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路上,他们和乡亲一起改变——走近公安部驻黔西南扶贫工作组

日期:11-27

扶贫路上,他们和乡亲一起改变——走近公安部驻黔西南扶贫工作组

开栏的话: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指示精神,生动讲述公安部党委团结带领全国各级公安机关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奋斗实践,全面展示脱贫攻坚一线广大民警的良好精神风貌,人民公安报自9月起启动了“脱贫攻坚一线见闻”融媒体采访活动。

采访活动启动以来,人民公安报记者认真践行“四力”,深入基层、走村入户,用笔和镜头记录了一个个扶贫故事,还原了一个个感人瞬间。即日起,人民公安报一版推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一线见闻”专栏,四版同时推出专题报道,刊发来自基层一线的脱贫攻坚故事,敬请关注。在刊发首篇来自公安部定点扶贫的贵州黔西南兴仁市、普安县的报道前,人民公安报收到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贵州全省66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驾车从县城向西行驶不到3公里,道路两旁林立的高楼逐渐消失。樊阳升急打了一把方向,换挡、猛踩油门,车辆拐入一条山路。

从手机地图上看,樊阳升挂职第一书记的西陇村离县城只有16公里,是所有的扶贫包片村中离县城最近的一个,可山陡弯急,汽车左晃右摇,百余个胳膊肘式的大转弯下来,车里的人就被晃晕了。“这里坡陡土松,能修出这条路来已经非常不容易了。”樊阳升说。

这里是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普安县,樊阳升是公安部挂职扶贫干部中的一个。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之年,这群已经驻村近两年的扶贫干部更加紧张忙碌起来。乡村硬件的改变,产业的兴起以及群众焕然一新的面貌,都预示着新的希望正在冉冉升起。

有了路,乡村才会改变

生活在平原的人们很难感受到,一条路对黔西南贫困村意味着什么。

公安部扶贫干部、挂职棉花村扶贫第一书记田智感触最深:“从北京到普安,第一件事就是搞调研,可走进村里一看,泥泞的土路被牲口的粪便覆盖着,开始我还踮着脚尖找能够落脚的干净地方,当我意识到不现实后,心一横,豁出去了。”从此,田智沾满泥粪的双脚走遍了贫困村的家家户户。

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污水横流,这是棉花村曾经的写照。“村民习惯了人畜同住一屋。家家没有案板,都是在板凳上切菜切肉。也没有灶台,做饭时就找几块砖头临时支起个锅。”棉花村委会主任韦光亮告诉记者。

几年前,从村里走到高棉乡就要花上两三个小时,去县城至少一天时间。在村干部看来,门前这千沟万壑的大山是乡亲们脱贫的最大阻碍。

为了让村里能有产业,田智访村民、请专家、上网查……最终决定在山坡上种植百亩砂糖橘。

“因为没有路,是村民们肩背手扛,将一株株树苗运上山。”公安部扶贫办指定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定点帮扶棉花村,100亩砂糖橘的果苗是研究所捐助的,公安部交管局局长李江平和研究所的专家、领导都加入到了种植大军中。

百亩果苗栽上了,可问题又来了:这样的路,等到砂糖橘结了果子怎么往外运?于是,领导们当即决定再筹款修一条产业路。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协调中国智慧交通管理产业联盟单位筹集了106万元修路。

田智清楚,筹来的每一分钱都不容易。在修路的8个月里,田智全程紧盯,随时留心水泥沙子用料比例;配上浇灌设施,装上监控探头,测量太阳能路灯的间距;时刻盯着天气预报,防止风霜雨雪可能对“新生”路面造成的损坏。

8个月后,一条长2.65公里,直通小寨片区砂糖橘产业园,硬化完整、坡度平缓的致富产业路修通了。这一天,棉花村的村民敲锣打鼓放鞭炮,聚在一起主动商量“你当护路员、我来拾垃圾”。路通了,好多乡亲们赶忙在旁边生地上垦荒,种上了甘蔗、辣椒、蜜柚等农作物。高棉乡党委书记孟成雄说,这条路把乡亲们和扶贫干部紧紧连在了一起。

与此同时,在公安部的帮助下,棉花村大刀阔斧搞起了“三大改造”:凡是不愿意扶贫搬迁进城的村民,家家盖起了新厨房、新厕所、新畜圈。如今,坐落在青山绿水中的棉花村焕然一新,干净的水泥路两边,穿着民族服饰的布依族妇女罗大秀笑容满面;漂亮的三角梅正迎风绽放,宛如一幅幅甜甜的笑脸。

