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评论|不尽长江大潮逐新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聂新鑫
“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脍炙人口的《长江之歌》唱出了这条中国第一、世界第三大河的灵魂精髓。我们赞美长江、我们依恋长江,因为她承载着中华数千年历史,滋养着无数华夏儿女,孕育出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也是涵养中国人民拼搏进取、创新发展精神力量的重要源泉。
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长江流域广阔、气象万千,因此形成了多元一体、兼容并包、彼此认同的文化体系,为中华民族精神注入了包容、开放、和谐的基因。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沱沱河,长江流经青、藏、川、滇、渝、鄂、湘、赣、皖、苏、沪共11个省级行政区,全长六千多公里,吸纳万千溪流,涓滴汇集入海。不同区域,因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差异,虽然有着不同的本土文化,但又因“共饮长江水”,而相互影响、互融互通,从热烈火辣、开放旷逸的巴蜀,到情怀浓烈、自强不息的荆楚,再到清新雅致、灵秀精巧的吴越,涛澜汹涌,风云开阖,千里长江水云阔,一江碧水万古流。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大江大河给人民以丰富的宝藏资源,而创造历史更依靠人民的力量与智慧。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文物中,有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人工栽培稻,证明我们的祖先在六七千年前就已掌握种稻技术。长江流域人口稠密、经济繁荣,离不开早期以水稻农业为基础的文明发展。作为世界三大谷物之一,水稻现今养育着世界超过一半的人口。长江水资源丰富,但流域各地区经常发生干旱与洪涝灾害,史料也有不少记载,有的区域灾害频繁、灾情严重。既要防洪防灾,又要便利交通,古人因而写下了水利史上一篇篇杰作。吴国兴修贯通江、淮的邗沟,成为南北大运河的开端;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灌溉了成都平原沃野千里;灵渠沟通湘、漓二水,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江汉、江南,圩垸堤田,星罗棋布……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下,是一代代能工巧匠奇思妙想、精湛技艺的传承,是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既勇于战天斗地,又能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从而演绎、绘就的“千里江山”。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人是文化的载体,长江流域人杰地灵,陶冶历代思想精英,涌现无数风流人物。这里有“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哲思,有“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豪迈,有“八月长江万里晴,千帆一道带风轻”的赞美,有“日暮长江里,相邀归渡头”的欢快,有“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感慨,还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喷涌抒发。多少名人雅士,为不舍昼夜、奔涌向前的长江做出了精彩的注脚,助推造就了千年文脉。这些文化果实仍然是今人取之不竭的丰厚精神养料。
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不仅要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更要激活流淌于血脉中的精神力量。在现代,与长江紧密相连,我们有着中国第一个机器钢铁厂、万里长江第一桥、我国第一个自贸区、世界最大水电站……百折千回、不屈不挠,不懈奋斗、勇于创新,这些改变中国发展进程的“第一”,都呈现着长江的生命气质,体现着民族精神的传承发扬。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新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区域协调、创新驱动,新时代的长江焕发新的生机。历史相传、山水相依、城乡相牵,一江清水绵延不尽,复兴大业走上新征程,我们依然要有惊涛拍岸、开路闯关的气概,依然要有大潮逐新、奔流万壑的风采,依然要有不畏征途、永远向前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