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王铁牛三次描绘英勇的志愿军,这次画的是上甘岭

日期:10-28

原标题:画家王铁牛三次描绘英勇的志愿军,这次画的是上甘岭

画家王铁牛三次描绘英勇的志愿军,这次画的是上甘岭

“这是我军发展历程中一场史诗级的战斗。”在京西北的工作室,油画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王铁牛正在为大型油画《上甘岭》做后期的精细描绘。只见阵地上,硝烟弥漫,炮火连天,志愿军战士们正在同侵略者进行着殊死的较量。有的握枪射击,有的拔线投弹,有的准备跳出战壕,那冲杀的呐喊声似乎扑面而来,那无畏的勇气强烈撞击着观者心灵。

《上甘岭》是有关方面交给王铁牛的一项历史画任务。作为曾经有过军旅生涯的知名画家,他对描绘抗美援朝题材有着深深的情感,这也是他第三次进行这类题材的创作。

1991年,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筹建时,决定创作全景画《清川江畔围歼战》,王铁牛和鲁迅美院宋惠民、任梦璋等7位著名画家组成创作组,承担这一重要任务。这组长132米、高16米、总面积达2100多平方米的巨幅油画,全景式地描绘出志愿军成功堵截企图南逃的美国侵略者的场景,两年后一问世,就获得广大观众包括美术界人士的一致好评。

十几年前,南京军区军史馆希望把家喻户晓的上甘岭战役画出来,这场特殊的战斗,充分显示出志愿军不怕牺牲、不畏强敌、英勇战斗的英雄气概。在历史画领域卓有成就的王铁牛领到这个创作任务,他又一次阅读大量史料,走访在世的志愿军战士,出色地完成了《上甘岭·1952》的创作。

这一次,《上甘岭》成为建党百年历史画工程的一部分,王铁牛在《上甘岭·1952》的基础上,进行了强化、深化和大的改进。为这幅长675cm、高300cm的画作,他充满激情,描绘着战斗的残酷和志愿军战士的英勇。

画家王铁牛三次描绘英勇的志愿军,这次画的是上甘岭

“我对抗美援朝战争史有一定的了解,多年来一直喜爱查阅战史资料,阅读过一些这方面的书籍,也实地看过当年那些有名的战斗发生的地方,我对那些战役战斗、对我们的志愿军战士的精神毅力是有一定感受的。”1991年,为了创作好《清川江畔围歼战》,王铁牛等画家赴朝鲜考察半个月,访问了8个城市。当年,美军的飞机、坦克轮番出动,大炮声屡屡不绝,整个阵地硝烟弥漫。但志愿军战士们奋勇出击,排山倒海,展现出必胜的信念、高昂的斗志和英雄主义气概。这些,都正好构成了战役全景画的画面素材。随后,他们又在群山中的三所里、龙源里、松骨峰等地现场考察,综合构成了创作的资料依据。

王铁牛说:“有了这些还不够,还要有情节和细节的追踪感悟。因此,我与扮演志愿军和敌军的模特们在雪地里、在荒山野坡上摸爬滚打,不厌其烦地变化着动作和姿态,从而选取有创作价值的造型。”又经过绘制小稿、素描稿和彩色底稿,形成深刻的构思和总体形象安排,他们才开始正式投入大画布创作。

这样的历练,大大丰富了王铁牛的历史画创作,这些年,他受邀为全国数十家纪念馆、美术馆和博物馆创作历史画,希望用画作告诉观众那段历史和闪亮的人物。他今年创作《上甘岭》,正好是志愿军入朝参战70年,“我心潮澎湃,就是想赞美祖国的英雄儿女。我要画出震憾人心的上甘岭战斗,让人们记住胜利来之不易,和平也来之不易”。

他介绍,全景画是200多年前出现的大型绘画艺术工程,一般选择重要的历史时刻和事件、尤其是重要的战役和知名的战斗,将众多人物和场景浓缩在长长的画布上,是高度写实的艺术。大型历史画有着全景画一样的要求,作者必须要有再现历史的巨大热情和使命感,必须要对历史人物和事件有较为深入和准确的把握,在人物安排上要有调动千军万马的能力,这样创作出的作品才具有史诗般的效果。

栏目主编:樊江洪

文字编辑:樊江洪

图片来源:樊江洪摄

我省深入推行公共法律服务“五进”活动 我省民生保障和社会事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