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曾经的“空心村”,成了年轻人回乡创业的沃土

日期:10-03

原标题:焦点访谈:曾经的“空心村”,成了年轻人回乡创业的沃土

来源: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福建诏安县的院前村是个小渔村,靠山面海,风景优美。但是很多年里,这个村子却是出了名的穷,种东西、捕鱼虾都不成气候,村里的年轻人纷纷外出求学,或者是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村子里年轻人少了,空心化严重,内生动力更加不足,经济也更加发展不起来。但是这几年,院前村却彻底变了个样:村子富了,也美了,年轻人回来的也越来越多。这种变化是怎么发生的呢?回来的这些年轻人他们在忙什么呢?

焦点访谈:曾经的“空心村”,成了年轻人回乡创业的沃土

走进院前村,水泥道路宽敞整洁,三层小洋楼各具特色,新建的公厕,清澈的池塘,闽南特色的凉亭,绿树成荫,整个村子生机盎然。

院前村背靠大山,面朝大海,风景优美,但院前村的人自嘲过去是两头都靠不上。院前村人均只有三分田,虽说靠海,但是浅海,没有大的捕捞渔船,村民们只能在海边捞海瓜子、摸鱼,过去一直是远近闻名的穷村。为了生计,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了。

焦点访谈:曾经的“空心村”,成了年轻人回乡创业的沃土

陈洪杰早年间外出打过工、经过商。27年前,陈洪杰回到村里,他是第一个回村的年轻人,那一年他30岁。

陈洪杰说:“我在外面做过海鲜生意,觉得可以回家养虾。”

陈洪杰第一个回村,第一个养虾,捞到浅海人工养殖的第一桶金。2003年,村民们一致推选陈洪杰为村支书,和几个陆续回村的年轻人搭班子,带领村民们共同致富。

陈洪杰说:“(上任后)头等大事是搞经济,第一年过年的时候,全村有在外地工作、做生意的能人回村,请他们召开座谈会,研究院前村怎么样发展经济。”

村里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大家出主意,最后决定把700多亩的浅海滩涂建成养虾池。

作为第一代回村的年轻人,陈洪杰他们正年富力强、见多识广、懂经营。没钱,他们帮助村民们去贷款,想方设法把养殖基地建起来。他们懂技术,组织村民们外出学习养殖。就这样,陈洪杰他们带着村民们埋头苦干了十多年,虾池成了聚宝盆,村民们摆脱贫困,富了起来,院前村成了诏安县的养虾专业村。

但在这十多年间,村里的年轻人还是以外出求学和外出务工为主,年轻人依然很稀缺。直到近几年,新一代年轻村民回到村里,与父辈不同的是,他们受过学校的高层次教育,懂网络,他们带来了新的养殖理念和技术。

焦点访谈:曾经的“空心村”,成了年轻人回乡创业的沃土

陈培勇从小就跟着父亲养虾,后来上大学学的也是水产专业。大学毕业后,他也曾经在外打工,做过业务员,经过深思熟虑,他还是决定回家乡发展。陈培勇回到家乡,和家人承包了村里两口养虾池。

福建漳州诏安县院前村村民陈培勇说:“养虾主要是调好水质,父辈养虾,有时水质没调好,天气变化水变了,虾就不吃料,慢慢地死掉。”

陈培勇受过专业的学校教育,又善于学习,他学会了用菌群调节水质。他说:“水质稳定的话,即使天气变化,虾也不会死。”

年轻人习惯于有问题找网络,打开搜索引擎和社交平台,马上就能和全国的养虾人对话,技术几乎是免费获取,饲料和设备都网购,快递送到家里,这就比老辈人大大降低了成本。

在网上了解到养虾池可以混养鱼苗,陈培勇自己到浙江、广东学习了一年,学习鱼苗孵化的技术。陈培勇学成归来,开始孵化鱼苗,放在自家的虾池里混养,一年下来,一亩虾池可以多赚一万多块钱,这项技术很快就在村里推广。