有了产业,致富才有保障

秋雨正盛。刚走进兴中镇海寨坝子茭白田两步,记者就被田垄两侧软硬不均的泥土给“缠”住了,左侧的水稻、右侧的茭白滋生繁茂,让人不知如何下脚。公安部扶贫干部、挂职普安县副县长的孙安飞带着兴中镇副镇长龙少柔却健步如飞,不一会就从路边走到了田中央。此时此刻,两人好像农业专家,研究起了农业栽种技术,“茭白是‘懒庄稼’,秋末和初春都是种植期,只要在栽种初期注意育肥打药除草,后续就会特别省心”,“这里上游是水库,下游有洞穴,中间有河流,太适合种植茭白了”……

茭白种植户李火友看到孙安飞一行人,热情地打着招呼。今年,李火友承包了100亩茭白田,初春时节播种,如今已到丰收时节。“我们的茭白产期与其他地方有一定的时间差,只要掌握好时机,就能赚取更高利润。”李火友说,“最近市场价节节攀升,现在已经到了2.6元一斤。”

“老百姓的致富动力已经激发出来了。”孙安飞笑容可掬地说,产业扶贫是为提供老百姓造血功能的重要方式,“只要劳有所得,能扎根、开花、结果,老百姓就能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在兴中镇海寨坝子,有公安部一局帮着创建的巴西菇种植产业基地,还有七局帮着引进的茭白、白姜产业扶贫项目;在田坝村,有公安部一局和浙江省公安厅拉来的糯小米种植项目;在白岩根,有铁道警察学院帮扶的家禽屠宰冷链项目和金盾影视中心引进创办的普安生姜加工厂;在茶源街道,还有公安部装备财务局引进的扶贫服装加工厂、鞋厂……180余个大大小小的帮扶项目,孙安飞哪个也不敢大意,个个都得精打细算。

“今年9月初,由公安部扶贫办和人民公安报社、贵州省公安厅举办的扶贫专场直播带货,一场活动下来就卖出去价值502万余元的农产品。在兴仁,人民公安报社领导走访调研后,又大力捐赠了价值60万元的3000套桌椅。公安部上下齐心、全国战友不计回报,投进来这么多人力物力,我们这些扶贫干部再累也要管好每一笔钱。”孙安飞说。

站在海寨坝子田垄往前望,800余亩土地每一寸都已被精打细算充分利用。近处的是收益颇高的巴西菇,一蓬8组、一组6层,每层都能产出新鲜巴西菇50公斤;远处的是茭白田,一次播种数年受益,洒农药还有无人机来助阵;再往远处看,还有数不完的水稻、黄姜、烟叶……

有了教育,未来才更长远

驾车一路开进西陇小学门口。刚下车,上学前班的伍昌欢就拽着樊阳升的手左摇右晃,显得格外亲昵。

看到孩子们的改变,樊阳升甚是欣慰。回想起两年前第一次到伍昌欢家里家访的场景,樊阳升感慨颇深:“那时候,我前脚踏进门,后脚就感到周边空气一阵抖动,家里的孩子一看来了外人,吓得都藏了起来,一个在桌子底下,一个在床底下。”他告诉记者:“由于孩子们没走出过大山,没见过世面,更没上过学,所以一见到外人就怕得要命。”

看到这一场景,樊阳升内心的酸楚一涌而出。如何才能改变这一切?樊阳升琢磨了好久决定:要让孩子走进校园,学习知识,增长见识。

说干就干。西陇小学面积不大,可五脏俱全,不仅有电教室、图书室、活动室,连室外篮球场都有两个。但软件保障是支撑,樊阳升定期和老师们沟通,对每个建档立卡贫苦户家庭子女都建立台账,由老师给他们从授课到活动,从就餐到放学回家的贴心呵护。

近日,樊阳升还将一场扶贫直播活动搬进了西陇小学。樊阳升拉来了孙安飞,请到了网络“大V”,不仅现场给孩子们捐赠了电视、教学物品和文具,还通过直播画面把孩子们最真实的生活环境传递到山外。

扶贫干部说,现在孩子们眼睛亮了,笑容多了,见到外人也不害羞了,连说话嗓门都高了好几度。

樊阳升以前总感觉很恐慌,想着扶贫政策肯定不是一辈子的事情,到时候村子里的百姓该咋办。“现在好了,人的精神面貌一改变,贫穷的命运就会改变,我现在晚上睡觉终于踏实了。”樊阳升告诉记者。

扶贫路上,他们和乡亲一起改变——走近公安部驻黔西南扶贫工作组

扶贫路上,他们和乡亲一起改变——走近公安部驻黔西南扶贫工作组

责任编辑:杜鑫瑶

11月26日0时至24时山东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情况 天南地北老年人,来鲁待遇均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