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减缓冰川消融,中科院科研团队给冰川盖上500平米“被子”

日期:10-20
中科院科研

原标题:为减缓冰川消融,中科院科研团队给冰川盖上500平米“被子”

新京报讯(见习记者彭冲)达古冰川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日前,中科院研究团队给达古冰川盖上了一层500平方米的被子,利用人工手段减缓冰川消融。

10月20日,团队负责人王飞腾告诉新京报记者,两个月的试验结果显示,与未覆盖区域相比,“被子”底下的冰川要厚1米左右。“下一步,我们会尝试用不同材料对冰川进行覆盖,确定最佳的铺设结构。”

达古冰川景色。黄仕海摄

达古冰川景色。黄仕海摄

中科院研究团队给冰川盖“被子”

今年8月5日,中科院西北研究院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王飞腾带领团队,来到了达古冰川海拔5000米处的冰川消融区。

据王飞腾介绍,达古雪山观光区现存冰川10条,总面积为0.41平方千米。达古冰川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属于典型的海洋性冰川,对气候变化尤为敏感,降水量大,消融量也大。

在过去的50余年时间,达古冰川冰面积和冰储量消失了将近70%。

达古冰川景色。黄仕海摄

达古冰川景色。黄仕海摄

太阳的直接辐射是引起冰川消融的主要热源之一。王飞腾提到,由于风中常携带灰尘,所以冰川表面常常比较脏,而消融时杂质也会更加聚集,使得冰川表面颜色变深,从而吸收更多的太阳光热。

王飞腾带领的团队寻找冰川“表面最脏、消融最严重的地方”,给冰体盖上一层“被子”。“被子”面积为500平方米,由十块5米宽、10米长的白色土工布拼接而成。

“这是一种反光材料,物美价廉,操作性强。”王飞腾介绍,白色的土工布能反射太阳光,降低冰川表层的温度,从而达到减缓冰川消融速度的目的。“因为要考虑到推广性,所以方法越简单越好,材料越轻薄、越便捷越好。”

冰川消融速度降低了70%左右

10月17日,王飞腾带领团队再次来到达古冰川,查看试验结果。

为减缓冰川消融,中科院科研团队给冰川盖上500平米“被子”

盖在

达古

冰川上的“被子”

。黄仕海摄

通过测量,王飞腾发现,相较于未覆盖区域的冰体,“被子”下面的冰川明显要厚一些、高一些,“最厚的地方比未覆盖区域高出了一米二左右,最薄的地方比未覆盖区域也高出了85厘米左右。”初步估计,在“被子”的帮助下,冰川消融速度降低了70%左右。

目前,这层“被子”还盖在达古冰川海拔5000米处,王飞腾提到,过几天他们会将“被子”取走,“如果冬天下雪的话,会覆盖在上面,无法继续发挥作用。”

达古冰川管理局科研处处长黄仕海告诉新京报记者,去年,达古冰川被纳入中科院西北研究院冰冻圈,这属于国家重点实验室综合示范基地,目的是不断加大对冰川的检测和保护。“冰川消融主要发生在夏季。因此这次,我们选择在冰川消融速度最快的8月份开展了初步试验。”

王飞腾带领的科研团队在冰川上进行科考工作。黄仕海摄

王飞腾带领的科研团队在冰川上进行科考工作。黄仕海摄

下一步,中科院西北研究院还将继续推进这一项试验。

王飞腾透露,“明年夏季消融期,我们会进行进一步的试验,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对冰川进行覆盖),确定最佳的铺设结构,也会建立气象站,用数据反应出温度、辐射、反照率和冰川消融的关系。”

王飞腾带领的科研团队在冰川上进行科考工作。黄仕海摄

王飞腾带领的科研团队在冰川上进行科考工作。黄仕海摄

适用于交通发达处的小面积冰川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世界各地的冰川(包括新疆、青藏高原的冰川)都在发生消融。

王飞腾坦言,“盖被子”的方式对交通发达处的小面积冰川比较实用,交通不便的地方不利于材料的运输。“中国95%以上的冰川都很难到达,但达古冰川本身是旅游景点,交通便利。”而像南极等地的一些冰川,因为有很多国际管理公约,大范围的试验不可能开展。

同时,王飞腾也告诉新京报记者,大面积的冰川也不适合使用这种方式。“对于人迹罕至、大面积的冰川,如果利用人工降雪来增加冰川的反射率,效果会比较好。”

达古冰川景色。黄仕海摄

达古冰川景色。黄仕海摄

“这些方法都有点治标不治本,”王飞腾认为,要想从根本上挽救冰川,“还是要从全球或区域尺度上进行节能减排、减缓全球变暖。”

编辑左燕燕

校对李世辉

9月份经济运行延续稳步恢复良好态势 七旬老人在浦东自建900余座墓穴出售获利800多万,三兄弟均被判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