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增速4.9%!三季度经济全面“转正”,为双循环提供稳定基础
中国经济三大需求对GDP的贡献率
尽管有升有降,但总体呈上升态势
中国经济正在从疫情影响中稳步恢复。
10月1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0年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7227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0.7%,增长由负转正,其中,第三季度GDP增速达到4.9%。
值得关注的是,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之下,中国经济三大需求对GDP的贡献率尽管有升有降,但总体呈上升态势。
据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刘爱华介绍,前三季度,消费支出向下拉动2.5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国内投资总额)拉动点数是3.1个百分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是0.1个百分点,前三季度的GDP同比增长0.7%。
但从第三季度当季情况来看,最终消费支出的拉动点数是1.7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拉动GDP增长2.6个百分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拉动0.6个百分点。和二季度比,最终消费支出是由下拉2.3个百分点,提升到正拉动1.7个百分点,上升了4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是从二季度的正拉动5个百分点,下降到了2.6个百分点,回落了2.4个百分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表现相对平稳,二季度拉动0.5个百分点,三季度拉动0.6个百分点,基本持平。
“所以整体上来讲,内需的贡献在持续恢复,持续上升,这对于我们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是非常有利的。中国超大市场规模的潜力释放,不光是扩大内需的基本战略基点的体现,也会对整个世界经济复苏带来好处。”刘爱华说。
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陈玉宇看来,双循环对于三季度经济数据的影响尚未体现出来,但对未来中国经济影响深远,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进行分析。
“第一个层面是最直接的层面,一国经济强调双循环,意味着怎样看待对外经济部门,怎样看待进出口,以及同外部世界的另一个联系,即对外投资和对内投资。”陈玉宇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双循环的题中应有之义就是两个循环都重要,互相促进。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货物进出口总额231151亿元,同比增长0.7%,增速年内首次由负转正;其中,三季度同比增长7.5%,二季度为下降0.2%。出口127103亿元,增长1.8%;进口104048亿元,下降0.6%;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23054亿元。
“疫情期间,中国的进出口表现非常好!”陈玉宇认为,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中国出口的增速远远快于同期GDP的增速,这也是当时全球的基本特点。但金融危机打乱了全球化中出口的快速增长,很多国家的出口基本上回到跟GDP同步的程度,这意味着全球化已经到达了相当的深度,经济对出口的依赖不能再继续扩大。
彼时,欧美的经济分析人士认为,在未来的很长时间内,要继续推进全球化的健康发展,出口的增长程度应跟 GDP的增长程度相当不多。而中国在危机发生长达近10年的时间里,出口的增速也逐渐慢了下来,出口占GDP的比重从36%下降到17%。“这是和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相匹配的比重。”陈玉宇说。
在陈玉宇看来,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央恰如其分地提出国内国际双循环,既要重视国内的挖掘需求的潜力,也要进一步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在落实这一政策的过程中,出口要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不见得要去追求比GDP更快的增长速度,而是要维持住它跟GDP同步的程度。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压力下,这将更有助于中国出口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技术水平,提高技术含量,从而在为全世界的市场提供更好的产品,实现高质量发展。
这种程度既能够继续将中国经济跟世界经济相融合,获得海外市场,又能起到开辟国际市场,刺激国内经济的作用。“所以说保持一定的跟GDP的增速相匹配的出口速度,是我们落实双循环,实现更高水平的开放应该做的事情。第三季度表现出这个势头,我们应该坚持下去。”
此外,未来要更好地实现双循环,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国还要协调好货币政策,外汇政策,进行外汇体制和资本账户的体制改革,以满足在不同阶段完成更高水平开放的要求。
