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陆铭:上海人口太多了、土地开发强度太高了?何不以“上海都市圈”通盘考量
访谈嘉宾陆铭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
更协调发展需明确“分工”
记者: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将“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作为新时期发展的重要主张,有何深意?
陆铭:对于中国而言,城乡和区域间的协调发展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目标,区域问题直接影响一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可持续发展和整体竞争力。多年来,我国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但区域间仍面临着不均衡不协调的问题,影响未来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就看我们能不能通过深化改革,解决一些体制性、结构性问题。如果能够解决,中国将成为又一个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迈入发达国家行列的经济体。
记者:当前区域协调发展面临哪些问题?
陆铭:既有老问题,又有新问题。老问题是我们一直讲的城乡差距大、城市化率偏低、市民化进程较慢等。最近十多年大规模区域发展政策取得的成绩毋庸置疑,但因为地方政府最大化追求本地GDP增长和税收收入,出现新的不协调现象。最典型的就是重复建设问题。中央一说要发展某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一些地方不管自身条件如何,就大干快上、一哄而上,导致各地到处都是高新技术园区、工业园区,背后实际上是投资效率低下、产业结构趋同、地方债务上升。这些做法,与经济发展需要通过要素集聚发挥规模效应的规律是相悖的。
所以,“更协调的区域发展”就是要进一步明确区域间的分工。有的地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有的地方发展制造业,有的承担粮食安全、国土安全、生态安全等功能。尤其在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过程中,要结合当地的比较优势,有针对性地帮助欠发达地区发展。
归根到底是“人的发展”
记者:区域分工之后如何达到平衡?很多人担心“虹吸效应”。
陆铭:这里面有一个误区,我觉得一定要在思想上加以扭转:经济和人口的空间集聚和平衡发展并不矛盾。一方面,在规模经济效应驱动下,人口城市化并向中心城市周围的都市圈及沿海地区集聚,是城乡和区域发展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人口流动的结果是城乡地区间实际收入和生活质量趋同。所以,通过人口流动,不同地区的人均GDP和人均收入如果大致趋于相等,就能达到“空间均衡”的状态。
记者:所以,人口流动是关键因素?公报还提到了“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这是核心理念?
陆铭:在过去城市化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依赖于投资,搞土地开发、新城建设,出现了所谓的城镇化和人的城镇化的脱节,这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但城市的发展是为了人的居住和就业,归根到底是为了“人的发展”,而不是为了看上去漂亮。以地来推进城镇化,实际上就是本末倒置。所以,接下来我们要下大力气推进人的城镇化。全会提出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这是核心理念。
我认为,推进人的城镇化最重要的抓手,就是以人口、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市场的改革为突破口,尊重人口流动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在人口流出地做减量规划,公共服务适度地向中心城区集中,转变当地政府的考核方式,建立以人均收入和生活质量为主的考核体系。在人口流入地,发达地区特别是特大、超大城市要提高对人口流入的科学认识,在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的同时,优化土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供给的数量、质量、结构与布局,适应人口增长态势,提高城市的宜居性。
发挥龙头作用,推进“都市圈”建设
记者:上海作为长三角一体化的龙头,如何在区域发展中发挥作用?
陆铭: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发生变化,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是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我一直有个观点,为了顺应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内生型城市发展规律,更好地发挥上海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龙头作用,应该在长三角城市群发展战略下,加快上海都市圈的规划和发展。我们一讲到上海这座超大型城市,就说人口太多了、土地开发强度太高了,但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在“上海都市圈”上通盘考量,上海完全可以容纳更多人口和更多产业,也能够更好地发挥区域增长极的作用。
记者:在您的设想中,都市圈建设怎么推进?
陆铭:上海都市圈的半径应该在50—80公里之间,涵盖与上海紧邻的中小城市。在未来的规划中,亟须打破行政边界,围绕中心城市大力发展都市圈。比如,推动土地制度改革,破除城市土地利用的边界束缚,加强大城市与周边地区在公路和轨交连接等方面的合作,同时着重开发轨交沿线地带,形成都市圈范围内网络状的高效率的空间发展状态。
正如我前面讲的,在都市圈中,要强化大城市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激励,发挥各城市的比较优势,在产业结构、资源整合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形成中心大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紧密连接、共同发展的态势。
记者:也要考虑市民化进程和公共服务布局?
陆铭:是的。近年来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高铁、城际铁路、跨市域的地铁建设,以及打通跨省断头路,使得都市圈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比较大的进展。公交卡异地使用、医疗报销异地结算等项目的推进,让部分公共服务实现同城化。
未来更长远的就是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若上海未来建成都市圈,其范围超过行政管辖区域,周边一些小城市的居民很可能到上海工作,当这个群体扩大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一个问题——既然就业和纳税在都市圈中心城市实现,那么在中心城市的公共服务享用上是不是也应该考虑均等化?比如医疗、社保等是不是应该均等化?这些问题应该尽早研究,为未来的形势变化做好预案。
栏目主编:张骏
文字编辑:张骏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曹立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