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让科创成为青岛的城市IP
青岛日报讯在2020青岛创新节上,《2020城市创新创业生态指数研究报告》对全国城市创新创业生态进行大排名,青岛亮出了实力:18座双创领跑型城市中,青岛位列第10,较2018年城市指数提升2个名次。
一直以来,创新创业都是青岛发展的内生动力,是刻在“骨子”里的基因。建设创业城市,是青岛与生俱来的使命,也是青岛必须抓住的重大机遇。
“围绕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标杆这个目标,我们要不断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让科创成为青岛的城市IP,为青岛建设创业城市提供科技创新支撑。”市科技局局长吕鹏说。
政策+资本+服务,培养“热带雨林”生态土壤
创新创业,政策先行。近期,青岛接连发布了两个重磅政策《关于加快建设创业城市的十条意见》,构建“政、产、学、研、才;金、服、用、奖、赛”十个方面政策支持体系,打造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四链合一”加优质高效政务服务环境的“4+1”发展生态;《关于强化科技引领加快推进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设若干政策措施》,围绕科技创新策源地、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等方面发布了16条措施。青岛努力提升对创业者的吸引力、感召力,打造青春之岛、创业之城的决心可见一斑。
资本助力是青岛创新创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关键要素。连续两年举办全球(青岛)创投风投大会,青岛吸引了全球风投的目光,截至10月底,在中基协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338家,备案私募基金804只,管理基金规模1018.95亿元,较去年底再增加近200亿元。青岛的创新发展,插上了高飞远飞的“资本翅膀”。
高水平的科技服务是打造完备创新创业生态的催化剂。华夏基石(中国)企业总部基地不久前在青岛启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落地过程中市科技局全程跟进,协调选址、落地以及合作洽谈等工作,让他们感受到了青岛提供的专业“护航”。
深化创新创业“放管服”,为技术成果转化“开路”,青岛也有“绝招”。从去年初开始,青岛就在全国率先提速对办理免税的技术开发和转让合同“随到随审”“即办即登”,不仅实现了“一次办好”,还把时间压缩到一天办结,办理时限全国最短;将其他合同的办理时限由30个工作日压缩至7个,效率全国领先。
青岛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建设的成效显著,已经蕴育了极具“养分”的创新创业生态土壤,长出了创意创新创造的“热带雨林”。
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高新企业、上市企业梯次培育
在这片葱郁的“热带雨林”里,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正茁壮成长,青岛培育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壮大高新技术企业、推进高新技术企业上市的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已经形成。
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青岛首次试行无纸化申报评审,大大降低了企业申报的成本和时间;今年以来,全市6批共3530家企业通过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备案,已超过去年备案总数。
高企是城市创新发展的“强引擎”。青岛深化高企上市行动,精准服务培育库内62家重点高企,在建立高企上市服务联盟、对接上交所和深交所、优先倾斜布局技术创新中心等一系列举措的帮扶下,今年已经有8家高企上市或过会,还有25家高企已进入受理、问询及上市辅导阶段,青岛科创企业的爆发力十足。
企业发展不仅需要“锦上添花”,也需要“雪中送炭”。在疫情影响的特殊时期,市科技局建立科技资金审核绿色通道,会同市财政局提前拨付了高企认定奖励和研发投入奖励7.62亿元,惠及科技型企业2900余家;全市有61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减免房租等费用4980万元,惠及企业2292家。这些暖心之举为企业发展增添了韧劲儿。
此外,青岛还拿出最高4000万元一次性补助,吸引国内头部企业落子。前不久,柔宇科技带来了160亿元的项目,将在青建设第二代柔性屏生产线。在青岛,像柔宇科技这样行业里“响当当”的头部企业纷至沓来,为这座创业城市的发展增添了更为强劲的“牵引力”。
