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村民在长城捡垃圾6年:每年上山近百次,守护家门口的“宝贝”
10月下旬,山里已是深秋。
树叶凋零后树枝干秃,城墙外一个树坑里,十几个塑料瓶被树叶盖着不甚显眼,张杰翻跳过城墙,用手扒开干枝叶,把它们一个个捡进垃圾袋;老城砖上被写了粉笔字,他俯下身用手抹着擦掉。
这里是花家窑子段长城,属于八达岭景区外人迹罕至的野长城。2015年,政府出资将这段长城修复,在尽可能保留原貌的基础上用一些新砖铺了上下的台阶路。游客多了,垃圾也随之而来。
张杰就住在山脚下,八达岭镇帮水峪村。夏季游客多时,他一周有三五日都在山上,拎着垃圾袋和竹夹,沿着长城的砖石路找寻垃圾,记下位置等下山时清理入袋。他两个小时就可以巡视一圈,接近一米高的垃圾袋总会被装满。
村里人也逐渐加入张杰的队伍,从最初的1人到现在的21人。村里的老人们知道这事儿,很少当面夸赞他,但私底下,大家交谈时常会说起,“张杰厉害,能坚持这么多年。”
他44岁,在长城义务捡拾垃圾已有6年,每年上山近百次。
平日里,张杰也喜欢用手机记录下这里的一年四季、一砖一石。10月28日,张杰发了条朋友圈,照片里,天空湛蓝,远处层峦叠嶂,近处城墙蜿蜒,他说,“咱家门口的宝贝,得守好。”
张杰在长城各处捡拾游客遗留的垃圾。新京报记者郑新洽摄
守护家门口的长城
张杰自幼生长在帮水峪村。
儿时,上山砍柴是同村孩子们必须承担的一项家庭任务。大约从10岁起,张杰就得独自或和小伙伴们一起,去村子东南头的山上背柴。尽管离家较远,但山上干枝较多,不用太费劲掰砍,地上捡拾到的枝杈就足够回家交差。
山上有一段长城,周边没有路,孩子们顺着山沟蹿到长城外墙根儿,徒手扒着城墙纵身一翻,就能顺着城墙走进各个残存不全的城楼、敌台,远眺附近几个村落和农田。
村里的老人告诉他,这里是花家窑子段长城,是古时候为了护城防御而修建的,其中一座菱形的敌台实为罕见,保存也相对完整。
这段长城与石峡关长城和八达岭古长城相连接,是这两段长城的中间段,建于明初的隆庆三年至四年,万历十七年和崇祯十七年进行过修缮,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
张杰提着垃圾袋登长城。新京报记者郑新洽摄
“小时候不懂事,就在长城这儿玩到大,跟现在的小孩子去游乐场似的,长大了觉得真厉害,我们村就有长城,那我们要比一般人更爱它。”张杰说。
2013年,张杰结束在外工作回到村里生活,离得近了,自然就和小时候一样,有更多机会经常去长城上走走看看。来得多,看得仔细,张杰逐渐发现长城身上有了伤痕,尽管那时候游客还不多,但城砖上的“某某到此一游”,树丛间躺着的矿泉水瓶,格外扎眼。
从那年开始,张杰有了随身背个塑料袋,把所见之处垃圾捡起背下山的习惯。
老城砖上被写了粉笔字,张杰俯下身抹着擦掉,他尤其喜欢暴雨后来一趟,尽管那时候容易脚底打滑。但他知道,每次大暴雨总会把一些久经风化的砖墙泥土冲下城墙,如果趁早拾起归位,或许就能延续长城的寿命。
张杰将长城上被游客移位的石块搬回原处。新京报记者郑新洽摄
1人到21人的队伍
10月28日,山里进入防火期,游客被限制入内,但还是有人慕名而来。张杰走上残存的城楼平台,一眼就看得出,不久前有人在这里扎过帐篷。
墙砖被挪到空地上,三五个一小堆,围出一个近乎圆心的空地。这些砖因年久风化,已经粘连不牢固了。“他们就用这些砖压帐篷角,用完了也不给放回原位。”说话的同时,张杰已经开始搬起砖往土墙上摆。
一次两块,他小心地把砖块摞在一起,放在城墙合适的位置,再用手晃动一下检验是否稳妥。
“你看看,搬来搬去免不了就会磕碰”。砖块几乎都有残落的边角,张杰觉得心疼,他希望有更多人了解长城,喜欢它的美,但他更希望游客也能和自己一样爱护长城,把这些砖块也当做宝贝。
从前村里人也没有这个意识。张杰还记得,童年时也有人觉得稀罕,就把这些散落的砖捡回家,没想过这是文物古迹的一部分,更谈不上要去保护它。2015年,政府出资将这段长城修复,在尽可能保留原貌的基础上用一些新砖铺了上下的台阶路,此后游客便越来越多。
游人多了,垃圾也在成倍地增长。张杰自己捡不过来了,琢磨着应该拉更多人一起来做这件事。“怎么张口呢?没人给钱,纯义务,又需要长期坚持,谁会愿意呢?”
