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刚刚,这场火热的知识竞赛,决出了冠军!原来“四史”还能这样学!
来源:复旦大学
寒冷的夜晚,一场火热的知识竞赛——复旦大学“四史”知识竞赛,今晚(11月24日)6点半在相辉堂拉开帷幕。来自新闻学院、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微电子学院、历史学系、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经济学院、物理学系、核科学与技术系、公共卫生学院、大数据学院的十支参赛队伍展开激烈角逐。
今晚决赛:抢答题、音视频题、线索题纷纷上线
决赛采用轮答、抢答、对垒赛等形式展开比拼,共设置十进六淘汰赛、六进三淘汰赛,到最终冠亚季军共三轮比赛。观众们为支持的队伍加油打劲,现场气氛热烈。
抢答环节,由于反应速度不及其他队伍,核科学与技术系代表队最开始一直没有抢到答题机会,苦等多局,却被题目“哪一年春,邓小平先后赴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视察并发表南巡讲话”难住。一名队员急中生智,提出向观众求助,“我们想用这个权利,感受一下”。在84位选择B选项的热心观众帮助下,核科学与技术系代表队顺利答对此题。
第二轮晋级后,选手们的反应更加敏捷,争分夺秒,屡次答对高难度题目。“改革开放初期农村采用什么样的生产责任制”“首个《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经过谁的校对后正式出版”,一个个考验基本功和历史素养的题目让选手苦思冥想,从第一轮脱颖而出的公共卫生学院、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等队伍全力以赴,展现风采。
最后一轮比赛中,物理学系和新闻学院两支队伍你追我赶,难分伯仲。主持人话音未落,双方选手便开始抢答,新闻学院由于抢答太快,没有得到关键线索的情况下遗憾失分。但他们奋起直追,与物理学系追逐赛点。到了决定胜负的最后一题——“目前世界上桥梁高度最高的大桥”,新闻学院信心满满地抢答“D.北盘江大桥”,拿下最关键的一分。
▲
新闻学院与物理学系在最后一轮比赛中的风采
最终,新闻学院成功夺魁,物理学系和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分获亚军和季军。
本次比赛采用抢答题、音视频题、线索题等多种答题形式,涵盖岁月底色、信仰味道、时代凯歌等板块,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比赛中穿插诗朗诵、歌曲、钢琴独奏等节目,带领参赛选手和现场观众回溯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
▲
颁奖环节
评委点评环节,历史学系教授金光耀、退休教职工工作处处长周桂发、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薛小荣针对易错题目,详细介绍相关背景知识,分析其中蕴含的历史发展规律和精神力量,使“四史”更深入观众心中。
知识竞答
在答题模式中串联历史脉络
解放战争时期统一战线的名称是什么?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法律叫什么?党章总纲指出,什么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些题目,你都答得上来吗?
前不久,校学生会举办“学四史、千人答”知识竞答,活动线上发布仅3天,就吸引了来自不同院系、不同年级的1009名师生参加线上初赛。竞赛题库是公开征集而来,由十几所院系提供总计800多道题目,经筛选调整,最终留下600多道,考点以“四史”为主、兼顾校史和学科发展史。最终,十个院系突出重围,组队参加了今晚在相辉堂举办的决赛。
从初赛结果来看,大部分参赛者都取得了80分以上的好成绩,其中不乏满分者,甚至有首次答题就拿到满分者。但也有不少题目成功考倒不少参赛者——例如,毛泽东同志首次完成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是在1948年4月的《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国共产党最早建立起来的革命政府是广州苏维埃政府;复旦在1941年由私立改为国立等等。
“这些知识点看似零碎,但其实都是在历史上影响深远的重要事件,对它们的准确认识会影响到我们对党史、国史、校史的整体把握。”本次活动组织者之一、经济学院 2017级学生申景允介绍,策划活动时之所以选择知识竞答的方式,是考虑到相对于单纯发资料给同学们,答题模式能给予他们正向激励,学习效率更高。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代表队成员之一、2017级学生周宇翔在初赛环节,利用国庆假期的一个下午就刷到了满分。起初,他几乎每遇到一道题,都要先上网搜索一番,以至于答题时间拖得很长。因为每次答题,软件都会随机生成20道,参赛者可反复答题、查漏补缺。通过一遍遍试错、总结,周宇翔答得越来越顺,终于冲到排行榜第一名——这意味着他不仅拿到满分,而且用时最短。“觉得很酷!有认识的同学也参与答题,看到我拿第一,还给我发来了截图。虽然没过一会儿,我就被其他同学‘挤’下去了。”周宇翔笑言。
他认为,知识竞答是一种不错的“四史”学习方式,“即便遇到不会的题目,每搜索一次,都是加深印象的过程,比较有针对性。通过竞答,脑子里也会慢慢形成一张时间年表,潜移默化中就记住了很多知识,从而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不同于文科、社科专业的同学有较好的历史基础,高分子科学系2018级学生关新宇最后也取得98分的好成绩。“不管文科生还是理科生都有必要学‘四史’,了解整个国家发展的历程。”正在申请入党的她说,通过这次竞赛,了解到不少从前不知道的历史知识和故事,厘清了很多以前似懂非懂的概念,对党、国家和学校的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也更坚定了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的责任感。
