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普通”的川大华西医生

日期:11-12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新冠肺炎

原标题:一名“普通”的川大华西医生

来源:四川大学

今年2月12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官微发布了一篇微博:援鄂医生夫妇白浪、徐珊玲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偶遇”。微博这样写道:“虽然两人同在武汉已有6天了,且在同一家医院工作,但为了避免交叉感染,从未见过面。今天是他们在武汉的第一次偶遇,没有牵手、拥抱,而是不约而同做了‘加油必胜’的手势。”

一名“普通”的川大华西医生

照片左边这位医生,就是白浪,他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感染性疾病中心党支部书记、副主任,在援鄂期间担任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24病区主任。抗击疫情白浪算是过来人了,2003年,还是个住院医生时,他就参与过抗击非典的医疗行动。

17年时光,两度出征,白浪“职责所在,从不退缩”的想法,从未改变过;而对于“医生”这个职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白浪从医19年来,亦从未改变。

作为四川省援助湖北最后两名返蓉的专家之一,白浪已经回归到岗位,继续忙碌着日常工作。作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感染科专家、医教研能手,白浪一直在自己热爱且擅长的领域里发光发热。

采访中,白浪几次笑容可掬地称自己为“一名普通的华西医生”,但在十几年如一日的坚持、热忱和责任之中,他的故事就如他的名字一般,在白色海洋里翻涌起夺目的浪花。

一名“普通”的川大华西医生

一名“普通”的川大华西医生

白浪最初想学医,是觉得医生这个职业“很神奇”。

小时候的他体弱,经常去医院。看着医生们为患者排忧解难,白浪非常羡慕白衣天使们“拥有这样神奇的能力”,而“长大当医生”这颗梦想的种子也就悄悄地种在了他心里。

种子慢慢发芽。填报高考志愿时,白浪坚定地在高考志愿表格的每一行上都写下了“医学专业”。同很多四川人一样,白浪也有着深厚的华西情结,于是,华西临床医学成为了他的第一志愿。

如愿进入华西后,白浪开始了5年的本科学习。

众所周知,学医很苦。压得人喘不过气的繁重学业,一个接一个的困难挑战,白浪都经历过。但再难,他也从未有过“转行”或者“放弃”的念头。

“我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在白浪心底,一直妥善安放着那颗“救死扶伤”的初心,这最初的动力,陪伴他经历一重又一重考验,带领他越过一个又一个学习上的难关。

一名“普通”的川大华西医生

2001年本科毕业后,白浪留校,成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一名感染科医生。

感染科在医院里是一个特殊的科室。不同于其他科室针对某一特定器官或系统进行诊疗,感染问题在任何疾病诊断和治疗中都必须顾及到。

除此之外,感染科还肩负了及早识别隔离,预防院内感染的责任,有着工作难度相对大、任务相对重的特点。

虽然如此,白浪仍然坚定地留在了这个科室:“实习轮转到感染科时,跟着老师参与了很多病患的治疗工作,收获了很多临床上的经验,也是在那个时候我发现很多感染性疾病是可以治愈的。看到能把病人彻底治好,我感到十分开心和自豪。”

一名“普通”的川大华西医生

作为一名医生,如何切实关心、帮助病患,是白浪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在白浪看来,“医患沟通”非常重要。“一些患者的不安和害怕是出于对自身病情的不了解,这时的‘沟通’就很关键。”

所以,在精进医术的同时,白浪不断探索与患者和家属沟通的方式。为了便于患者理解,他会把专业医学术语转换成通俗易懂的句子;为了让患者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病情,他会在患者提出疑问时耐心解答,直到确定患者明白了为止。

数十年如一日的耐心和专业,让白浪医生收获了很多病人的感激。

一些在白浪当住院医生时期的病人,在得知白浪上门诊后,还会专程挂号去找他看病。“病人是需要安慰的。做医生最重要的是沟通和责任感,做好沟通也可能会有很好的治疗效果。”白浪说。

一面面来自患者的锦旗,见证着白浪与患者之间的情谊,这些肯定让白浪感到十分的开心:“医生这个职业有很强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感,这让我感到很满足。”

一名“普通”的川大华西医生

白浪的硕士和博士学位都是在华西工作期间获得的。2007年获得硕士学位后,他前往美国新墨西哥州大学Lovelace呼吸研究所分子信号传导实验室做访问学者。

做访问学者时,白浪的主要研究对象为肺癌肿瘤。每天在实验室从早待到晚的状态,一开始,就持续了三年。

每当有实验结果出来,白浪都会一遍遍和导师讨论是否需要重复实验或者调整方向。对此,白浪直言:“苦,但是收获非常大”。通过严格而“枯燥”的科研训练,白浪的科研技术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收获了开阔的眼界。

