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科技扶贫:因地制宜为扶贫地区提供“造血”功能

日期:11-13
中科院扶贫

原标题:中科院科技扶贫:因地制宜为扶贫地区提供“造血”功能

来源: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0年11月13日上午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介绍中国科学院科技扶贫成效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中科院科技扶贫:因地制宜为扶贫地区提供“造血”功能

白春礼介绍,“输血”和“造血”相结合,是中科院科技扶贫的特点之一。具体来说,在扶贫之前,中科院首先要了解当地资源环境的情况,“在当地引进科技项目之前进行充分的调研,了解它的资源禀赋,了解这个地方适合什么技术来引种,这是最重要的”。比如,在广西环江县推动猕猴桃种植,在内蒙古库伦旗推广青贮饲料。

以内蒙古库伦旗为例,白春礼透露,当地以养殖业为主,夏秋割的饲料堆到冬天很多腐烂了,味道很难闻,牲畜也不愿意吃,造成很大损失。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科学家团队了解这个情况以后,发明了一种新的微生物菌剂,使青贮饲料能够保持很长时间,同时味道很好,“我抓了一把闻,味道很好闻”,这为当地农民的脱贫致富走了一条新的途径。

白春礼透露,这种新的菌剂完全是依托中科院长期的工作积累技术,并根据当地扶贫的需要开发出来的新品种。现在新的菌剂也开始向外推广,在当地成立工厂批量生产。“将来扶贫工作结束以后,他把技术留下来,能够把工作继续延续下去,不会因为扶贫工作终止了又返贫,所以‘造血’功能非常重要”。

另外,中科院发展的新技术“构树”,目前国务院扶贫办已向全国推广。构树是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多年培养出来的新品种,可以在非耕地即山坡地上生长,其蛋白含量高,成长得很快,而且不和粮争地,很容易在贫困地区的山坡地种植,“叶和枝剪掉以后,猪都愿意吃”。

除了“青贮饲料”“构树”之外,白春礼还介绍了针对养殖业培育的一种新水草“狐尾草”。养殖业会导致面源污染,比如养猪,猪圈里的肥料会造成水污染,科学院根据长期工作积累,发展出一种新水草“狐尾草”,经过狐尾草生态清理之后的水很清,“水草放在污染的水里,自己可以长,草在生长过程中会把水清洁了,而且这种草猪也能吃”。

白春礼称,这种将面源污染、养殖业和技术的引种结合在一起的扶贫方式,是科学院独有的特点,真正发挥了其长期积累的科技、知识、人才优势,为扶贫地区因地制宜提供“造血”功能。

中科院副秘书长严庆表示,科技扶贫的特点是面向长远,营造“造血”功能。贫困地区大部分自然禀赋很差,要么缺水,要么缺土,无论是畜牧业,还是草牧业,农牧耦合技术的发展,都需要通过大量的科技支撑。所谓“造血”功能,涉及到大量的科技工作,包括对资源环境本体的调查、承载力的评估等等,需要经过多年实践和反复示范摸索才能够发展为一种可持续的产业模式。

(中科院副秘书长严庆)

(中科院副秘书长严庆)

2035年:半小时直达湾区中心城市 深圳市儿童医院26间移植仓启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