企业发展离不开金融活水的浇灌。首期规模120亿元的科创母基金已深入对接并储备近200只子基金,储备直投项目30余个;截至9月底,“投保贷”联动累计支持科技型企业147家次,发放贷款6.8亿元,超过去年全年水平;由666名金融辅导员组成的189支金融辅导队为2144家企业解决了融资需求,融资总额达586亿元……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资本的助力,实现了高质量发展的“加速跑”。
抓住人才“金钥匙”,打开创业城市发展“关键点”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青岛深谙其中真意,打响了科技人才支撑的攻坚战。
本地人才成长加速,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愈加突出。坚持人才项目平台一体化推进,青岛今年有9人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20人入选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海尔集团、青岛农业大学入选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占全省三分之二。
国内顶级大咖翩然而至。海银资本创始合伙人王煜全不仅把前沿的创新思想带给了青岛,还带来了以长寿科技产业园为代表的顶尖产业项目,推动青岛成为“中国长寿科技第一城”。青岛海舟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孙秀军是中国海洋大学“青年英才工程”第一层次引进人才。他和团队在青打通了研发、生产、市场化的链条,波浪滑翔器产品年产值已经过千万元,服务国家重大项目得到了上亿元经费支持。
不久前,青岛第九次上榜“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城市”,更是为这座青春之岛的全球人才吸引力做了最好的“注释”。带来世界先进的轮胎设计和生产工艺,德国人西吉“化身”李汉青在青岛创办特拓(青岛)轮胎技术有限公司,融入了城市发展的脉搏。他经常向“外国”朋友推介青岛,称“这里是中国最好的城市”。在青岛,像李汉青这样持有效工作许可的外籍人才有5056人,占全省总量的52%。
“金凤凰”来巢,源于青岛早早种下的“梧桐树”。来青工作的外国人才和团队入选国家、省、市级高端引智项目,最高资助1000万元;持有“服务绿卡”的高端外国人才,在子女就学、出入境、社会保险、创办企业、科技计划项目申报等方面可以享受青岛各项优惠政策和便利服务;先后获批科技部薪酬外汇便利化试点、外国人管理工作试点、外籍高端人才R签证审批权下放等,外国人来青工作许可办理时限由国家规定的20个工作日缩短为5个工作日,系全国最快。
抓住人才这把“金钥匙”,青岛为打造创业城市打开了更多的“关键点”。
创新平台量质齐升,为产业升级铺路
用平台思维做发展乘法,青岛为科技发展、产业升级铺就了“康庄大道”。
一流的科技园区是科技企业发展最好的“摇篮”。今年,青岛组建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运行监测及评估中心,健全全市“一区多园”统筹发展机制,为科技园区的“组团”发展、高效互通提供了更高层次的指引;制定科教产融合园区建设方案,为推动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四链合一”提供了动力。截至8月底,全市共有孵化器177家,其中国家级19家;众创空间167家,其中国家级83家;国家级星创天地40家。全市国家级孵化载体总数达142家,与深圳持平。
“以创为名”的各项活动也成为青岛加速发展的平台。创新节期间,覆盖医药健康、信息网络、科技服务业等前沿领域的十大重点项目签约落地,青岛新增投资500亿元,将建设30个高端研发平台、引进2000余高层次人才;2020青岛全球创新创业大赛吸引了全国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行业的456家企业报名,多家头部企业将在青岛落地。
依托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等科研平台,青岛高端创新成果突出。“海燕-X”刷新世界深海水下滑翔机最大下潜深度;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工程样车即将下线;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完成主体施工;山东能源研究院正式奠基开建……
以平台为“媒”,青岛迈入了产业升级的“快车道”。在生物医药领域,引进中科院理化所建设未来大健康技术创新研究院;在高端制造领域,引进“高端轴承”先导专项,年产值预估超百亿元;在信息技术领域,推动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项目落地,打造国家级空间信息产业国际科技创新园。
踏着创新引领发展的时代节拍,青岛这片创意创新创造的土地上将孕育出更多科创的“果实”,一个活力十足、势头正盛的青春之岛、创业之城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