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脱贫攻坚的财政札记

日期:11-24
四川脱贫扶贫

原标题:四川脱贫攻坚的财政札记

来源:四川日报

财政助力产业脱贫。图为蓬安县相如镇油坊沟脱贫奔康产业园。

财政助力产业脱贫。图为蓬安县相如镇油坊沟脱贫奔康产业园。

雅安市利用产业扶持基金发展茶产业。图为雅安市名山区蒙顶山雾绕茶园。

雅安市利用产业扶持基金发展茶产业。图为雅安市名山区蒙顶山雾绕茶园。

四川贫困量大、面宽、程度深,区域性整体贫困突出,致贫返贫因素复杂,到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任务十分艰巨。一直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下足“绣花”功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四川财政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办要事,集中火力战脱贫,为全省脱贫攻坚提供了强有力的财政政策和资金支撑。6年来,全省财政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超过5500亿元,全力保障脱贫攻坚资金需求。同时,创新构建财政脱贫攻坚“四梁八柱”政策体系,深入开展贫困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试点,累计整合财政涉农资金超过1200亿元投入脱贫攻坚;创新建立四项扶贫基金,累计规模达到128亿元。实施资产收益扶贫,拓宽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渠道;构筑党政同责、预算管理、专库保障、统筹整合、项目管理、资金支付、监督检查“七大长效机制”,实施扶贫资金动态监控,探索“互联网+精准扶贫智能代理记账”模式,建立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社保卡“一卡通”发放机制,有效确保了扶贫资金精准使用、精确“滴灌”。

9月22日,宜宾市筠连县筠连镇五凤村二组,贫困户赵友勋正要出门给牛“打草”,突然接到驻村第一书记宋国真的电话,告诉他五凤村已经和邻近两村一起划定为宜宾市唯一一个省级肉牛园区建设示范区,要培育一批养牛大户,“只要新建设牛栏不低于120平方米,每平方米可以获得200元财政补贴。”

听到这个消息后,赵友勋十分心动。从2015年起,赵友勋开始养肉牛,存栏量每年稳定在4到6头,“一般是买架子牛养,半年就卖,一年能挣两三万元。”赵友勋说,现在养的牛是今年3月卖完上一批后买的,当时平均每头牛能赚5000元,“接下来行情越来越好,多养几头,正赶上好时机。”

让赵友勋脱贫的这份产业,是五凤村在2015年7月发展起来的村集体经济——肉牛养殖。当时,在省级财政资产收益扶贫试点等项目资金支持下,该村成立筠连镇五凤村肉牛专业合作社,现有牛圈128个,牛存栏量2400多头,“筠连的肉牛已经打响品牌了,在宜宾和成都都有专卖店,还供应牛肉给盒马鲜生。”宋国真介绍。

五凤村的产业发展只是四川财政支持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四川省财政围绕全省脱贫攻坚,制定出台了均衡性转移支付贫困地区单列单算、财政金融互动扶贫、资产收益扶贫、贫困地区基本财力保障奖补、贫困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评价和监督检查等系列财政扶贫政策措施,集中财力优先保障和引导撬动脱贫攻坚相关的财政资金、地方政府债券资金、金融资金、帮扶资金和社会资金等各级各类资金投入,全力支持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真投钱

千方百计多种渠道筹集落实资金,集中财力优先保障足额保障,全力支持打赢全省脱贫攻坚战

9月23日上午,秋高气爽,凉山州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村民吉好也求正忙着把食品饮料、生活日用品从送货卡车上搬回家中,摆到自家小卖部的货架上。2019年2月,吉好也求一家从土坯房搬到宽敞整洁的新家,同时开起了小卖部,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三河村位于昭觉县西南部,平均海拔2520米,总人口355户1698人,目前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52户816人,贫困发生率48%。近年来,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建设,曾经的贫困村三河村住房面貌一新,一座座黄墙灰瓦的小院整齐排列,掩映在青翠叠嶂的大山中显得“格外明亮”。

易地扶贫搬迁,是四川扶贫专项方案重要实施内容之一。2015年,四川结合行业实际制定出台基础设施、产业、新村、教育与就业、生态等10个扶贫专项方案,全方位推动脱贫攻坚。之后,每年根据脱贫攻坚工作实际,在10个方案基础上增加若干,形成“10+N”扶贫专项方案。这些方案能否“落地”,首先要看财政能否筹集足够资金。

以易地扶贫搬迁为例,“十三五”期间,为支持全省136万贫困人口顺利实现易地搬迁,四川省财政想方设法通过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国家专项建设基金、长期低息贷款和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债券等多种渠道,筹集落实了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资金776亿元,让这些贫困群众挪离了“穷窝”、住进了“新居”,全面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同时,还专门安排资金9.5亿元,支持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过上幸福美好新生活。