焦点访谈:曾经的“空心村”,成了年轻人回乡创业的沃土

“芭乐妹妹”陈晓冬是村里陈氏家族的第一个女大学生,她大学毕业后,曾留在厦门一家上市公司上班。

陈晓冬说:“有一天一个大爷向我们求助,说村子里的芭乐卖不出去,能不能帮忙想想办法,我在网上发帖,一下子几万个人来关注,大家一下子帮他卖出去了,后来发现他们原来种的品种在外面其实已经被淘汰了。”

城市水果店里好品种的芭乐一斤20多块钱,而自己家乡的芭乐一斤几毛钱,甚至卖不出去,这深深地触动了陈晓冬。2016年,她和丈夫合计之后,决定回到村里种芭乐。

陈晓冬说:“村子里反响很大,他们把我当作反面教材。大学生怎么回来种芭乐?当时种芭乐收益很差,心里压力非常大,村里有许多反对的声音,包括家人也不支持我,他们觉得有点丢人似的。”

当时,家里只有80岁的外公支持陈晓冬,顶着巨大的压力,陈晓冬夫妇种了42棵芭乐开始尝试。

焦点访谈:曾经的“空心村”,成了年轻人回乡创业的沃土

陈晓冬说:“开始我不懂,那时候跟我老公和80岁的老外公天天起早摸黑在地里研究,拿手机拍照,比如说有个洞也要拍下来,问别人这是什么原因,各方面困难挺多的。”

品种改良是第一步,院前村以前零零星星种了一些芭乐,种芭乐的都是村里留守的老人,种的是传统的品种,芭乐种下去基本上是靠天收。陈晓冬夫妇请了农业专家来到村里,研究芭乐品种的改良。

陈晓冬说:“改良后个头至少是老品种的3倍以上,肉很多、皮很薄,香味非常浓,我们取名叫作‘哈根达斯芭乐’。”

陈晓冬动员村民们跟她一起种新品种的芭乐,大家成立一个芭乐合作社,可村民们并不买账。

陈晓冬说:“刚开始大家将信将疑,他们说,我种地的时候你还没有出生,你怎么能教我?最早有三个农户跟着我一起种,他们第一年种下去,也是尝试几十棵。”

芭乐要到第二年才能结果,回乡种芭乐的第一年,陈晓冬没有任何收益,第二年,芭乐结了果,这一下,情况全变了。

陈晓冬说:“第二年别人那种普通品种的芭乐一斤4毛钱,我们的品种最低保护价是普通品种6倍多一点,非常轰动,第二年就有20人跟我们种了。”

农民们很务实,你行我们就跟你干,你能我们就听你的。新技术,他们愿意用了;精细化管理,他们花心思了。以前,村民浇地都是大水漫灌,陈晓冬夫妇在地里铺设了滴管,从此节水农业概念深入人心。

焦点访谈:曾经的“空心村”,成了年轻人回乡创业的沃土

陈晓冬夫妇与外地的电商平台联合,对村民种植的新品种芭乐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包收包销。“哈根达斯芭乐”成为市场上的“网红”,供不应求,一亩芭乐可以收入七八千块钱。

陈晓冬说:“2016年我刚回来的时候,村里的电商几乎是一片空白,现在电商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了。”

陈晓冬在网上销售芭乐,也帮助村民们卖其他农产品。她的“陈老师芭乐”已经是淘宝网红店,她也成为阿里巴巴农村淘宝的金牌合伙人。2018年,陈晓冬被推举为村里的两委班子成员。

焦点访谈:曾经的“空心村”,成了年轻人回乡创业的沃土

院前村富了,村里小伙子在外面娶的媳妇愿意回村生活了。李美文是江西人,在深圳打工时和院前村的许德坤相爱结婚。2015年,两人决定回家乡生活,投资办了一个农场。几年功夫,辛勤劳动有了丰厚回报。

2018年,李美文家花了60多万,盖起了小洋楼。在年轻人的带动下,像这样的变化,在院前村还有很多。

截至目前,院前村90%的村民都搬进了新房,有163户人家买了私家车。陈桂雄2019年回乡,开了家汽贸公司;何海锋、钟文容2016年回乡,做腌制咸蛋的生意;郑晓玲2015年回乡,开了家手工作坊……这几年,先后有138位年轻人回到院前村。

唐山一车辆快速驶入步行街致1死7伤,嫌疑人系酒后驾车 仲秋初印象 赏百年山大秋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