宣讲演说
在精心备课中系统深入思考
除了知识竞赛,复旦的师生们还探索出宣讲演说、实地寻访、话剧演绎等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四史”学习方式。这些多样化的方式,增添了“四史”学习的趣味性,不仅入脑,而且“走心”。
例如,本学期开始,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聚合李冉、杜艳华、陈锡喜、朱鸿召等顶尖专家团队,在全国率先系统开设“四史”选择性必修课程,吸引近500人选修。前不久,哲学学院学生赵宁娜在“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课程群中收到了“大学生讲‘四史’展示活动”的通知。希望和其他同学交流学习心得、增强理论水平的她当即报名。
演讲活动要求以个人或团队形式参赛,团队由1名团队负责人和1-3名团队成员组成,每支团队总人数不超过4人,可跨院联合组队,以负责人所在院系推荐参赛。活动组织者之一、马院2020级硕士生葛世林介绍,共收到来自12个学院、近40组本科生的报名,覆盖全校近百名修读“四史”课的本科生,最终30组选手进入初赛。此外,选手们都有指导老师,“备课、选题都很用心,很多选手的切入点很新颖,结合了学院特色和亲身感悟。”
赵宁娜感受到,通过宣讲和演说的形式讲“四史”,对于所讲所说的内容,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及其理论的理解会更加深入透彻,视野也通过对于社会主义发展史当代进程的研究而得到扩展。“是个非常好的与同学分享观点、互相学习的机会。”她说。
2020级望道班学生朱隽逸所在的队伍,则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主题。作为马院学生,他认为自己有义务把关于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好、讲好。他所在的队伍人手不多,工作任务相对繁重。最初申报讲解方案时,辅导员和指导老师都觉得内容有些笼统和单薄。经过开会讨论,大家确定了结合马院教学特色和望道班学习生活经历,从而折射出党史宏大主题的思路。此外,他在展示中还发挥歌曲的作用,以音乐开篇、作结,融入了由马院师生共同创作的原创歌曲《望道致远》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片段,“希望能把观众的思绪引入到那个时代”。
实地寻访
在历史古迹触摸红色基因之源
今年暑假,校学生会组织一批学生骨干组成“红色基因——寻根之旅”实践队,从上海出发,奔赴义乌追随望道先生足迹,在调研实践中学习“四史”。为了更深入地体会望老翻译的过程,他们尝试参照望老当时参考的英文版和日文版原文,将《共产党宣言》的序言翻译成中文。
这个过程远比想象中艰难。“几乎每一句话,我们都要花费四五分钟的时间,还会遇到一些棘手甚至无法翻译的词语。比如一个词来自法语中的‘乡绅’,对这个词的斟酌,就花了我们不少时间。”团队成员、2019级国务学院国际政治专业学生王卫军说。此时此刻,他才真正理解,这项伟大的历史任务为何会落在陈望道老先生的肩上——望老集深厚的国文功底、良好的外文素养,以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于一身,是理想的翻译者。
“如果能够身临其境,重回历史发生时的真实场景,我们的眼前就能打开一条新的路径,从而真切地触摸党史上那些生动而震撼人心的瞬间。”王卫军说。在这次实践中,王卫军亲手抚摸到那块至今矗立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园的石碑,粗糙不平的纹理仿佛带他穿越回当年、亲眼目睹望老和青年学生们为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理想而热血沸腾、舍生忘死的情景,不由得心潮澎湃。王卫军说,寻找《共产党宣言》翻译的历史,同样也是在寻找复旦的红色基因之源。
话剧演绎
在角色扮演中体悟人物内心
分水塘村的老戏台,上演过千秋的梨园故事,却在历史的风雨中归于寂然。今年8月,几个复旦学生重新登上这个舞台,把大师剧《陈望道》搬回了望老的家乡重新演绎。
那天,台下坐满前来观看的老人和孩子,一双双眼睛热切盯着台上的演员们。尽管没有配乐,没有群演,只有简单的几个道具和借来的服装,整个舞台显得无比简陋、原始,可演员们又那么专注、那么富有激情——一个穿着民国长衫的青年学生,带着大家拨开重重的历史烟云,回到《共产党宣言》翻译的前夕,娓娓道来那段故事。在他的讲述中,历史的大幕徐徐拉开,陈母坐在椅子上缝补衣服,思念着远方的儿子,此时,陈望道正风尘仆仆赶回家乡。刚从“一师”辞职的他,决意全身心投入到翻译《共产党宣言》的工作中去……
饰演陈母的学生,是2017级光科专业的季明媚。只有过寥寥几次舞台剧的经验的她,把一个勤劳、慈爱、文化程度不高却识大体的母亲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演出前一天,大家拿着剧本一直排练到凌晨三点,根据自己对历史的了解,为剧本丰富了更多细节。尽管只节选了陈望道蘸墨汁吃粽子的故事来演绎,但故事本身的张力和演员们动情的投入,仍然让这场小型话剧获得了成功。演出结束,台下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让主创人员们忍不住红了眼睛。
离开义乌的那天,季明媚有一种恍惚感。坐在回家的车上,她依然回味着白天走进望道故居,看到那尊逼真蜡像时内心的涌动——仿佛望老就是她的老师,她看着他翻译、写作,连他脸上的血管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真的回到那段历史中去,才能感受到陈望道老校长当时做了一番多么伟大的事业,直到今天还在影响着我们。”
组稿
融媒体中心
来源
团委、学生会、马克思主义学院
文字
殷梦昊、杨贺凡、金雨丰、张思睿
视频
韦盼盼
编辑
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