“作为全国扶贫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四川有88个贫困县要摘帽,11501个贫困村要退出,625万贫困人口要脱贫,要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投入的资金量非常大。”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谈到,要筹集这么多资金,不能单纯依靠财政投入。为此,省财政厅千方百计挖存量、调增量、增总量,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撬动作用,多种多样多渠道拓宽脱贫攻坚资金来源。

财政强“保障”。近年来,四川在面对重重困难的形势下,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集中财力优先保障足额保障。据统计,仅2016年以来,四川全省各级财政累计投入的“10+N”扶贫专项财政资金就已经超过了5500亿元,比四川2019年全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还高1500亿元左右,其中今年投入的财政资金已经超过了1200亿元。这还不包括发行的专门支持脱贫攻坚的地方政府债券资金。“四川财政直接投入脱贫攻坚的资金规模在全国名列前茅,在四川扶贫历史上前所未有。”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金融来“帮忙”。牵手行业主管部门和各类金融机构合力脱贫攻坚,通过出台一系列财政金融互动扶贫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引导金融资金投入脱贫攻坚。776亿元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资金中,国家专项建设基金、银行长期低息贷款等金融资金就有267亿元。大力实施精准扶贫贷款奖补,引导金融机构向贫困户发放扶持产业发展贷款238亿元。同时,全面推广无抵押、无担保、财政贴息和分险的扶贫小额信贷,累计发放贷款263亿元,支持了74万余户贫困户自力更生,通过发展产业增收脱贫。

社会来“助场”。在筹集脱贫攻坚资金的过程中,四川还注重发挥社会扶贫的力量,花大力气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脱贫攻坚的伟大事业中。据初步统计,近年来,通过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东西部扶贫协作和省内对口支援等方式直接投入和帮助引进脱贫攻坚的资金就多达230多亿元。其中,仅浙江、广东两省对四川脱贫攻坚计划内项目的财政帮扶资金就已达100亿元。社会企业勇担社会责任,积极开展“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累计投入结对帮扶产业资金90多亿元,积极支持和参与脱贫攻坚。

“每一项扶贫资金可能都有多种来源,每一种来源都需要下‘绣花’功夫全力争取。”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可以说,这些年为了筹集资金支持打赢脱贫攻坚战,财政厅想方设法积极向上争取,整合现有资金,撬动金融、社会、帮扶等各方面资源,全力以赴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会用钱

“1+4+4”财政扶贫政策体系奠定“基石”,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敢于创新,不断丰富财政扶贫政策机制

9月中旬,苍溪县百里镇举台村9公里通村道路改建主体工程完成,该项目总投资378万元,全部来自于苍溪县今年的整合涉农资金,整合范围包括各级财政安排用于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资金。“截至8月底,全县已经整合了7.2亿元,全部用于贫困村农业产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脱贫攻坚补短板和巩固提升项目。”苍溪县财政局相关负责人谈到。

“绞尽脑汁”筹钱,还要“精打细算”花钱。有限的财政资金如何花到脱贫攻坚“刀刃”上?

时间,回到2015年。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审议通过《关于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发起了全省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动员令。作为四川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操作手册”,与《决定》配套的基础、新村、产业、能力、生态、医疗卫生、文化惠民、社会保障、社会扶贫和财政金融10个扶贫攻坚《专项方案》抛出一揽子“真金白银”利好举措。与之相匹配,省财政厅编制《2016年至2020年脱贫攻坚财政筹资总体方案》,并配套出台4个办法、4项机制,构建起系统性的“1+4+4”财政扶贫政策体系。“从制度上对财政脱贫攻坚进行顶层设计,奠定了财政脱贫攻坚政策体系的基石。”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然而,脱贫攻坚形势在变、任务在变、工作要求也在变。单就资金投入而言,就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应变?首先是坚持问题导向。2015年,省财政厅在扶贫调研中发现,一些贫困户想发展产业,但苦于自身没有本钱。随即便通过省级补助、市(州)激励、县为主体,引导社会捐赠投入的方式,在全省11501个贫困村建立了总规模超30亿元的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解决这一“痛点”。随后,类似解决贫困群众“最后一公里难题”的教育扶贫救助基金、卫生扶贫救助基金和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基金先后建立。截至目前,四项扶贫基金累计规模达到128亿元,累计惠及600余万贫困群众。

其次是敢于创新创造。为优化财政涉农资金供给机制,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障贫困县集中资源打赢脱贫攻坚战,2016年,四川开始推进贫困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试点,允许贫困县根据脱贫攻坚实际调整涉农资金用途,聚焦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统筹安排、精准使用。这项创新政策也被基层形象地称为“允许买醋的钱打酱油”。试点以来,全省88个贫困县累计整合财政涉农资金超过了1200亿元,有效解决了贫困县脱贫攻坚筹资难题,切实弥补了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脱贫攻坚“短板”。

