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浙鲁“牵手”话振兴
来源:大众日报
“众所周知,浙江省在乡村振兴实践方面走在前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最初的实践地就是浙江省安吉县;而山东省正在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也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创造了品牌经验。今天我们在此实现了‘牵手’!”12月5日,乡村振兴的基层实践与理论发展研讨会在青岛举行,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常务副校(院)长徐闻的话引发了共鸣。
作为“乡村振兴齐鲁论坛2020”的分论坛,这场研讨会除了汇集众多乡村振兴领域“理论派”专家学者的智慧,一个更加突出的特点则是乡村振兴“实战派”们——来自浙江和山东两地的强村、强镇、强企代表的碰撞交流。
“突出党建引领,完善管理机制。”这是浙江省长兴县顾渚村党支部书记张明祥的话。
“我这个村最大的亮点,就是党建引领,吃透中央的政策。”这是济南市章丘区双山街道三涧溪村党委书记高淑贞的话。
“党建是改革创新发展的核心动力。”这是兰陵县卞庄街道代村社区党委书记王传喜的话。
无论是来自浙江,还是来自山东,党建统领已经成为乡村振兴基层实践的最大“法宝”。
从农家乐走向振兴路的顾渚村地处三省交界,从一位退休医生做起第一家农家乐开始,顾渚村目前全村有农家乐、民宿485家,2019年接待游客量达到35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43亿元。“我们选择了一些年轻的党员,成立了农家乐支部,鼓励他们先行先试,培养乡村旅游发展典型,现在全村的农家乐理事长中80%是党员!”张明祥告诉记者。
“我们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实行党组织领导下的村企合一,村党委成员全部交叉任职,党组织随产业建,带动产业强。”王传喜这样讲述代村的“发家路”。依靠强劲的党组织,发挥土地集中经营的优势,这个20世纪90年代末远近闻名的脏乱穷村,摆脱了贫困,实现了小康,2019年村集体各业产值30亿元,村集体纯收入1.3亿元。
乡村振兴没有产业不行,但与对党建统领的统一认知不同,来自浙鲁两地的实践者们对乡村振兴的产业探索已经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姿态。
浙江省义乌市何斯路村的“第一桶金”来自于乡村观光业,当年何斯路村通过试种薰衣草吸引客流量,围绕薰衣草又注册了199种产品,产品销售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随后,村里又盖了自己的接待中心、酒店,民宿经济和农家乐也随之发展开来。
随着乡村旅游不再新鲜,如何转移阵地成为摆在何斯路村党支部书记何允辉面前的新课题:“2013年以后,村里开始转型做教育产业,现有关于教育培训的企业十家左右,产值可以做到两千万元的有两家。其中有一家生产的人工智能化教育软件,上海市有100多所学校都在用。”
三涧溪村的崛起则来源于一次工业园的落地。“通过工业园的落地,解决人人有事干、户户都挣钱的问题,集体经济得到了发展壮大。”高淑贞介绍说,“随后,我们又通过规模化种植养殖,让一产也发展了起来,随着工业园的发展,来就业的、来打工的越来越多,三产又发展了起来。所以,我说三涧溪没有支柱产业,一产、二产、三产综合发展。”
碰撞交流中,这些实践者们谈及最多的还是乡村振兴的人才从哪里来。何允辉就告诉记者:“2008年我回村时,908口人的村庄,当时住在村里的大概200来号人,年轻人寥寥无几。”
如何吸引年轻人,硬件投入当然必不可少。“在寿光,污水处理、道路建设等都延伸到了农村。今年我们镇又投资了1.7亿元,对还没道路硬化的村全部实现了户户通,无论大街小巷全部实现了道路硬化,使农村的基础设施日渐完善,逐步和城镇接轨。”寿光市侯镇党委书记王学江介绍。
“要吸引更多年轻人来到乡村、留在乡村,不仅要营造良好的硬件环境,还要通过数字化的支撑,给他们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浙江省龙游县溪口镇党委副书记沃海涛表示,“竹笋是我们当地的特产,在我们的扶持下,2018年,几个年轻人在京东、阿里巴巴等线上平台卖笋卖到了全国第一,如今已经发展成了12个人的创业团队,今年参加全国创业比赛还获得了二等奖!”(记者张忠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