他开始有意拉着同村好友上长城玩。走在砖石铺就的小路上,张杰随手拿一个竹镊子把垃圾捡到塑料袋里,一圈下来,一米高垃圾袋几乎要满了。
张杰在长城各处捡拾游客遗留的垃圾。新京报记者郑新洽摄
“这长城就在咱们村,咱们常来,外人也常来,咱们自己得先爱护它,它才能好。”和好友说完这些,他继续趁热打铁,“我平时一个人捡,一次就这么多,有时候都捡不完,你们有空也来来,锻炼身体得功夫,长城就干净了。”
这话说得简单在理,伙伴们觉得这不是难事,便加入了张杰义务清理长城垃圾的队伍。
李娟也是其中之一。她是在20年前从湖北嫁到帮水峪村,此前对长城的印象存在于课本里——宏伟壮丽,是蜿蜒在中华大地上的一条龙。哪怕后来嫁到帮水峪,她依旧觉得新奇。张杰提出捡垃圾的建议后,李娟意识到,“爱护这里,要从自己做起。”
刚开始,由于体力跟不上,李娟时常无法跟完全程,最后一个阶段由体力好的男士们上去完成。但现在,直线距离一公里多,最大坡度超过45度的花家窑子段长城,48岁的李娟可以和张杰一样,在2个小时里一气呵成。
继李娟之后,更多的村里人加入张杰的队伍。截至目前,他组建的微信群里已经有21人,年龄从35到50多岁不等。夏季游客多时,每周大家要上长城3次以上,张杰在群里一招呼,六七个人就组团出门。
张杰的手套因长期爬长城而磨破。新京报记者郑新洽摄
坚持做好自己的事
常来的游客,和张杰打过几次照面,以为他是镇上聘请来的保洁员,闲聊时才知道是义务来捡垃圾,向他伸出大拇指。张杰发现,还是有一些游客,抱着走马观花的心态游玩一场,觉得有人打扫,垃圾便扔得心安理得。
今年六月,一辆大巴车拉来30几名游客,一群人上到城楼平台处歇脚,离开时把随身携带矿泉水全部扔在平台上,大部分瓶内还有多半瓶水。张杰疾跑到山下停车场拦住大巴车,和司机理论起来。
“你把人拉来的,你让他们下车把垃圾带走。”司机大约是头一次遇到这样的“保洁员”,不愿与车上游客沟通,还嫌张杰多管闲事,双方陷入争执。张杰不依,“想来这儿玩儿,你们就得爱护。”
带队的导游最终向张杰道了歉,自己爬上长城收拾起了那些丢弃的水瓶。
捡垃圾的路上,张杰也把游客的安全放在心里。
张杰还记得,有次他爬上一段陡峭的台阶,抬头看见一只小狗迎面扑来,狗主人紧随其后。正是旅游旺季,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游玩,张杰劝说,“您把狗拴起来,容易吓到孩子们,这边台阶陡峭,不安全。”对方却不乐意,回他,“我栓不拴狗和你有什么关系。”
本是好意,但却时不时被言语攻击,张杰心有委屈,他劝自己不必在意,游客五花八门,要求不了别人就坚持做自己的事,这样准没错。但再遇到相似境遇,该出面提醒和出手阻拦的时候张杰还是忍不住。
今年,花家窑子段长城脚下的停车场放了4个垃圾桶,不少游客能够自觉把垃圾带下长城。
有一次回家后,张杰和爱人杨淑丽生气地念叨,“怎么有的人,明明垃圾桶空着,他们宁愿扔外面也不扔桶里。”杨淑丽感觉得到,自从到长城上捡垃圾以来,张杰越来越爱把长城当做宝,舍不得别人对它有一点不尊敬和破坏。
张杰捡垃圾时也会听到路过的人以他为榜样,教育孩子们不能乱扔垃圾,保护环境,这让他分外有成就感。成为帮水峪村党支部委员后,他还带动了所有村委会成员,定期组织大家去长城捡拾垃圾。
张杰在长城各处捡拾游客遗留的垃圾。新京报记者郑新洽摄
享受独行的快乐
义务服务捡垃圾的人越来越多,张杰还是享受独行的快乐和惬意。
夏季天黑得晚,下班后他匆匆吃过晚饭就往山上走,平时和大家一起行动需要走上三四个小时才能完成的攀爬路,他两个小时就可以巡视一圈。“第一个城楼前有75个台阶,第二个城楼前两段台阶加起来共113个,顶峰的城楼前,台阶有186个。”这些他了如指掌。
上去时拎着垃圾袋和竹夹,张杰一边走一边寻找垃圾,记下位置后等下山时再一并清理入袋。
村里年轻人基本都在外工作,张杰在读大学的儿子对长城的情感也不如父亲这般深,但每次假期回家,张杰都会刻意拉着儿子去捡垃圾,他觉得这是帮水峪人应该做的事儿,年轻人们更应该懂得“咱家门口的宝贝,得守好。”
村里的老人们知道张杰干这事儿,说不出客套的话,也很少当面夸赞他做这事儿多有意义,但私底下,大家交谈时常会说起,“张杰厉害,能坚持这么多年。”
一个人的时候,他也会背一个大户外包,里面装着救援绳、矿泉水、饼干、手电。除了捡拾垃圾,他还随时准备着救援被困的驴友,作为一名蓝天救援队的老队员,这已经是他的习惯。
长城脚下立着“保护长城人人有责”的标语。新京报记者郑新洽摄
到10月下旬,山里已然一幅深秋的模样,树叶凋零后树枝干秃,城墙外一个树坑里,十几个塑料瓶被树叶盖着不甚显眼,张杰翻跳过城墙,用手扒开干枝叶,把它们一个个捡进垃圾袋。
“这都是漏网之鱼”,张杰判断,空瓶子是树木茂盛时游客塞进树坑里的,当时树叶遮挡着,如今才显现,“藏在哪儿都是给长城留下垃圾了呀,这能骗得了人吗。”
平日里,他也喜欢用手机拍下日出和夕阳,记录下这里的一年四季、一砖一石,再把这些照片发在朋友圈里。
“看看你朋友圈,怎么都是这长城?”有朋友开玩笑问他。张杰回答,“就是喜欢,怎么都看不厌。”
新京报记者张静姝
编辑左燕燕
校对贾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