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最难啃的硬骨头”,华中大开出这样的药方!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
带去先进技术、资源和医疗理念
留下一只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以大医精诚、大爱无疆的担当
心系贫困地区的每一位患者
在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
华中大人如何用真心真情
开出健康扶贫的华中大药方
今天小科带你一起看
现场指导、因人施策,规范流程、建设学科,对接资源、引进人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邹枕玮医生自从来到临翔,成为区人民医院副院长,就一头扎进了扶贫工作中。用邹枕玮的话说,他是来扶贫的,更是来报恩的,报答临翔父老乡亲疫情期间的援助之恩。在那个艰难时刻,临翔百姓向协和医院捐助了大量中药、口罩、腊肉、火腿……这份真情深深打动了每一个华中大人。
“我希望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把优质的医疗健康服务送到临翔父老乡亲们手中,继续为临翔脱贫攻坚事业作出我力所能及的贡献。”邹枕玮说道。
除了派遣专家在临翔挂职,近年来,华中大针对临翔医疗基础设施滞后、专业技术人员十分紧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非常薄弱等情况,因地制宜,为当地健康扶贫工作开出了华中大“药方”——构筑“三个三”医疗健康帮扶模式。该模式依托公共卫生学院、协和医院、校医院三个单位,从“疾病预防、医疗救治、健康管理”三个方面,着力打造临翔区中心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三级联动体系。
在时间维度上,该模式实现“病前可预防、病中能医治、病后有恢复指导”生命周期的全覆盖;在空间维度上,实现“区、乡、村”地域上的全覆盖;在支撑维度上,拿出学校最一流、最优质的学科、医疗和科研资源,保障扶贫坚强有力。
2017年,《整合资源精准造血构筑“三个三”健康扶贫体系》项目入选教育部第二届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大典型项目。
01
从顶层设计入手
开展疾病预防工作
2018年11月,公卫学院副教授许奕华带着精准扶贫的使命来到了临翔。围绕该区医药卫生服务体系与公立医疗机构改革,几年间,她和公卫学院的科研团队翻山越岭,深入田间地头,走访了10个乡村卫生院、卫生服务中心和部分村卫生室,调研了400余户贫困户。“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想要精准地进行健康扶贫,一定要从顶层设计方面来实施。一个医院的职能架构该是怎样的、各个部门的具体职责范围是什么、乡村卫生院和村医应该如何开展工作……只有这些问题都明晰了,临翔的健康卫生管理才能更好地运转,向源头回溯。”许奕华说道。
“上医治未病”,华中大充分发挥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优势,组织专家团队多次来到临翔,分析多发病、慢性病的成因,开展各类健康项目,指导临翔建立预测预警机制。
致力于改善厨房空气质量,从源头上规避长期吸入厨房油烟导致的肺癌、中风、心脏病和慢性梗阻性肺病等,公卫学院院长邬堂春教授团队经过多次调研后,于2019年3月正式开展通风健康项目,为蚂蚁堆村各个村组的村民们免费安装抽风烟机300台,并持续随访项目实施情况。
致力于慢病管理,聂绍发教授、卢祖洵教授团队帮助临翔建立起县域慢病管理中心,让居民充分认识慢性病对健康的危害程度,让医疗管理人员充分认识防控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不足和短板,全面开展落实好临翔慢性病防治的各项工作。
致力于完成居民家庭医生培训和签约工作,让家庭医生成为居民家门口的健康守门人,帮助居民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公卫学院党委书记陈秋生带队联合校医院为临翔的家庭医生完成了3次系统培训,并与当地医院共同开展健康宣教,让大卫生、大健康观念深入人心……
结合新冠肺炎与公共卫生体系建设,6月2日至3日,公卫学院在临翔举办“华中科技大学定点帮扶临翔区健康扶贫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能力提升系列培训”之健康扶贫与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培训,既发挥学科优势,也发挥当地专家作用,以期快速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单次培训现场参会人员200余人,线上培训学员837人。
“疾病预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很难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只能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来完成。”临翔区人民医院公共卫生管理部副部长罗顺梅说:“华中科技大学的专家们为我们系统梳理工作流程和内容,带着我们一起提升服务能力、管理模式和思想观念,临翔的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02
打造带不走的医疗团队
提升医疗救治水平