更多财政扶贫新模式在探索,新机制在构建,新动能在增强。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市场低迷,农产品一度滞销,一些刚脱贫的农户又一次站在了返贫的边缘。如何在做好疫情防控基础上,推动贫困群众稳定增收,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成为摆在财政人面前的一道难题。如何解难题?在省财政厅定点帮扶的昭化区坪林村,省财政厅一方面协调社会力量帮扶,带动15户贫困群众发展全国地方优良品种“旧院黑鸡”产业。同时,在土鸡出栏后,积极进行宣传销售,首批出栏的1756只鸡销售一空。实现养殖户户均增收3344元,贫困户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集体经济增收4万元。资产收益扶贫、“政担银企户”联动扶贫、购买贫困群众公益岗位等劳务服务、推进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产品……一项项的财政政策又一次发挥作用。

善管钱

“七大长效机制”构筑扶贫资金使用管理“铜墙铁壁”,持续发现整改问题,确保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

截至9月底,四川省财政已“真金白银”专项调度市县财政2020年15个扶贫专项中央和省级财政扶贫资金426亿元,这还不包括通过“一卡通”直接到户到人和据实结算的财政扶贫资金。

财政扶贫资金“直接”打卡到国库专项账户,源于四川财政优化财政扶贫资金支付方式的又一次创新。2019年初,省财政厅探索实施财政扶贫资金专项库款保障管理,指导全省21个市(州)和161个有扶贫任务的县(市、区)在同级国库开设财政扶贫资金专项支出账户,专门用于归集、拨付和核算除通过“一卡通”发放和据实结算以外的各级各类财政扶贫资金。

“相当于县级在省国库办了一个专项账户,只要当月有新下达财政扶贫资金,我们原则上都会在每个月末定期专调给市县。”四川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专项库款保障管理方式让财政扶贫资金直接快捷拨付到市县的财政扶贫资金专项账户,县按规定直接将资金拨付给项目单位或农户个人,不仅可以缩短资金调度和拨付流程,省市财政还可以通过专项账户对各县区财政的扶贫资金支出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指导,从而保障了各级财政扶贫资金及时到位、加快支出、安全规范使用。

支付方式在创新,监管方式也在同步“升级迭代”。2017年,省财政厅在全国首创“互联网+精准扶贫智能代理记账”的财政扶贫资金动态监管方式,并在北川县开展试点。该方式融合互联网技术与代理记账工作,财政扶贫资金账目不再由乡镇管理,而是交由第三方开发的平台统一代理记账,并同步开发手机APP,让村民也能看到每一笔扶贫资金的使用过程和结果。

“在平台上,群众只要输入身份证号,就能在电脑或手机上查看信息,有效防范了违规违纪违法行为。”北川县财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乡镇所有报销单据、收支业务的核算记账等工作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中完成,该平台每月还会出具各村社的科目余额表、收益及收益分配表等基本财务报表,并实时向政府相关部门及所在村老百姓公示,政府相关部门也可以通过平台追溯每笔原始单据及审核人,对于异常项目,系统还能提醒预警。目前,这一“互联网+”扶贫资金动态监管模式已在全省51个贫困县推广实施。

实际上,不仅专库保障和“互联网+精准扶贫智能代理记账”,自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开展以来,四川财政围绕扶贫资金预算分配、使用管理、监督检查和绩效管理全过程,建立了党政同责、预算管理、专库保障、统筹整合、项目管理、资金支付、监督检查等扶贫资金使用管理“七大长效机制”,构筑起了扶贫资金使用管理的“铜墙铁壁”,确保了资金用在脱贫攻坚“刀刃”上。自2016年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四川已连续4年在国家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评价考核中被评为“优秀”等次。

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四川财政任重道远。今年以来,四川财政组成8个工作组对21个贫困县开展重点抽查,组建3个财政脱贫攻坚业务巡回指导组对凉山州7个摘帽县脱贫攻坚进行业务巡回指导,组织全省财政系统历时半年对“十三五”财政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开展全面自查、重点抽查和问题整改,做到情况明、底数清,实现发现问题“清零”,确保财政脱贫攻坚工作和资金使用管理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下一步,四川财政将认真抓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贯彻,切实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相关规划建议,巩固脱贫攻坚成效,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四川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清风)(图片由四川省财政厅提供)

光大集团新添一名副总经理:原财政部金融司司长王毅履新 我省出台污染防治攻坚战设区市考核方案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