一名“普通”的川大华西医生

回国后,白浪主要致力于慢性病毒性肝炎和肝炎相关性肝癌分子发病机理的研究。

2015年,白浪组建团队,致力于开展人工肝治疗肝衰竭的相关研究。经过不断的探索、攻关,白浪团队成功在人工肝领域完成了一次次突破,也在全国会议中得到一致认可,他们的成果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肝衰竭治疗的发展。

白浪一直致力于将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的方式结合起来,将体外和体内研究结合起来。

作为医生,他并不认同“科研和临床是完全分开的”这个说法,“虽然科研和临床是完全不一样的,但是二者的思路和思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科研能够帮助锻炼医生用于临床的思维。”

一名“普通”的川大华西医生

一段段科研经历,让白浪收获了很多看待问题的新角度。回到临床,他又沿着科研思考的方向,对自己提出很多问题——病人的治疗进展怎么样,为什么要用某种药,治疗后效果不好怎么办……

从医二十余年,白浪努力让自己规避“临床公式化”的弊端,以去更好地治疗患者、为病人服务,而那些思绪上的灵活开通,很多都来自他在科研上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付出。

目前白浪担任了4项国家级课题的负责人,在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共发表文章17篇。

在这些数字背后,白浪更想通过科研去不断探索医学问题,为切实解决人类疾病问题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做出能够应用于临床上的科研成果而奋楫笃行。

一名“普通”的川大华西医生

白浪和胸前的“大白”

2001年留校教书、2010年成为感染性疾病(双语)课程负责人,从学生升级为老师,白浪直言,在华西二十多年,华西的精神对他的影响非常大。

学生时期,作为实习医生跟着老师去查房的经历让白浪至今印象深刻,“老师会手把手的带着我们去操作,有典型的病例,会在床旁详细地给我们把疾病的知识从头到尾讲一遍。”

这种无微不至的教学让白浪深受感动。当他成为一名川大华西的老师时,白浪也用实际行动将华西更严谨的作风、更严格的要求,传递给他的学生们。

“为什么做,怎么做,当我们把这些知识和实践去跟孩子们详细地讲解时,他们会收获到更多。”

援鄂期间,白浪在高强度的工作间隙,还挤出时间给川大《传染病学》课程的学生们就“传染病消毒隔离技术”进行了直播教学,24病区的隔离病房是如何设置的、三区双通道是什么样的……

通过现场直播的方式,白浪尽全力向学生们讲解着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希望让同学们体会到消毒隔离工作的重要性。课程上,白浪言辞恳切,用心良苦。

在知识之外,把医德、医风潜移默化地传授给下一代川大华西学子们,也是白浪十分看重的事情。而最好的教学方式,白浪认为就是“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两度驰援武汉,白浪说走就走,义不容辞。“这就是我们的职责,到了我们的主战场我们就要上,每个人到了这个时候都不会想着自己。”

一名“普通”的川大华西医生

第一次赴鄂驰援时,女儿即将中考、妻子已身在武汉抗疫、新闻每天都在实时播报着疫情信息、专家组开会进行多学科会诊……压力和紧张也笼罩了白浪,种种情绪交织,五味杂陈:“都是普通人,说不害怕是假的。”

白浪还记得从天河机场坐上大巴车望向窗外的场景,整个城市都是空荡荡的,大巴车里也没有一个人说话,“那是我们从来都没有见过的景象,感觉所有人的内心都在翻腾。”

然而一到人民医院,医疗队所有人便都紧锣密鼓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专业性、担当、责任、使命感……“就像战士上战场一样,到了医院根本没有时间去担心,我们作为医生的使命感也远远大于担心被感染的忐忑。”

一名“普通”的川大华西医生

第一次援鄂归来,隔离修整后的白浪在前往医院上班的第一天接到了领导的电话——接受调令,再度驰援武汉。没有犹豫,白浪马上调班、回家收拾行李,当天下午便赶到机场和罗凤鸣书记一起再次前往武汉参与抗疫工作。

现在,白浪回到医院继续做着他的日常工作,上门诊、值班、参加会议、科研、参评、教学、义诊、基层科普……

“忙起来的时候真的很忙,但我从来没有后悔过当医生,医生的社会责任感越来越强了,我们收获的人生、社会价值也很大,能够帮助到别人也会让人感到很满足。”

一名“普通”的川大华西医生

一名“普通”的川大华西医生

家国情怀、平民情感、休休有容、革故鼎新,就像华西医学的精神一样,白浪始终在医教研等领域不断前行着。

他以谦逊温和的姿态始终把病人患者放在第一位;他以身作则,把对学生的教育做细做小,将华西的精神落实、传承;他埋头于事业钻研和无私奉献中,却摆摆手:“这没什么,华西的医生都这样,我就是他们中普通的一个”。

一名“普通”的川大华西医生

外交部:一切挑动对抗和分裂、倒退回冷战年代的言行都不得人心 外交部:东盟领导人迫切希望与中国继续疫苗合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