“今天我可以下地了,恢复以后我也可以和其他小朋友一样了!”7月5日,在骨科医院临沧基地,10岁的杨仙雨正依靠助行器练习站立和行走。两岁那年,杨仙雨换上脊髓炎,导致右腿无法正常生长,至今已比左腿短了24厘米。8年来,一家人奔走过省内多家医院,但都无法得到有效治疗。恰好这次协和医院专家到临翔区人民医院开展专家周活动,主治医师、临翔区人民医院副院长钱华兵赶忙为杨仙雨安排了专家会诊和手术。
通过派驻专家、组团式“专家活动周”、开展新技术新业务、教学培训、远程医学等方式,华中大依托协和医院从医院管理、发展战略到专业技术提升等角度,对临翔区人民医院开展全面帮扶。
2017年,临翔区人民医院在协和医院的帮助下组建小儿骨科组,钱华兵是第一个前往协和医院学习的科室骨干。“将高精尖的技术从协和医院带回来,对于我们当地医院来说,几乎可以称之为跨越式的发展,像是弯道超车一样的进步。”
临翔区人民医院麻醉科主任罗成文也是前往协和医院进修的医生之一。2016年学习归来后,他一直与协和医院姚尚龙教授保持着密切联系。迄今为止,罗成文每周都会带领科室成员一起,通过远程教育学习系统,参与协和麻醉大讲堂,研究学习最新的技术手段和理论知识。
截至2019年底,临翔区已有32批、共88名医护人员到协和医院进修,涵盖临床、护理、医技、职能管理等专业,通过学习带回并开展新技术新业务30余项。
对口帮扶工作开展以来,协和医院在市人民医院建立了心血管外科基地,在区人民医院建设肿瘤专科中心、骨科医院临沧基地,先后选派专家教授200余人次赴临翔区开展健康扶贫工作,培养当地医疗队伍。
协和医院心外科董念国教授带领的团队长期驻扎、倾力指导,极大地带动了临翔心胸外科诊疗水平的整体提升。学校派驻干部、肿瘤专家张瑞光和邹枕玮博士先后担任临翔区人民医院副院长,从认识上、治疗理念和技术上、学科建设上帮助当地医院提升整体救治水平。
协和医院原副院长、麻醉科主任姚尚龙教授,不顾身体情况主动要求参与对临翔区的帮扶工作,充分发挥他在学界、业界的影响力,调动全国医疗资源如吴阶平基金会等,对临翔区进行医疗扶持。
通过姚尚龙教授牵线,协和医院还为临翔区人民医院争取了大量社会资源,先后捐献可视喉镜、神经刺激仪、远程会诊系统等先进设备。协和医院还每年派出专家开展组团式“专家活动周”,在临翔开展了义诊、学术讲座、教学查房、手术指导等富有成效的工作。
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团队,是提高当地医疗救治水平的关键所在。目前,在协和医院的指导下,当地医院开展的多项手术均为临沧市乃至云南省首例,让很多原本在当地得不到救治而只能跨市、跨省的患者在家门口就能够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并得以痊愈,显著降低了当地患者就医的经济成本、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大大提高了临沧人民获取优质医疗的可及性。
03
下沉到村到户
做好村民健康管理
“不要过度迷信医疗设备,我们医生靠望触叩听是能诊断和治疗很多常见病的。”6月5日至12日,校医院全科主任医师王砾带着医疗队来到临翔区蚂蚁堆乡,再次开展对口医疗扶贫周活动。王砾一边为村民诊治,一边和蚂蚁堆乡卫生院的同仁们交流从医经验。
蚂蚁堆乡卫生院是临翔区人民医院分院,区医院二病区主任冷梅也在现场为医疗扶贫周活动帮忙。冷梅说:“华中大医疗队和我们一起挨家挨户摸排贫困户,做建档立卡工作,还常常在乡里、村里安排义诊活动,给村民们检查身体、科普卫生常识,村民们的健康观念都转变了不少。”
对口帮扶工作开展以来,华中大在村一级建立医疗扶贫点,派出校医院(国家优质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走村到户,对蚂蚁堆村、勐准村等所有贫困户摸排全覆盖,在蚂蚁堆村筛查出48户因病致贫的家庭,完善健康档案,制定分级诊疗方案,让村民们“小病不出村、一般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
为了夯实基础,全面提高当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能力,校医院协助建立标准化乡村卫生室,给每个村医配备1本口袋书、1个服务出诊包、1份规范医疗服务流程图、1个“洗手”好习惯;组织专家入村帮扶,共派出6批次30名医疗骨干在临翔驻村帮扶累计3个多月,开设村医课堂培训、专家义诊查房、上门健康问诊普查588人次。
2018年6月,校医院从各专业抽调教学能手组建成全科教学“梦之队”10名医护人员,对临翔的村医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资格培训。在蚂蚁堆乡邦古村,已经担任村医15年的刘应君说:“以前我们给村里的新生儿发免费营养包,村民几乎从来不用。他们不会煮营养包,我们村医也不会,所以他们也不相信我们。”经过培训之后,刘应君明显感觉到,自己和其它村医们的技术水平大大提高了,在乡亲们心中的信任感也增强了。“现在村民很相信我们,很多常见病我们都能够准确诊断出来了,我们到村民家里给他们做体检、教他们煮营养包,村民们身体不舒服的时候也会主动来找我们了。”
除了刘应君,近200名村医在系统化培训考核中获得了资格认证,使得临翔村医数量少、资质缺、水平低的状况得到极大改善,保障了临翔区域化“三个三”模式的医疗体系建设中,基层医疗能力的夯实与筑底。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是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
帮助临翔群众做自己健康的明白人
力阻“病根”变“穷根”
是华中大对口帮扶团队一直以来的追求
而他们,也一直在路上
华中科技大学(ihuster)
文字/范千
图片由公卫学院、校医院和临翔区人民医院提供
编辑/陈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