水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原水,此外,长江沿岸也有一些污水口,会对水质产生影响。”李道季说,过去认为水质优良的长江水源其实与黄浦江一样,都受制于上游水源的优劣。

2016年底,随着黄浦江上游水源地工程正式通水,上海从太浦河取水的规模和供水覆盖范围大幅扩大,而原水供应规模占上海总量三成左右的黄浦江上游水源地,由于地处太湖流域下游,在来水水质、水量上也相对“被动”,更离不开上游的“援手”。

记者了解到,从2016年底起,太浦河上游已多次启动泵站向下游供水,确保了下游水量的充沛,并通过“稀释”,将水中污染因子的隐患降到最低,确保下游上海5区670万人的饮用水供应和安全不受影响。

今年的上海“两会”上,市政协委员、审计署上海特派办特派员鲍朔望直言,上海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问题仍存隐患。鲍朔望以黄浦江上游饮用水水源地举例说,位于青浦区的黄浦江上游金泽水源地,其取水口距沪苏浙三省市交界不足5公里,上游即为江苏苏州吴江的汾湖工业区,执行地表水标准,下游上海段则执行饮用水水源标准。“太浦河上游开发、下游保护的协调机制尚不成熟,对金泽水源地水质造成较大压力。”

在李道季看来,除了上下游问题可能导致的突发事件风险,长江水也可能受到咸水入侵的风险。“以青草沙水库为例,由于非常靠近河口,如果枯水季节海水倒灌,将影响水库的正常运行,若水库长时间没有淡水进入,人们就有吃咸水的风险。”

另一方面,上海市的纯净饮用水都依赖家用或商用纯净水过滤系统生产,以及外地贩售的瓶装净水,这被视为是经济成本极其高昂的做法,并且“随着经济发展,可能产生新的污染物,净水成本将越来越高”,这也可能成为长期制约上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因素。

长三角“供水一体化”

业已启动的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被政协委员们视为上海水质破题的关键。

“上海市饮用水水源地的安全问题,实际也是区域问题,需要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中解决。”“我们必须跳出原有的思维框架,不能就上海言上海。”类似的观点已成为政协委员们的共识。

实际上,区域合作已在进行中。最近,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两省一市会同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共同制定《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生态环境管理“三统一”制度建设行动方案》,标志着示范区在实施跨区域生态环境一体化管理的制度创新上迈出坚实一步。

“实施跨区域生态环境一体化建设,也应该包括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即长三角水环境、水资源一体化共建共享。”在今年提交的一份提案中,李道季建议,上海应该与长三角其他省市共同研究建设服务于长三角水质性缺水地区的“大型战略水库群”和“供水一体化”的可行性,并纳入上海市“十四五”规划加以考虑。

具体来说,在浙西北和皖东南山区,改扩建或新建山区水库群作为服务长三角的“大型战略水库群”,从山区居高临下直接向长三角水质性缺水的平原地区提供优质水源,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水安全危机,并进行常态化饮用水水源供水。

在李道季看来,这一建议并非只着眼于上海的用水问题,更是长三角地区合作共赢的体现。“在这一合作框架下,也可以解决浙江、江苏部分水质性缺水地区的用水问题。”

比起一座城市的“单打独斗”,多方合作能够产生“1+1大于2”的效果。随着长三角三省一市持续推进水环境协同治理,长三角区域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今年1月至6月,长三角333条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三类及以上比例达85.9%,无劣五类断面。

这也为水资源一体化共建共享提供了样本。“一旦调水成功,这在国际上也将是具有示范意义的重大工程。”李道季说,长三角一体化打开了大家的想象空间,需要进一步思想解放,贯彻落实这一战略。

栏目主编:张骏

文字编辑:顾杰

胡锡进:特朗普政府正在疯狂利用最后四十多天的任期挑衅中国 分离膜与膜过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召开2020年度学术委员会会议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