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什么样的人需要诗歌手册?|一周新书风向标
本期主持|新京报书评周刊编辑部
本周的“一周新书风向标”又与读者见面了。在这个栏目中,我们将不单单把好书列出来写一段推荐语,我们还会尽可能地在自己阅读效率允许的范围内,对读者们关注的或刚刚出版的书籍给出自己的看法。如果一本新书的内容非常精彩,我们会不遗余力地给出推荐,如果一本书的内容与其关注度不符,我们也将会在参考意见中毫无保留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为了更直观地看到我们对某本书的态度,我们还会增加一个“推荐指数”,类似豆瓣评分。
当然,任何阅读的判断都是个人的,我们的意见未必正确,甚至有可能是偏见,但它们一定是真诚的。我们只是提供一个参考意见,希望为读者提供一份阅读指南(毕竟,这个事情可还要冒着得罪出版社的风险)。如果你有比较犹豫的、想要知道我们态度的新书,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也将尽快地给出自己的看法。
文学
《诗歌手册》,[美]玛丽·奥利弗著,倪志娟译,乐府文化×纸上造物|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0年8月。
推荐指数:★★★★☆
推荐人:宫子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需要先明确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诗歌读者,想要从这本手册中获得什么。如果是需要深入研究诗人世界,想从中获取对诗人精神世界的深邃论述的话,那么你并不需要这本小册子。如果是一位想要尝试写作的诗歌爱好者的话,那么这本书或许也不是那么合适,尽管玛丽·奥利弗在书中讲述了诗歌写作的技巧,例如拟声法、音步、短语意指的差别和如何通过词语的变化来改变诗歌语调等等,但由于语言的因素,这些英语诗歌中的例子对于汉语诗歌的写作者来说并不能直接借鉴。然而,它不失为一本了解诗歌、增加诗歌鉴赏能力的好书。
通过玛丽·奥利弗的诗歌课,你可以明白如何判断一首好诗,如何在阅读中接触一首诗歌的质感,所谓的自由体并非绝对地排除形式,一首诗歌的音调、分行和沉默的留白,又是如何在无形之中表现诗人的情感。这些都是深入了解一首诗歌所必备的基础知识。而且,由于奥利弗这本书本身就是为诗歌学生和入门写作者准备的,所以她在阐述这些概念的时候清晰易懂,毫不晦涩。
历史
《从草原到中原:后唐明宗李嗣源传》,戴仁柱著,刘广丰译,中华书局,2020年7月。
推荐指数:★★★★☆
推荐人:李夏恩
英雄辈出常常被用来夸赞一个时代壮阔辉煌,但英雄成批出炉却是场不折不扣的灾难——尤其是这些英雄之间比权量力互不相让,更是一场天下大乱。五代十国正是这样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具灾难性的乱世之一。如果要为这场黑暗乱世寻找几抹亮色,那么李存勖的继任者,后唐明宗李嗣源的统治,还称得上一个闪光点。
戴仁柱的《从草原到中原:后唐明宗李嗣源传》就是一本讲述这位英主的传记,也是他讲述李嗣源前任李存勖的传记《伶人·武士·猎手:后唐庄宗李存勖传》的续篇。虽然李存勖的演员性格和悲剧性死亡比李嗣源的一生更有戏剧性,但比起被中译本的译笔毁掉的前作,这本书无论是翻译质量还是内容都远超前作。
一如作者在文中指出的那样,尽管李嗣源不像他的前任兼义兄李存勖那样重新伶人,甚至会亲自粉墨登台演戏,但他同样也在扮演角色——他想要扮演的是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因此,他做出了种种行为,来模仿这位前朝君主楷模。譬如他赦免了一个头马的军士,因为唐太宗也曾赦免过一名过失养死马匹的马倌。他还颇具戏剧性地独坐在风雪中,以彰显自己轸念民生。他不好女色、释放前朝宫人,修缮宫殿时拒绝踵事增华,无论这些是出乎天性本心,还是他刻意想扮演一名贤君圣主,其结果都是造就了一段短暂但却难得的太平时光。
