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两件特别的小事儿
来源:河南大学
作者简介
李申申(左一),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自1982年1月从河南大学历史系(今历史文化学院)毕业后,我被学校分配至教育系(今教育科学学院)担任教师,一干就是近四十年。可以说,我所从事的大学教师工作几乎与教育科学学院的发展、壮大相伴相随。这期间,我见证了教科院既艰辛又令人由衷欣慰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一代代的教师们用青春和所有力量完成的人生实践;同时也见证了一届届的青年学子在老师们的殷切培育和自身的不懈努力下茁壮成长,发挥才干为母校母院争光添彩的感人事迹。每每想到此,心中感佩。在此,衷心地祝福教育科学学院在更年轻一代师生们的奋斗中,取得更加耀人的成就!
近四十年的大学教师生涯使我收获了作为教师的满满幸福———与学生的交往与互动。不可否认,教师对教育工作的忠诚和付出,往往都会得到学生们的尊重和赞誉,但是有两件小事,至今使我难以忘怀,让我发自内心地升腾起一种身为教师的幸福感。其中一件事是,在一次课堂上,30余位研究生给我深鞠一躬。这个举动是我始料未及的,并深深震撼了我的心灵。
2008年12月23日,在我上课前,学生们给我献花并祝我平平安安,幸福永远。学生们的懂礼和尊师让我倍感欣慰,但元旦前夕给老师送束鲜花以表谢意是年年都有的事,所以我并未感到震惊。但献完花后,该班的班长说了一句:“让我们大家给李老师深鞠一躬,感谢李老师这学期为我们辛劳授课。”话音刚落,30余位学生集体起立,给我深鞠了一躬,这着实使我感到震撼。我在感动和震撼之余赶紧说:“你们这样做真的使我承受不起,我也给大家鞠一躬。”说话间赶忙还了大家一躬。作为教师,我觉得这是受到的最高的礼遇,是金钱和荣誉都无法衡量的。它是推动教师献身于事业的不竭动力,也是使师生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的仁义之举。
还有一件事也令我至今难忘。2015年“六一”儿童节的前夕,我收到了2013级教育学专业本科生们送给我的一个厚厚的信封,里面装满了全班几十个同学对我这个当年将近七十岁的老教师“六一”节的祝福卡片,直到现在我还珍藏着那时学生们送我的祝福卡片。那时,我已没有再给他们讲课了,没想到他们还有如此心意。我打开卡片,看着同学们真挚的言语,感动不已。
由此,作为与教科院恢复建系一起走过来的老教师,对于人才培养、对于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不由生发出几点感想,以略表思绪吧。
一是,以“道”相交:“道”在我国思想发展史上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概念,古往今来真正的大学问家们,在对“道”的追求过程中,无不怀着一种赤诚之心,一种敬畏之心,甚至为此而献出宝贵生命者,也不乏其人。大学是师生共同砥砺对学术敬畏和学术品性真诚追求之神圣领地。“道”是师生共同追求目标,是对真理的探寻、对规律的求索、对学术的忠诚。
在当代,大学师生、尤其是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共同面对的首先是学术,是对真理和规律的探寻,只有在这一过程中,二者之间的关系才得以存在。当导师和研究生真正以学术追求作为交往基础的时候,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就有了相当大程度的保证。
真正的学术追求使人坚守做人的基本原则,使师生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而形成相互尊重的和谐团队。而在当代中国学术界的现实环境中,研究生导师要洁身自好,在追求量化指标的同时,更要注重学术的质量,守望着心中神圣的领地,以自身为表率,对研究生产生积极的、正面的影响。导师怀有对学术的敬畏之心方能唤起学生对学术的真诚;导师率先垂范方能引导学生学术良知的彰显。同样,教师在向本科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恪守对学术敬畏和真诚的学术品性,也是须臾不可或缺的。
大学是民族和世界优秀文化的弘扬者和传播者,它引领国民精神的提升,是人们向往的圣洁领地和精神家园。“真正一流的大学,不仅追求数量上的目标,更注重的是学术的质量、学术的品味、学术的个性,能以内在的精神境界留给学生、后人以长久的品读、回味和思慕。”[1]这也是当今“双一流”大学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名言[2],对当今时代的师生来讲,不仅不过时,反而更加意义悠深。
二是,以情交融:互敬互爱、互相信赖应是大学师生交往的根基。情感因素应当成为大学师生相互关系的重要纽带。“教师是凡人,自然不能不食人间烟火,生存追求也在情理之中。然而,教师的职业又要求教师超越纯功利性追求,摆脱过分务实的习气,使自己的灵魂与学生的灵魂相碰撞,自己的生命与学生的生命相交融。”[3]当我们谈到生命教育的时候,不应当将生命教育仅仅流于口号式的呼喊,也不应当将生命教育局限为狭隘、生硬的教育原则,它是一种精神和生命现象的内在涌动和迸发,是一种师生之间心与心的碰撞和交流。中国由古至今众多优秀的教育家和师生之道都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教育事业,诚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就是教人化人。化人也在为人所化。教育总是互相感化的。互相感化,便是互相改造”[4]。这种以情感人、以情化人的教育传统,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与意义。而在高度信息化的现时代,人们若专注于物质利益的追求而淡化了应有的情感,丢弃了优良的传统,不能将教育工作做到学生的心中,那将是令人十分遗憾的。
三是,教师的责任感:这是促使包括大学在内的各类教育事业成功的关键性因素。师生之间是互为依赖,互为依存的。失去了一方,另一方的称谓也不会再有实际上的意义。学校的称谓便是由此而来,古往今来、中外各地的学校概莫能外。因此,我们常说“教学工作比天大”“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教书育人、发展科学是当代大学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是大学应发挥的与教学、社会服务同等重要的功能之一。因此大学教师科研成果的量化考核也在情理之中,它不失为督促教师注重科研的一种奖勤罚懒的手段与方法,因此教师以相当的精力去应对量化考核也实在是无可非议。但在注重科研和面向学生之间,教师确实应以强烈的责任感、高水平的工作态度和方式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避免量化考核虚浮、形式化。只要教师怀有强烈的责任感,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想必都会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当前,教师的前程受学生的反馈好坏的限制较小,因此,教师的职业要求教师要有一种自觉自律的精神对待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进而具有那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5]的胸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这是教育事业成败的关键之所在。
我们的教育科学学院已经走过了步履坚实、硕果累累的四十个年头。回顾过往,我们倍感幸福和欣慰;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和希望。教科院,我们共同的家园,祝福你的明天更加灿烂辉煌!
参考文献:
[1]李申申.追寻中国大学的真精神———恢复高考三十年后的思索[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11):59.
[2]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全集(第四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592.
[3]李申申.基础教育的中国特色:建构以“情”为根基的主体发展观[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146.
[4]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南京晓庄师范学校.陶行知文集(修订本)[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340.
[5](宋)张载.张载集[M].章锡琛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78:376.
长
期
征
稿
河大新媒致力于
讲好河大故事
弘扬河大文化
传承河大精神
欢迎提供文字/图片/视频/创意作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