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委员议事厅”聚焦垃圾分类
深圳垃圾分类有什么痛点和难点?如何让这项工作开展得更好?30日,由市政协主办、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承办的“委员议事厅”围绕深圳垃圾分类工作展开“灵魂拷问”。市政协主席林洁,副主席陈倩雯出席活动。
垃圾收集设施在哪,哪就脏乱臭,没人愿意放在自己楼底下;大骨头是厨余垃圾还是其他垃圾分不清;扔厨余垃圾要破袋,有时候会弄脏手、衣服;下班回家晚了,厨余就只能在家里“发酵”一天……2020年9月1日,《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实施,深圳正式进入“垃圾强制分类”时代。但两个月来,市民们在日常的垃圾分类中遭遇了不少困难。
“希望政府在制定分类办法的时候,让广大市民易懂,并为市民营造一个非常便利的投放条件,市民也要尽快养成垃圾分类投放的习惯。”市政协委员庄义婷建议。
北大深圳研究生院环境与能源学院副院长徐期勇认为,深圳是高科技城市,可以利用一些黑科技来让垃圾分类变得更方便舒服:“比如可以采用下沉式的垃圾桶,解决看上去脏乱差的问题;可以将智能机器人利用到垃圾分类日常工作中,也可以为垃圾桶配备除臭装置,目的就是提升居民在开展垃圾分类时的体验感受。”
当前,深圳每天产生的垃圾达2.96万吨,这给深圳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压力。因此委员们认为,垃圾前端减量分类是非常迫切的需求。市政协委员王雪也提出,在垃圾分类中要关注底层产业链问题。“矿泉水瓶、纸盒纸箱,因为有产业跟进,不需要我们自己怎么分类都会被回收。而反观玻璃酸奶瓶,因为广东地区没有相应产业链处理,所以没法回收利用。”王雪认为,应该建立谁生产谁买单制度,建议深圳向德国等国家学习,规定企业有责任把产生的包装物回收,包括电器、电动车电池等。“在垃圾分类中,深圳应该前瞻性地布局相关的产业链,以及深圳跟大湾区城市甚至全国城市的产业配套问题。”王雪说。
市政协委员陈蔼贫认为,垃圾分类中还有更多商机待挖掘:“应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手段,如果有更多企业、人员参与,我们的垃圾分类会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