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至译文全集》面世,所译歌德、里尔克等大师作品受到众学者称赞

日期:11-19
文学里尔克歌德

原标题:《冯至译文全集》面世,所译歌德、里尔克等大师作品受到众学者称赞

《冯至译文全集》面世,所译歌德、里尔克等大师作品受到众学者称赞

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北京世纪文景出版的《冯至译文全集》面世,译作均为歌德、里尔克等古典主义和现实主义中的大师之作。18日,由世纪文景与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联合举办的“重读‘外来的养分’——《冯至译文全集》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

冯至是我国杰出的诗人、作家、学者、翻译家,中国德语文学翻译与研究的先行者和奠基人。曾任院系调整后的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首任系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批学部委员和外国文学研究所首任所长,后当选中国作协副主席。曾获联邦德国“歌德奖章”“文学艺术奖”“大十字勋章”和民主德国“格林兄弟奖”。冯至一生致力于外国文学的教学、研究和推广,为我国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德语文学研究者。

部分与会者合影。

部分与会者合影。

《冯至译文全集》惊艳亮相

四卷本《冯至译文全集》所译大师之作涵盖诗歌、小说、书信、散文等体裁,种类丰富完整,从中一窥德语经典文学的样貌,也可研究早期德语文学译介在中国的发展轨迹。该书也是冯至译作首次以全集形式出版,其中包含数种目前市面上已绝版的译作,一些见证他学术生涯的珍贵图片更是首次亮相,具有较高收藏价值。

卷一收录冯至先生翻译的歌德、荷尔德林、海涅、尼采、格奥尔格、里尔克、布莱希特等诗人之作及民歌,包括歌德最著名诗作《普罗米修斯》《浮士德》选段等,以及冯至代表性研究作品《浅释歌德诗十三首》,有《海涅诗选》《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等,还有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德语诗人、影响中国几代诗人的里尔克的作品。

卷二收录《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审美教育书简》。前者是里尔克在其三十岁左右时写给一个青年诗人的书简,揭示了审美、信仰、寂寞、爱、悲哀等论题的深奥本质。后者是1793—1794年间席勒写给丹麦奥古斯滕堡公爵的27封信,席勒认为要改革国家、获得政治自由,必须首先完善时代的性格,恢复人的天性和完整性。

卷三为歌德长篇小说《维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出身于市民家庭的维廉·麦斯特不满于市民阶层的平庸和惟利是图,寄望于通过戏剧艺术和美育改造社会,并与伶人马利亚娜相恋。在与马利亚娜遭遇误会后,威廉四处漂泊,遇见形形色色的人物……

卷四收录冯至翻译的《歌德年谱》《哈尔茨山游记》《远方的歌声》及集外译文七篇。其中,集外译文收入了冯至发表过、但生前未收进其各类选集的译文,包括短篇小说、凡·高书信、克尔凯郭尔随感等。

在装帧设计上,出版方选取蓝色为主色调,采用复古风格,函套以不同层次的蓝色呈现出“山峦静默,海水深远”般的视觉效果,卷册封面则配以纯净的浅蓝。整体风格典雅沉静,与冯至先生深邃、质朴、谦逊的人格魅力相呼应。

专注德国文学研究第一人

发布会请来了冯至的家人和中国德语文学翻译与研究界多位重量级学者,大家回顾与冯至的交往,畅谈冯至的译作,研究冯至的治学和翻译历程,均给予很高的评价。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外文所研究员陈众议称赞冯至是专注于德国文学研究的第一人。他说:“当年,冯先生栉沐风雨、筚路蓝缕地维持外文所的建制,他和张维廉这两架马车奠定了现在外文所所有的德语语言文学工作的基础,当然也有整个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基础”。他用八个字概括了自己对冯至的敬仰和了解:顾全大局,虚怀若谷。

