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保研东南大学、收获华为offer|快来听听他的成功秘籍吧!
来源:苏州大学
在2020这特殊的一年里,2017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实验班戴彧成功保研东南大学,这位目前仍在华为苏研所实习的21岁大男孩即将开启人生的新篇章!
今天,就让大苏带领大家一起走进他的故事!
个人简介
姓名
戴彧
学院、年级、班级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2017级人工智能实验班
保研院校及专业
东南大学
软件工程【学硕】
获奖经历
第八届丘成桐数学竞赛东部赛区二等奖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
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H奖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像许多初入大学的“萌新”们一样,三年前的戴彧由于高考失利,没能如愿进入自己梦寐以求的专业学习;面对这一让人失落的结果,他也曾有过悲伤与迷茫,但却并没有一味地消沉下去,而是选择了坦然面对,积极处之。
“既然进入这个专业,那就好好学习,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奋斗吧!”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后,他成功地以原专业排名前三的优异成绩进入了人工智能实验班。
团日活动合影
在大学里,戴彧担任班级团支书一职,尽心尽力地为班级同学服务。任职其间,他接到了拍摄微电影参加院内音乐剧比赛的任务,对他来说是个全新的尝试,剧本中的作曲与填词均由他一人完成,而这些听起来“高大上”的技能都是他在一个学期内现学的,虽然辛苦,但这一过程使他收获颇丰;进入人工智能实验班后,他继续担任班长职务,工作中心从团务转向班务,同时积极参与到党校学习中,成为了一名光荣的预备党员。同时,他还参加了本专业的团校以及苏州大学“科学商店”暑期社会实践,丰富多彩的活动都为他以后相关实用技能的培养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突破重围,勇往直前
说起他的保研,其实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期间也遇到过很多困难和阻碍。
在定下未来想要继续深造时,戴彧面临着从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科学之间二选一的抉择。由于人工智能与计科相关专业内卷较为严重,加上身处绩点竞争激烈的人工智能实验班,他常常因为没有一个突出的位比而在推免夏令营筛选中碰壁。但这并没有成为阻碍他继续前进的障碍。相反,他选择了迎难而上,最终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成功斩获了浙江大学软院的优营与东南计科的学硕offer。由于与导师的研究方向相投,以及能够与各位小伙伴一起组团学习的原因,戴彧最后选择了东南大学。
编写代码
从大三开始,戴彧的课程任务相对而言少了许多,他开始把精力放在一些课外的拓展与延伸上,比如参加一些创新创业的比赛、撰写论文、发明专利等等。课余时间,他参加了华为的面试招聘,并最终拿到了华为公司的两份sp offer。在确定推免名额后,戴彧选择进入华为苏研所实习。在实习过程中,他得到前辈和领导的各种建议和指导,这都对他的专业技能以及未来方向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劳逸结合,全面发展
与大众印象中穿着格子衬衫、佩戴方框眼镜的程序员不同,戴彧的生活中不止有编程代码中单调的“0”和“1”,更有各式各样的兴趣爱好,这些爱好让他的大学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完成学习之余,戴彧会找同学们玩玩桌游放松一下身心,这一过程中,也让他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与他们度过了愉快的时光。
和同学一起玩桌游
作为一个拥有较强自律意识的人,戴彧基本上不怎么会让自己闲着。如果发现自己作业写完了,他会自己找一些事情做,例如学习一些属于拓展层面的专业知识点、寻找实习机会、开展课外辅导等。
业余时分日常
凭着一股认真劲,戴彧转专业后的绩点始终保持在3.8-3.9的上游水平。而这些大大小小的课外活动非但没有影响戴彧的学习,还让他的大学生活变得更加充实,使他在学习之余放松了身心,成为了一位多方位发展的优秀学生。
志同道合,并肩前行
在戴彧看来,苏大提供了一个开源的学习环境,使他和身边的同学们都处在一种开放包容的氛围里。不论在学习和生活上遇到了什么问题,大家都会互相交流,互相帮助。“人工实验班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班集体,我们班共有28位同学,今年有13位同学保研,大家都很棒!”说起自己的班级,戴彧一脸自豪。
良好的学习环境是由戴彧和同学们共同营造的,而这样的环境反过来又激励着他们更加努力地前进,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这种模式形成了一股内生动力,不仅大大提高了我们的学习热情,也非常有助于同学们的学习交流。”
与好友出门游玩
戴彧还认为,在苏大与老师同学的交流互动让他学习到许多沟通技巧,这些对比较内向的他来说,很有帮助。“走上工作岗位之后,适度保持紧密的联系交流十分重要。”
来自学长的一些小建议
1、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同学来说,写代码时要养成较好的排版习惯,要注意写注释;
2、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关于专业性知识的学习要注重理解性记忆,课上要紧跟老师,注意力一定要集中;
3、一些专业面试的过程本质上还是考验个人专业知识功底是否扎实。如果平时上课认真听讲,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框架,那么在面对HR提出的一些学术性的问题时,就能给出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回答,基础很重要,大家要加油哦!
苏州大学新媒体中心
采访:吴春雨、原雪麒
文字:吴嘉仪、金惠婷、郭怡宁
图片:受访者提供
编辑:郭怡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