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拒绝酒驾,“认怂”不丢人
▲滴滴代驾与广东交警共创“最敢画的巨幅天价艺术画《生命线》”,该画用大量危险驾驶的行程轨迹绘成,升华了拒绝酒驾的公益主张。
“饭局上不喝酒?怂!”
“喝完酒不敢开车?怂!”
这年头,无论“打工人”还是“管打工的人”,“饭桌应酬图鉴”里恐怕都有一章叫做“为‘怂’所迫”——因为怕被嘲笑是“怂包”,他们本不想为却又不得不为。
人们推崇的是什么?
勇。
“仁者必有勇”、“率义之为勇”……“勇”才是1024一级棒。
但也得承认,“勇”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生存法则。“勇”如果用错了地方,没准效果会适得其反。
在某些场合,为人们所不喜的“怂”,恰是更高级的“生存律”。
比如在酒驾这事上,“怂”就比“勇”更可贵——“怂”在这里的意思,与其说是胆小怕事,不如说是懂得克己自制。
“怂”的正确打开方式
据媒体报道,就在近日,滴滴代驾与广东交警合作发起全民反酒驾公益项目。
基于对酒后车主的心理洞察分析,滴滴代驾在创意层面一反寻常的“勇敢文化”,将“怂”的概念进行褒义化演绎,发起“全民酒驾认怂行动”。
同时,双方还共创“最敢画的巨幅天价艺术画《生命线》”,该画用大量危险驾驶的行程轨迹绘成,升华了拒绝酒驾的公益主张。
倡导司机该“怂”就“怂”,并不是引导司机群体摒弃勇敢向上的品质,而是强调人们在酒后驾车问题上严格遵纪守法,打消侥幸念头,跟某些名为“勇”实为“莽”的违法行为说不。不得不说,这份倡议在当下颇具现实针对性。
就现实看,国人的“酒文化”中确实有“不认怂”的一面。
一方面,在很多人眼中,“能喝”才叫爽快,“该喝就喝”“能多喝绝不少喝”也成了酒桌上的潜规则。“不喝”“少喝”则免不了落下个“怂”的声名。
另一方面,很多人喝了酒后“酒壮怂人胆”,酒酣脑热之际,或是大放厥词,或是举止放飞,更有甚者,借着酒劲在违法边缘“试探”。
▲活动相关照片。
这其中的一种,便是莽撞地开车上路了——毕竟,酒后不敢开车,也会被认为是“怂”。到头来,酒精这么一刺激,他们就带着酒劲飙了出去。结果呢,很可能就是“你懂的”。
说这些不是“摆谱”吓唬人,而是有扎实的数据支撑的。
仅以2019年上半年为例,据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发布的数据,全国共查处酒驾醉驾90.1万起,其中醉驾17.7万起,因酒驾醉驾导致死亡交通事故1525起,造成1674人死亡。而因酒驾醉驾导致的非死亡交通事故7512起,同比增加28.2%。可见,“不认怂”的代价是惨烈的。
在此背景下,在全社会强化“拒绝酒驾,‘认怂’不丢人”的理念,很有必要——尽管这是重申常识,可在酒驾问题已成社会公害的语境中,有些重要的道理讲300遍都不为过。
有些“怂”是另一种“勇”
而网约车平台此时发起全民反酒驾公益项目,扭转“拒绝酒驾就是‘认怂’”的观念,无疑很有现实意义和公共价值。
本质上,这是呼吁人们摒弃喝酒文化中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一面,引导公众遵循法律、恪守规则。
而遵规守法,其实也是另一种“勇”——勇于守法,敢于担当。
反酒驾需要司机酒后“以怂为勇”,也需要社会各方的价值自觉、主动担当。网约车平台为拒绝酒驾积极发声,体现的正是这种自觉与担当。
扭转关于酒驾问题上“勇”与“怂”的偏颇认知,也有助于唤醒那些“装睡或真睡的人”,让他们知道,在酒后驾驶这个命题上,守法的“怂”比违法的“勇”更可取。
考虑到滴滴头部平台的地位,此举也有望在全社会形成感召效应,提高公众对酒驾弊害的认识,引导他们跟陋习说不,进而推动汽车文明水位的提升。
而拒绝酒驾,最根本的就在于改变社会观念,让人们形成“‘认怂’不丢人”的观念。
如果说,治理酒驾需要疏堵结合、多方发力,执法负责堵,代驾服务负责疏,那倡导人们为了不酒驾而认怂,则有助于从源头上扭转酒驾风气。
在此过程中,依托执法效能与行业力量,将反酒驾共识的圆圈越画越大,也尤显关键。
对企业特别是头部平台而言,为实现善治图景助力,为社会安全“出招儿”,也能彰显企业的向善品格。
说到底,在酒驾问题上,“怂”字背后也是担当。这种担当需要多方去托举,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而不是靠某家企业、某个部门。
而托举的方式之一,就是不断强化“拒绝酒驾,‘认怂’不丢人”的共识,让反酒驾意识渐次深入人心。
喻辛(媒体人)
编辑王言虎校对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