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绿色引擎”推动深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新华社深圳10月17日电题:“绿色引擎”推动深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新华社记者王丰
编制我国第一个县区级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自然资源履职情况进行审计,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和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在深圳2011年设立的、唯一不考核GDP的“生态特区”——大鹏新区,一系列打破常规的改革举措,不断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
“不考核GDP并非不要经济发展,保护好绿水青山是为了更好地获得金山银山,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大鹏新区科技创新和经济服务局局长段晓伟看来,生态立区和经济强区是和谐共生、互促共赢的关系。
围绕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大鹏新区一方面实施污染、低端产业淘汰机制,累计淘汰转型占新区设立时工业企业总数70%的低端企业;另一方面,重点发展“生物、海洋、旅游”三大新兴产业。
2014年,中国农科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成立;2016年,深圳国家基因库启用;2018年,“DNA之父”沃森领衔的国际生命科技中心安家……目前,大鹏新区已吸引超过110家生物医药、生命健康、海洋生物产业企业及科研机构落户。
面对特殊的2020年,大鹏新区经济发展展现出韧性和活力。虽然深圳市不考核大鹏新区的GDP,但2020年上半年,大鹏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2%,位列全市7个实现正增长的区之中。
大鹏新区正是深圳坚持绿色发展的缩影。40年来,面对“空间、资源、环境容量”的明显短板,深圳坚持把绿色发展融入规划布局、环境营造、产业集聚等方面,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早在20世纪80年代大力发展“三来一补”经济时,深圳就明确提出“重污染项目原则上不引进,倡导发展科技含量高、无污染或污染小的项目”;20世纪90年代,深圳又发布了环保限制发展项目清单。
进入21世纪,深圳日益面临土地、人口、资源、环境等“四个难以为继”的阵痛。在经济不断取得突破、科技日益创新的同时,进一步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成为深圳发展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市明确提出建设“美丽深圳”,将“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先行示范”作为城市发展路径,生态环境保护进入重视程度最高、推进力度最大、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最快的时期。
将“环境保护实绩考核”升级为“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并将考核范围扩展到全市10个区、18个市直部门和12家重点企业;出台20多部生态环保类法规和40多部地方标准、技术规范……
深圳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与此同时,还全面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大力补齐环境短板,全力构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
2016年初,在遍布深圳全市的310条河流中有159个黑臭水体,茅洲河、深圳河等五大河流水质都是劣Ⅴ类。这一年,深圳全面向水污染宣战。
4年来,深圳新增污水管网6000多公里,依法依规处置一级水源保护区1000多栋违建,拆除黑臭水体沿河违建130多万平方米,完成小区、城中村正本清源改造超13000个。
截至2019年底,深圳全市159个黑臭水体和1467个小微黑臭水体消除黑臭,水环境质量实现根本性改善。
除去“散乱污”,转型“高精尖”。沿着深圳清澈的大沙河,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著名高校的深圳校区以及大量科研机构遍布上游;沿河而下,100多家上市公司星光璀璨,点缀其间,一条充满绿色的“创新大道”蜿蜒展开……
近年来,深圳不断落实环境治理工程,推动清洁能源结构优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构建绿色经济体系。
如今,深圳已建成各类公园1206个,全市森林覆盖率超40%;率先实现公交车100%纯电动化,新能源汽车推广数量居全球城市前列;每年消纳西电东送清洁电力超400亿度……
2019年,深圳地区生产总值2.7万亿元,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700家。深圳供电局的数据显示,2019年深圳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达到68.8%,万元GDP电耗由2010年的635.8度降至约339度。
“‘绿色引擎’正成为推动深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