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发现情感的联结?

日期:10-20
师生关系家长

原标题: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发现情感的联结?

撰文丨葛格

10月18日,北京市美后肆时·景山街道市民文化中心举办了《学校是比家大一点的地方》新书发布活动。该书历时两年,内容最初来自于2016年9月正式创立的一土学校的沟通平台上,老师们分享的教学心得和给家长的教育建议。最终,全书共收录105封由一土学校的老师们写给家长的信,涉及认知自我、追求美好、沟通协作、学会学习及敢想敢做五个核心素养,展现了真实有趣的教育过程。

在活动上,诸多与会嘉宾也围绕着学校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成全式教育生态中的挑战进行了对谈。就像经典的教育类作品《窗边的小豆豆》中所描绘的梦想校园“巴学园”一样,美好的教育需要情感的连接,也需要老师和家长们带领孩子一起,积极应对各种新的挑战,在过程中体会教育的力量和深邃。

《学校是比家大一点的地方》,分上下册,图为书封。

《学校是比家大一点的地方》,分上下册,图为书封。

是什么驱使老师保持耐心和善意?

“当下,我们需要怎样的师生关系?”是本次活动首场圆桌论坛的主题。在疫情有所缓和,学生能够逐步重返校园之后,很多家长纷纷感叹“神兽归笼”。与孩子在家中长时间的相处,直面孩子本该在学校度过的时间,也让许多家长体会到了一些不易。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史静寰认为,疫情期间家长获得了难得的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可能有很多家长抱怨、批评学校,但疫情有了这样的时间跟孩子在一起,会发现跟孩子在一起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那么,连家长都觉得不能控制孩子的时候,作为一个真正的好老师会怎么样?史静寰给出的答案是“老师不会放弃”,因为这是“老师所有的专业能力、专业素养”。

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发现情感的联结?

10月18日,《学校是比家大一点的地方》新书发布活动圆桌论坛环节,“当下,我们需要怎样的师生关系?”是首场论坛的主题。本次活动由中信出版集团文艺社和一土教育联合举办。

史静寰在会上谈到,教师的爱和专业素养,是教育这个职业所具有的真正内涵。而对此,《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陈赛提出,“我觉得爱是很难的事情,我作为一个父母,都很难保证时刻去爱我的孩子,老师能够保持那种耐心和善意的能力是怎么来的?如果这个可以回答的话,我觉得更多学校的老师可以从中获得启发。”

对此,一土学校的语文教研组长何烨认为,喜欢孩子就像对大自然一样,有时晴、有时阴、有时下雨、有时打雷。怀着这样一份喜爱和孩子们说每一句话、做每一件事情,是在一土的师生关系中最特别的。同时,师生之间的信任感也是相互的,老师相信孩子能够面对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而学生也会因为信任老师而袒露自己的感受。但老师也和家长一样经历过崩溃、挫折,需要支撑自己。老师也需要学会和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

“当我感觉孩子们的行为让我真的很生气时,一开始我其实会忍,后来我觉得自己的情绪到一个点爆发了,这对他们来说是更大的伤害。我开始慢慢从其他老师身上学会平静地表达,说‘你们做了什么,老师现在感觉很不好,你们能不能帮我想想办法。’孩子们这个时候会说,那么怎么做会好一点。如果真的爆发了,我也会跟他们说,‘刚才这样子我觉得很抱歉,但是老师跟你们一样,并不能够永远无条件地接受你们,你们和老师之间的尊重是相互的。’这让我觉得自己变得更真实。”

在和谐的关系里面,美好的教育自然会发生

在一土教育联合创始人、CEO申华章看来,一土教育所做的,其实是回归本质。他说,“在和谐的关系里面,美好的教育自然会发生。所以我想,我们做教育无非是让学生爱学习、会学习。”这种美好不仅是让孩子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体会到快乐、平等及尊重,一土学校教师李如玥也在分享中提到,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能够看到自己的过去,也是体现一个人对于生活热爱的过程,“其实小孩的世界很真实,也有很不美好的地方,互相掐架,会有矛盾。但是他们之间也会发生一些很纯真、很有意思的事情。要怀着一颗观察者、赏识者的心,去发现这些生命。”

一土学校教师冯春说,当师生关系能够是舒服、自在的时候,“真的就是像在家里面一样,孩子们很放松。因为我经常看到小朋友是坐在老师的膝盖上,听老师在读绘本,要么就是在操场上,老师们都是在跟小朋友们一块儿踢球。如果有小朋友出现问题的时候,老师会蹲下来看着小朋友的眼睛说,‘请你看着我的眼睛听我讲。’我们和孩子们的关系亦师亦友,特别舒服。”李如玥也说,“我和孩子们是互相的引领者。对于孩子们来说,我们是他们生命中的过客,在帮他们尽量适应社会,尽可能地保留纯真。而孩子们能够让我回忆起自己童年时候的感受,在感同身受中,让我理解他们现在为什么会这样做。”

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发现情感的联结?

一土学校的老师们。

从棍棒教育到成全式教育,要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

一土学校的创办人,也是《学校是比家大一点的地方》一书主编的李一诺, 2016年以个人身份在北京创办一土学校。李一诺发现,很多家长为了更好的教育一心想把孩子送出国,但这些孩子却没有展现出真正优秀个体身上具备的创造力、潜质。为此,李一诺引出了第二场圆桌论坛分享“静待花开:成全式教育生态我们面对的挑战是什么?”

从最早的棍棒教育、竞争教育、淘汰式教育,到赏识教育、个性化教育及成全式教育,关于教育的理念以及要应对的挑战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中国教育智库网总负责人郑德林以“成人之美”对不同于选拔式、淘汰式的成全式教育进行了概括。他认为,当前的教育生态下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挑战。首先,评价体系在重构。不仅是对作为学习者的孩子有了新的评价维度,同时也对学校、老师、师生关系等教育价值观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二个方面是当下和未来的不确定性。在快速变化的社会,需要有新的教育思维。第三个方面是对未来的敏感思考,需要考虑到孩子未来的发展。

临床心理学博士、注册心理师,同时也是一土学校的家长李松蔚认为,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不仅家长承受着教育孩子的压力,老师也处在夹缝当中成为焦虑的承载体,无论如何做,永远有批评的声音,而好的教育生态应该能够承载住家长和老师们的焦虑。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如何以欣赏的眼光,去接受每一个人的不同生活方式。

在希望大家能够用一种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同时,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苏世民学院副校长钱小军也认为,“最大的挑战是大环境比较难以去改变,但是我觉得能改变的是我们自己。”

题图来自电影《放牛班的春天》(2004)剧照。

作者丨葛格

编辑丨罗东

校对丨刘军

青岛找到充分证据链:新冠病毒可由物传人,冷冻条件可长期存活 朴信惠、全钟瑞主演惊悚电影《电话》,11月27日上线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