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国务院扶贫办:全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接近完成
新京报讯(记者李傲)10月17日,是第7个全国扶贫日,也是第28个国际消除贫困日。新京报记者从国务院扶贫办获悉,目前,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经接近完成,全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9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贫困县从832个减少到52个,2020年以来,对全国剩余52个贫困县和脱贫难度大的1113个贫困村实行挂牌督战,目前成果显著,同时,截至2020年8月底,针对受疫情灾情影响的55.6万群众,均采取了相应帮扶措施。
“两不愁三保障”存量问题全部解决
国务院扶贫办披露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户(含脱贫户)人均收入超过9000元,同时“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存量问题全部解决。2019年,各地区共摸排出未解决“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的贫困人口523.2万人,2020年6月底前已全部解决。因疫情灾情等影响又新增了93万人,截至8月底已解决77万人,剩余16万人正在解决。
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改造薄弱学校10.8万所,劝返20多万辍学生返校,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全部入学,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的学前学会普通话试点取得积极成效,实现了贫困人口义务教育有保障。
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对贫困人口实现全覆盖,全国累计救治贫困患者1600多万人,肺结核、包虫病等地方病得到解决,实现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
对现居住在C级和D级危房的贫困户等重点对象进行危房改造或实施其他有效措施,全国累计有743万贫困户危房得到改造,实现贫困人口住房安全有保障。全国累计解决1700多万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新疆等地彻底告别饮用苦咸水的历史,实现贫困人口饮水安全有保障。
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强力推进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指导“三区三州”所在6省区分别制定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实施方案。“三区三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2017年底的305万人减少到2019年底的43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4.6%下降到2%。2020年以来,对全国剩余52个贫困县和贫困人口多、脱贫难度大的1113个贫困村实行挂牌督战,各方面均加大了对挂牌县村的倾斜支持力度。
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贫困地区一二三产业方兴未艾,出现了全局性、趋势性的变化,贫困地区传统特色优势产业得到发展壮大。原有经济林果、中草药等产业发展壮大。贵州的刺梨、云南怒江的草果、新疆的核桃大枣、西藏和青海的青稞牦牛、甘肃陇南的油橄榄、花椒等特色产业都实现了产业化、品牌化、专业化发展。贫困地区新产业新业态迅速发展。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等取得积极成效。
扶贫工作全方位获成效
目前,全国建设了8万多座村级光伏扶贫电站,每年发电收益130多亿元,资产和收益均归村集体所有,收益资金主要用于公益岗位扶贫、小型公益事业扶贫、奖励补助扶贫。
截至2020年9月底,中西部22个省份有扶贫龙头企业29822个,扶贫车间32280个。全国90%的贫困村都建有合作社,平均每个贫困村有3名左右创业致富带头人。通过加强贫困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贫困群众生产技术和发展能力明显提升。
国务院扶贫办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开展了消费扶贫行动,截至2020年9月底,中西部地区共认定扶贫产品117574款,已销售近1715.18亿元,扶贫产品销售渠道进一步拓宽。
面对今年疫情灾情对脱贫攻坚特别是就业扶贫工作带来的不利影响,各地区各部门积极采取措施解决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问题。截至9月底,全国已外出务工贫困劳动力2934.4万人,是去年外出务工人数的107.5%。其中,省外务工1047.7万人、省内县外务工525.1万人、县内务工1361.6万人。扶贫车间、公益岗位等充分发挥就业吸纳能力,各地通过扶贫公益岗位共安置494.9万贫困人口,支持贫困弱劳力半劳力就地就近就业。
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部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已全部完成,全国共建成集中安置区约3.5万个,建成安置住房266万多套,配套设施和扫尾工程全部完成,960多万贫困人口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摆脱了“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困境。有关产业发展、就业帮扶、社区治理和不动产登记等后续帮扶政策陆续出台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政策体系逐步形成。
截至目前,全国范围的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均已基本建立。2020年3月,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印发指导意见,明确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疫情影响等引发的刚性支出明显超过上年度收入和收入大幅缩减的家庭加强监测,提前采取针对性帮扶措施,防止返贫和发生新的贫困。全国共摸排出近500万脱贫不稳定人口和边缘易致贫人口,截至2020年8月底,受疫情灾情影响的55.6万人,均采取了相应帮扶措施。
责任编辑:郑亚鹏 SN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