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向夺取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冲刺——写在第七个国家扶贫日之际
10月17日是第七个国家扶贫日,也是第二十八个国际消除贫困日。今天,离中国人摆脱绝对贫困的目标已近在咫尺。
“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人类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10月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致“摆脱贫困与政党的责任”国际理论研讨会的贺信中,再次向全球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的庄严承诺与重要使命。
再过两个多月,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如期实现。
这将是一份沉甸甸的发展答卷。2020年,脱贫攻坚收官之年遭遇疫情、洪涝灾情等“加试题”,实现目标,各项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当前全党全国全社会都在以奋斗者的姿态冲刺,确保如期取得最后的胜利。
这也将是一份创造奇迹的答卷。在发展中国家中,实现快速发展和大规模减贫同步,让贫困人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一个了不起的人间奇迹。中国正在向全球展示这种可能性,并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提供有益借鉴。
兑现承诺书写中国减贫奇迹
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实现了8亿多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党的十八大以来,创造了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的奇迹;
织密全球最大社会保障网,贫困群众吃、穿“两不愁”,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三保障”突出问题总体解决,贫困发生率降至0.6%……
这些在世界范围看都是了不起的成就,背后是中国近年来在脱贫攻坚上的全力推进。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成为中国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的有力保障。
290万扶贫干部中的一员,在皖西北临泉县刘桥村(现已改名为刘桥社区)挂职工作的颜亮亮(右一),正在走访村民。(受访者供图)
10月14日,以“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为主题的国家扶贫日系列论坛在北京举办。22场分论坛上,释放的一组组数据,成为新时期中国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的有力注脚。
目前,全国832个贫困县累计实施产业扶贫项目超过100万个,建成各类产业扶贫基地超过30万个;
2018年至2020年,“三区三州”及其他深度贫困县,获得跨省域调剂资金超过1800亿元;
截至今年2月,全国共派出25.5万个驻村工作队,累计选派290多万名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同时在岗达91.8万人;
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全国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4.21万亿元。按照“大病集中救治、慢病签约服务管理、重病兜底保障”的原则,分类救治1900多万名贫困患者,全面实现对贫困人口的应保尽保、应签尽签、应治尽治;
截至今年9月底,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超2900万人,90%以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得到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支持……
“把脱贫攻坚战作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三大攻坚战之一进行部署,进一步凸显脱贫攻坚在治国理政中的突出位置;反复强调要始终坚持‘两不愁三保障’扶贫标准不动摇,进一步明确脱贫攻坚的主要任务;深刻指出脱贫后要迈向新生活实现新目标,进一步展现我们党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近日的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研讨会上,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表示,党的十九大以后,总书记继续高位推进脱贫攻坚,并对脱贫攻坚做出新的重要论述和工作部署,为做好收官之年各项工作提供了指引。
“摆脱贫困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梦想,这个梦想只有在中国发展道路的视野下,才第一次真正呈现其曙光。”对中国的脱贫攻坚,理论界有很多种不同的解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孙咏梅认为,究其成功原因,是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为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保障,而中国脱贫攻坚的巨大成就也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体制优势。
“这是中国脱贫视野成功密码的独特要素,决定了中国脱贫攻坚的合乎规律性和历史合理性。”孙咏梅说。
尽锐出战不打折扣完成“硬任务”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进入收官之年,如何啃下深贫地区“硬骨头”,怎样答好疫情灾情“加试题”?
