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团结、服务、牺牲!一起听听复旦青年志愿者的故事
来源:复旦大学
在复旦,有这样一批人:
他们用自己的热爱践行复旦精神,
将“团结服务牺牲”融入到生活之中;
他们积极为社会、为人民服务,贡献点点力量;
他们正是复旦的青年志愿者们。
12月5日是一年一度的“国际志愿者日”
让我们一起听一听复旦青年志愿者的故事吧!
这里有一组复旦青年志愿者的故事
卢鹤:奋斗的意义,是保障进博会举行
“进博会二年级”“小叶子”卢鹤,在第三届进博会中的职责是负责开幕式散场引导。
在开幕式前,为了积极配合疫情防控要求、更好地保障校内师生的健康,志愿者们统一在燕园宾馆进行隔离,并参与关于岗位服务内容的彩排培训。令她印象深刻的是,开幕式前两天,原本在隔离酒店参与线上课程讨论的她接到了微信群发来的紧急彩排通知。立刻换好志愿者服,按时到场地集合,卢鹤再一次全身心投入到彩排中。
“其实那天可能很多同学都在宾馆休整,但在接到通知后,大家都第一时间行动了起来,调整好状态,并以饱满的精神面貌参与演练。这也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小叶子’们的凝聚力。”
从一次次的培训与演练中,卢鹤感受到这场国际盛会在方方面面的高标准和严格要求。“虽然我的岗位看似微不足道,但一场大型活动的顺利举办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每一件小事保质保量的完成,才能保证进博会有条不紊地进行。”
虞佳晨:努力的意义,是让你更安心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虞佳晨参与了“你的后方,我来守护”复旦大学战“疫”前线医务工作者子女线上辅导志愿项目,对接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一位护士的女儿,对这一孩子进行线上辅导和答疑。
谈及报名这一项目的初心,虞佳晨坦言,疫情期间的新闻报道大多是关于医护人员、基层民警公安等人员在一线坚守着、付出,作为大学生的自己,似乎找不到门路为疫情出一份力。得知此项目后,她敏锐地意识到这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自己能够通过这个活动成为医护工作者的后勤保障员,回馈社会。
“小女孩的妈妈工作非常忙碌,但每天还是会抽时间关心她的学习。”虞佳晨回忆,有一次深夜,这位护士妈妈给她发了些学习资料,希望她之后能给女儿辅导相应内容。“那一刻我意识到,我要尽最大努力做好辅导让她安心放心。”
为期两月的活动结束后,这位妈妈向虞佳晨表达了谢意,并表示因为学生志愿者的存在,她能全身心投入工作,十分安心。
管欣:努力的意义,是让孩子多一些笑容
在管欣的志愿服务经历中,有这样一个瞬间使她深受触动。当时,担任拓客科技教育协会副社长的她负责管理“E哥E姐”线上陪伴项目,在一次志愿者的反思交流会中她了解到,一名西部某福利院的孩子对志愿者倾诉说,“为什么我的生活这么惨”。
“很少会有孩子向志愿者抱怨自己过得不好,我觉得挺心酸的。”获悉情况后,她和项目成员紧急商讨方案,经过大家的头脑风暴,一个源于“夸夸群”的灵感诞生了:在每节课后增加一个让孩子们表扬同伴与自我表扬的环节。经过几堂课的尝试后,志愿者发现效果出乎意料——这个环节总是充满了欢声笑语,孩子的情绪也明显积极起来。
管欣深知,仅仅通过志愿服务,要改变孩子们的处境并不容易,但在她眼中,“哪怕只是让他们多一些笑容、多一些倾诉,我们的付出也值得了。”
王政民:陪伴的意义,是送去爱并传递温暖
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有的先天智力受损,有的患遗传病,他们被父母带来治病,而父母却因为种种原因,把他们留在医院。这样一群孩子被称为“滞留儿童”。
作为医学生,王政民曾参与儿科医院滞留儿童项目,来帮扶这些孩子。“当时我做这个志愿服务的初衷就是希望告诉这些孩子,他们并没有被忘记,有很多人都牵挂着他们、爱着他们。”
项目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通过相关政策调研希望帮助医院处理这个问题,另一方面是给这些孩子提供日常陪伴。王政民说,这些孩子一直在面积相对较小的病房里活动,平时见到的就是几个年纪大的护工阿姨,没有人陪他们玩,教他们这个年纪的孩子应该做什么。“所以我们每次去都会带些小玩具小零食,陪他们聊天、玩耍,教他们一些知识。”“每次陪伴的时光虽然很短,但是我希望能尽力让他们感受到被爱着,能在一个温暖的世界中成长。”
来源
校团委
组稿
融媒体中心
文字
李斯嘉罗思思温瑞琪
摄影
成钊
编辑
曹盈王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