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中心将打造绿色建筑 专家建议实现开放共享

日期:10-20

原标题:副中心将打造绿色建筑专家建议实现开放共享

新京报快讯(记者吴婷婷)今天(10月20日),多位院士、专家齐聚北京城市副中心,为副中心绿色发展建言献策。北京城市副中心党工委常务副书记曾赞荣在发言中表示,副中心在重大工程建设中推进新科技、新技术的应用,打造绿色建筑和绿色工地。

实施骨干河道治理,扩大海绵城市试点

曾赞荣介绍,以城市绿心森林公园为代表的一系列公园绿地投入运营,成为副中心绿色发展的突出亮点。副中心的森林覆盖率达到33%,创建国家森林城市40项指标实现全达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9.3平方米,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1.46%,“出门见绿、起步闻香”的绿色生活体验不断增强。

北京城市副中心将建设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全面建成通州堰分洪体系,构建“三网、四带、多水面、多湿地”的城市水系格局,实施北运河、萧太后河等骨干河道治理,扩大海绵城市试点,营造亲水宜人的滨水环境,打造便利可达的城市滨水生态休闲体系。

副中心还将打造大尺度绿色空间格局,完善类型丰富、布局优化的全域公园体系,创新实现绿色空间与体育、文化等城市功能混合利用,提升绿色空间品质和活力。

专家建议:副中心建筑应实现开放共享

在本次论坛上,专家学者们也为副中心的绿色发展提出建议。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表示,副中心的公共建筑、主要建筑、交通枢纽等在设计方面都尝试打破以往的惯性思维,让建筑更加开放,同时也让建筑更加绿色节能。

“因为种种原因,很多建筑都比较顾及自己的使用空间和管理,这样会造成城市空间和建筑空间非常不连贯。”因此崔愷建议,应让建筑实现开放,同时在物业管理和安全管理上更加智能化和人性化,减少不必要的设计,比如增加栏杆、围墙等。崔愷认为,开放的建筑将为公众打造开放性的绿色生活,将为建筑的使用者和所有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未来,公众在副中心将享受到开放的建筑带来生活、工作方面的便利和舒适。崔愷以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举例说,该校区内就有市政道路通过,他建议可以通过人脸识别系统、门禁系统等多种科技手段保障校园安全,而不是安装围栏、校门等形式。这样一来,学校既保障了安全,公众也可以从市政道路通过,高校的文化空间、展览空间、学术空间都可以跟城市共享。

记者了解到,副中心城市绿心拥有三大公共建筑及共享配套设施,崔愷介绍,城市绿心的地下配套设施非常大,可以提供很好的、开放性的地下空间。“在设计这个地下空间的时候,我们打破以往思路,尽量把自然采光、通风、甚至把景观做到地下,所以我们设计了很多地上、地下结合的立体的城市公共空间。”

崔愷表示,未来,城市绿心的地下空间将“变身”成为亮丽的时尚商业街,但公众将感受不到这里是地下空间。公众在这里沿着道路可以去剧院看戏、可以去博物馆看展览,也可以到图书馆学习、看书,还可以走到绿心公园游览。

新京报记者吴婷婷

编辑樊一婧校对卢茜

未上市的新冠疫苗紧急使用是否冒进?这场发布会说了8个焦点问题 重庆出台绿色建筑创建行动实施方案 2022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将达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