“即使面对疫情和洪涝灾害的影响,也不能有等一等缓一缓的想法。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挑战,都不能动摇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决心,已经作出的庄严承诺必须兑现。”刘永富说。
异地搬迁前,尖扎县山上的村民用水难,只能到山下背水。(尖扎县委宣传部供图)
深山路远、贫瘠高寒、生态环境脆弱,在“三区三州”的一些地方,易地扶贫搬迁破解了“一方水土已经不能养活一方人”的窘境。
今年48岁的加太,原来住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香干村。山上基础设施差,一遇风雪就无法通行,再加上照顾孩子无法远行打工,整个家庭陷入了贫困。正当他一筹莫展时,易地搬迁扶贫政策带来了温暖。
“山上问题山下解决”。搬下山后,加太不但告别了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就医难等困扰几代人的难题,还在新村里当上了村警,并负责自来水管护工作,当年就实现了脱贫。2019年,加太又开起了农家乐,加上旅游分红等其他收入,去年一家收入超过4万元。
图为廖胜华夫妇在大黄村丰收广场手机直播。(人民网史新培摄)
新冠肺炎疫情除了让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受阻,也阻断了一些地区产业扶贫和后续扶贫产品的销售。如何让农产品“产得出卖得动”,广东省梅州市松口镇大黄村找到了多渠道带货的新路径。
梅州盛产柚子,金秋正迎来丰收季节。走进大黄村,记者远远就听到了别具风格的客家山歌。79岁的村民廖胜华和71岁的老伴儿李圆妹手持自拍杆,边走边唱,正进行手机直播。镜头里,柚子树上缀满硕大的果实。
近年来,大黄村通过“电商+文旅”带货,已经成为了粤港澳大湾区的果篮子。“今天的柚子,可比我们当年的‘金贵’多了。”廖胜华感叹,“几十年前,自家靠天吃饭。现在有了合作社,种出规模,做出产业,还变出花样,打出知名度。大柚子‘身价’提高了,我们的钱袋子也鼓起来了。”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不打折扣完成“硬任务”,如何织牢保障网,巩固已有脱贫成果,阻断返贫致贫风险,考验耐心,更考验智慧。
广西崇左市天等县地处山区,近年来通过发展养牛实现了脱贫增收。养牛收益高风险也高,五个月前的一个雨天,宁干乡东仪村养殖户赵进优遇上了事儿——散养的3头母牛不慎摔下山坠亡。但有了定点帮扶单位中国人寿免费提供的肉牛养殖保险,让他吃下“定心丸”,并获得1.5万元的理赔款。
“两个孩子都在读书,耕地又少,全家生计就指望着这批牛卖个好价钱。要是没有‘牛保险’,我可真是不知道怎么办了。”有了“牛保险”解决后顾之忧,赵进优对养牛致富充满信心。目前,他所养殖的21头肉牛已经全部参保,年收入预计达9万元。
乘势而上起航乡村振兴新征程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兑现承诺,更是启航新征程、扬帆再出发的总动员。
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针对主要矛盾的变化,理清工作思路,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
缓解相对贫困,探索长效机制。对标新要求,广大干群在脱贫攻坚实践中,不断探索机制,总结经验,为开启新征程源源不断的积蓄内驱动力。
常明昌(右二)正在讲解推广蘑菇种植实用技术。(受访者供图)
产业发展是乡村造血的源泉。
33年、40多个县区、培训农民4万多人次、推广优良品种超300个、创造36亿元经济社会效益,这是“蘑菇专家”常明昌坚持科研工作的成绩单,也是无数贫困县依托蘑菇产业勤劳致富的进账单。
在山西省安泽县,昔日被用来烧火的树枝、玉米芯、秸杆,如今成了发家致富的财源。多年被贫困困扰的安泽,通过种植蘑菇,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尝到了蜜糖——仅两年时间,就新增产值4000万元。
“我既做了扶贫,扶贫也成就了我。”常明昌是山西农业大学食品科学院的教授,他解释说,“以前做科研没底气,不知道做出来的成果是不是有用。通过扶贫,就能知道最该解决哪些问题,这样做出的科研更踏实、更精准。”
就业创业是稳定增收的重点。
“一门手艺带活一个产业。”在广东梅州,热火实施的“粤菜(客家菜)师傅工程”,成为了当地就业创业,脱贫致富的金钥匙。
200多人外出做厨师,年薪20万元以上的厨师逾百人,餐饮服务从业者人数超千人,一年带回劳务收入5000多万元……梅县区城东镇玉水村,这个昔日的“煤炭村”,如今已成为家家户户出厨师的“厨师村”。
在厨师产业带动下,玉水村兴办厨师学校、发展“厨乡玉水特供”生态产品、推动厨乡旅游,走出了一条多元化、可持续的致富路。
在李国文牵线下,黔菜正安黄花远销上海消费大市场。(受访者供图)
消费带动是可持续发展的支撑。
如何让农产品变商品,让务农大户变企业家,一直是上海杨浦援黔干部、贵州省正安县副县长李国文的心头大事。
50多岁的邱兴亮,是黄花菜种植“能人”,但过去农产品只能在菜市场零售,最远只卖到重庆。在李国文的帮助下,邱兴亮成立公司,拿到了食品生产许可证,打开了进入全国商超等渠道的钥匙,黄花菜远销上海。
截止目前,正安县黄花菜种植面积已超过5000亩,龙头公司通过直接运营或保底收购的模式,用就近务工、土地流转等利益链接了500多户贫困户,带动了一方发展。
“这就是市场化、可持续的产业扶贫,实现了对口帮扶两地的共赢,鼓了当地贫困户的‘钱袋子’,丰富了上海市民的‘饭桌子’。”李国文说。
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扶贫”,中国的脱贫攻坚也正从“输血式”扶贫更多转变为可持续发展的“造血式”扶贫。中国消除绝对贫困的进程已经进入倒数,相信在脱贫攻坚中,不断完善的、逐步建立起来的中国贫困治理方案,在为中华民族复兴强国梦打开新篇章的同时,也将为全球减贫提供更多可借鉴经验。
责任编辑:刘光博 SN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