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网底”,让群众在家门口看好病——数读河北民生事④

日期:10-04
河北

原标题:筑牢“网底”,让群众在家门口看好病——数读河北民生事④

来源:河北省政府网站

筑牢“网底”,让群众在家门口看好病

——数读河北民生事④

□河北日报记者赵建

去哪儿看病?家门口。这是吴玉莲和李宝军共同的选择。

吴玉莲是承德围场半截塔镇布都沟村村民,有个小病小痛啥的,愿去村卫生室看,“小刘大夫医术好,花钱少,真不赖!”

这不,她最近觉得有点不舒服,就来到村卫生室找村医“小刘大夫”——刘声鑫。

“血压有点高,降压药可不敢断!”刘声鑫给吴玉莲检查后叮嘱道。他告诉记者,自己2013年毕业于承德职业护理学院临床医学专业,通过统一考试成了村医。现在村卫生室与乡镇卫生院标准逐步统一,诊室、治疗室、公共卫生室和药房等样样俱全,来看病的人明显多了。

李宝军是张家口宣化区崞村镇黄家梁村村民。今年年初,他因脑梗到崞村镇卫生院就诊,该院远程医疗会诊中心将病例上传至区人民医院,区里专家的会诊结果很快反馈回来,镇卫生院再予以治疗。不久,他就出院了,高兴地说:“现在真高级,在镇卫生院住院,给看病的却是城里大医院的主任。”

李宝军所说的“高级”,是指宣化区的医共体和医联体。2019年,该区投资420万元在所有乡镇卫生院建起远程会诊中心,并与区人民医院等7家区内医疗机构建成医共体。医共体再往上对接,与北大医院、航空总医院等医疗机构建成40多个医联体。

众多群众看病的首选是在家门口,体现了我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稳步提升。

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网底”,承担着群众健康“守门人”的职责。可在五年前,我省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众多“守门人”服务能力弱:缺少好医、好药、好设备,基层医务工作者很难与大医院对接。

问题是一道坎,迈过去就是一片新天地。“十三五”期间,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出一系列暖民心的决策部署:2018年,印发《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推进远程医疗服务覆盖全省所有医联体和县级医院;2019年,实施基层卫生健康服务能力提升工程;2020年,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工程被列入20项民心工程,提出年底前每个县至少建成1个紧密型医联体、全面推开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和实现乡村一体化管理全覆盖等目标。

一项项务实举措,促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喜人的变化,越来越多地发生在老百姓身边——

设施越来越齐备,基层卫生机构“壮”起来了。

截至目前,全省行政村实现村卫生室和乡村医生全覆盖,今年1329家乡镇卫生院将完成对村卫生室人员、工资、财务、药械、业务、管理、准入退出、培训教育、绩效考核、奖惩等“十统一”管理,实现乡村一体化管理全覆盖目标。康复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中,全省初步建成29家康复医疗机构,完成率100%。

管理越来越科学,基层医生水平“提”起来了。

省卫健委等五部门今年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规定,录用到村卫生室的乡村医生,应当具备执业(助理)医师、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或乡村医生执业证书等相应执业资格。截至今年8月,全省每万名居民拥有全科医生2.42人,提前完成国家“十三五”下达的任务目标。

随医疗水平一起提高的,还有待遇。我省推出提高乡村医生薪酬待遇、完善养老社会保障等一系列激励乡村医生的政策。“咱‘赤脚医生’终于穿上‘鞋’,没有后顾之忧,更能一心一意为村民服务了!”邢台市南和区北师村村医师军强从医20多年,一直被称为“赤脚医生”。

服务体系越来越完善,大医院“搬”到家门口了。

“十三五”期间,远程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延伸。截至目前,全省129家紧密型县域医联体已全部完成组建工作。

不仅让群众看得上病,还要让群众看得起病。

城乡居民高血压糖尿病门诊用药政策范围内统筹基金报销比例为50%,不设起付线;着力提升医保待遇保障水平,降低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起付线;今年将基本公共卫生人均补助标准提高到74元……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据了解,明年我省将全面开展基层公共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活动,进一步提升常见病和多发病诊疗、健康管理、危急重症病人的初步现场急救、转诊等服务水平,不断优化基层公共医疗服务供给。

西宁市规划建设青海省首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 北京外国语大学探索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新模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