冯至长女冯姚平发言。

冯至长女冯姚平发言。

冯至的长女冯姚平回顾了父亲一生的翻译和创作历程,提到了冯至对翻译外国文学的看法:“积极方面是丰富自己、启发自己,消极方面是纠正自己。”她说父亲在继承中国文学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地汲取“外来的养分”,用以丰富自己的创作。到了晚年时期,哪怕疾病缠身,也不断地翻译、学习,《论歌德》《审美教育书简》和《维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写就并出版的。

世纪文景总经理姚映然介绍,文景出版《冯至译文全集》的起因,是此前冯至的部分译作只是以零散、片断的方式与读者见面,甚至一些重量级的译作已经断版,“有鉴于此,文景决心做这套《冯至译文全集》,将冯先生在翻译领域留下的宝贵财富完整呈现在读者面前。”

冯至带来的珍贵养分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发言表示,上世纪,以冯至为代表的翻译家,通过翻译参与建构了现代汉语,对建构现代汉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冯至从翻译德国浪漫派一直翻译到现代主义,实际上是为汉语注入了一种现代的抒情的语言和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一代翻译家的贡献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冯至所译介的德语文学作品,是和自己的生命体验、生命困惑、还有时代中的国家和民族境遇息息相关。“不是说这个作品在文学史上很重要,我就要翻译一下,实际上都是有一种心灵的呼应。“他还提到冯至上世纪三十年代研究、五十年代出版的《杜甫传》,认为冯至是个诗人,又是德国文学研究者,从译歌德到译里尔克,最后在根本精神上融汇到杜甫这里。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发言。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发言。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辉以冯至译著为线索,研究冯至的翻译脉络和思想变化。他说,人们对冯至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认识还远远不够,甚至很可能刚刚开始。透过这些译文,至少从两个方面“看见”冯至。一是冯至如何从早期的情感型诗人,逐渐成长为经验型诗人,并在此之后努力探究成为“完整的人”的。“我们可以看到德语诗人,特别是歌德、里尔克,在他的精神嬗变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这个过程,很自然地也让我们想到他由早年喜欢晚唐诗到热爱杜甫的另一条并行的精神线索。“另一方面,多少可以看到一个不同于时流、不同于现代思想主流的冯至。冯至的译文选择似乎并不是随机的。既有受时代氛围决定的方面,更折射了他的自我精神探索,以及对他所处时代、对现代性的反思。

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中北欧研究室主任梁展认为,冯至素来倡导文学翻译的规划性,而不是盲目的译介,他这个观点一以贯之。1989年,冯至在《世界文学》座谈会上还谈到,“要加强(文学翻译)规划性,而不是盲目根据美国的奖、拍成电影来翻译”,这对我们当下的出版选择具有重大启示意义。

冯至关门弟子李永平研究员发言。

冯至关门弟子李永平研究员发言。

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冯至的关门弟子李永平强调,“冯先生早年对里尔克可以说下了很大功夫,但后来里尔克这个名字在冯至的文字里消失了,当然这有历史原因。但是在他心中,里尔克从来没有消失过。”李永平回忆,冯至晚年最想翻译的诗人是里尔克,最想翻译里尔克的《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冯先生虽然没有把《十四行诗》完全翻出来,在这个全集里也就是十首多一点,但是他翻译得非常精粹,特别讲究韵脚,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难的。”

北京大学德语系主任黄燎宇教授发言。

北京大学德语系主任黄燎宇教授发言。

北京大学德语系主任黄燎宇教授认为,冯至在选择译介内容时十分有高度。他有大局观,有一种情怀,他的每一部译作的推出,显然都问自己“为什么翻译这个”。这就涉及两个问题,一个是时代诉求与本土意识的结合考虑,第二个是对德国文化史的全面把握,“作为译者,无论是看国内的需求还是看对德国文学史的整体把握,我都很佩服他的眼光”。

栏目主编:樊江洪

文字编辑:樊江洪

题图来源:文汇报

图片编辑:邵竞

文内图片:樊江洪摄

云南玉溪一公司发生安全生产事故 3人死亡1人受伤 “取消对华关税!”美商界的呼声越来越大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