虽然李嗣源心心念念想要成为唐太宗第二,但他还是逃不过时代的诅咒——他偏偏出生在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注定要与这些英雄同台竞技。他与唐太宗本质的不同在于,唐太宗虽然也是从隋末群雄纷争的乱世杀出血路,登上皇位。但在他登位前,那些与他竞争的英雄不是被他和父兄赶尽杀绝,就是臣服于己、纳入彀中。而李嗣源则不得不与这些英雄共处一室。
李嗣源的个人统治虽然堪称贤明,但他的结局同样是个悲剧。一如戴仁柱在最后几章所揭示的那样,他统治的宫廷内部,环绕在他身边的近臣义子,同样颇多各具野心的豪杰人物。他所心许看好的皇位继承人李从荣,却趁他病重垂危之际举兵反叛。虽然最终被诛杀,但这场平叛却暴露出五代乱政的本质:刀子尖上出政权。李嗣源所宠爱的另一位义子李从珂,在他早年寒微之时,“为我担石灰、拾马粪,以相养活”,但外表的恭顺之下,却是对龙位的觊觎之心。在他死后不久,这位他所钟爱的养子,便举兵与他的继承人李从厚火并,并最终杀死对方,自立为帝。
哲学
《<蜘蛛侠>与哲学》,[美]乔纳森·J.桑福德编,王思涵译,折射集|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8月。
推荐指数:★★★★★
推荐人:徐悦东
《蜘蛛侠》作为漫威系列电影中大家耳熟能详的超级英雄,一直以来都是许多研究大众流行文化的学者的研究对象。一般来说,许多文化研究学者会在分析文本的时候,会喜欢套用精神分析理论、符号学理论和性别理论等比较时髦的左翼理论,去文本阐释背后所蕴藏的权力关系或社会结构。这种理论阐释泛滥之后,也训练出一大批水平不足的人。为了阐释而阐释的“强制阐释”也成为了许多流行文化研究的滥觞。
《<蜘蛛侠>与哲学》似乎给了大家另一种角度。与文化研究者所采取范式有所不同,研究哲学的学者们从各自的领域——基督教价值、伦理学、道德哲学、实用主义哲学……出发去阐释《蜘蛛侠》的文本。尽管不是所有角度的阐释都那么尽善尽美,但是他们所做的工作跟文化研究者也是类似的——去发现文本背后隐藏的那些问题——这类问题的范围比文化研究者所关心的要大。这本书至少告诉我们,理论和流行文化文本之间的关系不应该那么单调。
经济
《大分流重探:欧洲、印度与全球经济强权的兴起》,[瑞士]罗曼·施图德著,王文剑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8月。
推荐指数:★★★★☆
推荐人:罗东
在过去二十年,“大分流”已经成为经济史研究无法绕过的一个概念,围绕它也产生了一系列比较经济研究之作。这其中不断有作品被翻译成中文进入汉语学术界,近一两年的就包括王国斌、让-劳伦·罗森萨尔的《大分流之外:中国和欧洲经济变迁的政治》和皮尔·弗里斯的《国家、经济与大分流》等。大分流学说的贡献之一是打破欧洲中心论,在比较亚洲与欧洲、中国与英国或中国与欧洲之时,主张整个世界在十八世纪前没有那么大的差异。这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大分流”是一个突然发生的近代事件。
瑞士经济学家施图德
(Roman Studer)
则认为大分流研究在比较不同经济社会的过程中实际上只将比较对象视为一个模糊的整体,而低估了它们的内部差异,因此其结果是,欧洲只是低洼临海的“欧洲”,亚洲或中国只是长三角等地区。而分析的也多是江河湖海运输。大分流原本便与大航海时代的出现差不多重合。施图德在反思研究方法局限之后比较欧洲大陆和亚洲大陆,后者的具体区域是印度内陆。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创举。他将过去从未被纳入大分流视野的区域提出来,在航海之外探讨在十八世纪前影响更为普遍的陆路交通运输。不过,印度在1800年前并未进行经济贸易数据统计。施图德的解决之法是谨慎地分析粮食贸易,一是因为粮食在当时是基础货物,可以据此判断社会生活状况,二是瓷器或丝绸贸易在更早时期已经展开,对交通的要求并不如粮食高。他的这一比较方法让人看到市场在形成、扩张和整合之中,交通基础设施以及广义的制度如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已经产生影响并让经济出现分流。而这是通过反思比较方法实现的。他将自己的研究概括为“大分流重探”确实也不为过。
作者|书评周刊编辑部
编辑|李永博;王青
校对|李世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