第二个层面是在国内推进供给侧改革,促进国家的长期发展和增长能力。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建立亲清政商关系,建立市场秩序,激发市场活力,通过开展国企改革和促进民企发展,促进形成潜在增长的长期政策和结构性政策,“这是内循环中着眼长远的一面。”
在这一过程中,还有来自于对外开放的反向促进作用,即对国际的开放和进军国际市场,使得企业在面临参与国际竞争的压力下提升效率,而无论是国际资本还是贸易的流动,都会带来商业模式和技术知识的扩散,这对于提升国内的长期经济增长潜力至关重要。
第三个层面,巨大的国内市场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一支重要促进力量,在这方面中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要继续改革,减少市场上的交易成本,减少政府不恰当的管制,让市场的力量和需求的力量能迸发出来。
陈玉宇介绍,需求包括国内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在促进消费需求方面,要提高政策的精准性,鼓励和支持人们消费。在这一方面,目前学界一直在呼吁中国建立社会安全网络,也就是针对居民的健康、教育、低收入职业等风险,社会保障体系能够周全地提供服务。“当社会安全网络实现一定覆盖之后,就会消除人们的谨慎性储蓄动机,老百姓可以在无焦虑感,无后顾之忧的情况下,更明智地进行消费和储蓄的决策,从而使得中国的消费变得强劲。”
从今年前三季度累计来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7.2%,之所以累计增速在下降,按照刘爱华的分析,主要是因为前期疫情冲击对消费需求的影响,但近几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已经呈现了回升的态势,从趋势上来看目前的零售已经走出了疫情带来的深度冲击,正在处于恢复过程中。
这其中有三个变化,一是线上消费在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线下消费也处于加快恢复的态势。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5.3%,线下消费也是在恢复的过程中,一些传统的商超在前三季度销售额增长2.9%。
二是实物消费在保持比较快增长的同时,服务消费也在加快恢复。比如住宿餐饮业,前期受疫情冲击比较大的行业近几个月也呈现恢复态势。9月份餐饮收入下降2.9%,降幅连续几个月都是收窄的,已经慢慢接近正常水平。
三是在基本生活消费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消费升级类产品的增长保持了比较快的增长。前三季度,居家生活带来了吃类商品的增长,包括食品、烟酒这些支出都保持了比较快的增长。同时,增长更快的是消费升级类的产品,包括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和汽车,这些品类的增长主要在9月份。
在促进投资需求方面,中国正在经历快速的技术变化,不同的技术环境要求有不同的投资。“中国的投资原来表现为基础设施和房地产,现在应该允许表现为高科技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投资,而高科技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投资带来了新的融资需求。”陈玉宇表示,过去在传统投资之下,银行要发放贷款,需要有厂房、土地等抵押物,但对于服务业来说,没有这些抵押物,如何获得资金来发展?而对于高科技制造业来说,首先要有巨大的固定研发投入。因此,要创新资本市场,以更好的支持符合初创阶段所需要的高科技投资。
“中国要启动投资的热情,不是简单的降低利率,不是简单的扩张货币就能刺激投资,而是要切切实实地发展资本市场,为符合未来方向的高技术投资和新兴服务业投资提供很好的融资工具。
尽管从前三季度数据来看,固定资产投资增长0.8%,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0.2%,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5.6%,而制造业投资仍然下降6.5%,但降幅比上半年收窄5.2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不尽如意,主要由于制造业正在转型升级中,尤其是高技术投资发生在当下,其存在的不确定性需要创新一些资本市场工具来支持。”陈玉宇说。
而对于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正增长,陈玉宇认为,跟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基础设施依然短缺,仍有很大的空间,所以基础设施投资也要继续深入,但基础设施有较长的回报周期,同样需要创新长期的资本市场工具,来帮助地方政府、帮助社区、帮助国有企业和机构来完成这种长期的基础设施投资,这类资本市场工具不但要解决长期的回报率问题,更重要的是,要靠市场的力量,用市场的眼光来预估和评判未来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
陈玉宇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减少未来的不确定性更为重要。当一个经济中的很多人对于未来的发展方向,技术变化,甚至政策变化,国际局势的变化,都充满不确定性时,人们就会延缓并调整投资和扩张的计划,这对于经济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如何更准确更清晰的阐释中国的长远发展目标,是接下来的关键,即将公布的十四五规划,就是这样长远发展目标。
本刊记者/贺斌
责任编辑:郑亚鹏 SN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