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古镇处处有,为何碛口不寻常?
24日,记者随“游山西·读历史”采访团参观位于吕梁山西麓的碛口古镇。古镇处处有,但看遍各地古镇的记者们纷纷颔首:这处古镇不寻常。
质朴依旧
碛口古镇由于开发较晚,数百年晋商文明,在这里留下质朴又坚韧的气质。
碛,本意为浅水中的砂石。湫水河与黄河在此交汇,因黄河水道猛缩,大量泥沙积淀,无法通航。来往客商只能将满船的货物卸在碛口岸边,再雇用驮队经陆路转运。想当年,船筏穿梭于黄河,驼铃回荡在山谷。河岸上商贾云集,店铺林立;一街灯火,昼夜辉煌,正是“水旱码头小都会,九曲黄河第一镇”。
碛口兴于黄河,衰于铁路。民国年间,京包、同蒲等铁路相继建成,黄河水运没落,碛口渐渐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直到近年,碛口重新渐为人知——1989年10月,著名画家吴冠中到碛口采风,对古镇原汁原味的传统风貌赞叹不已。1999年9月,碛口被公布为山西省风景名胜区。2005年9月,碛口镇被公布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12年10月,碛口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碛口古镇的旅游开发很晚,当地土生土长的姑娘王振花是碛口古镇“走出深闺”的亲历者。上世纪80年代,当地大量乡镇企业倒闭,下岗的碛口人只能外出打工谋求生计。2000年开始,碛口渐渐有了游客,一年多过一年。2006年,镇里号召村民投身旅游业,王振花也正是在那一年回到了镇上。
做了4年餐厅服务员、10年景区讲解员,王振花告诉记者,碛口古镇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质朴依旧:饭菜是真正的农家菜,客房都是实实在在的农家院——不少人家平时院子自己住,只在旅游旺季才收拾出一两间客房待客。镇里最大的院子也就30间房,最大限度地保留着百年前晋商文明在这里留下的印记和气质。
王振花在景区做讲解员,现在一年增收3万元左右。
活的古镇
在这里,悠久历史文明深刻地融进市井百姓的油盐酱醋,而非圈地成景,束之高阁。一间不起眼的民居可能是百年前在商场纵横捭阖的票号巨头,一间售卖土特产品的杂货铺可能是民国时跨国公司的分销机构。历史悠久的文物古建众多,却没有人刻意地圈地成景,这是一处活着的古镇。
一家杂货铺。
四和堂是碛口最大的客栈,雇佣着十几个服务员,最多能容纳150位客人。客栈老板是孙文莲的姐夫,她告诉记者,这间客栈创建于清道光年间,曾是碛口最大的油店,经营粮油。因其构建之初为四份银股,故名“四合堂”。鼎盛时期“窗泊百舟,门走千驼”,生意北到包头、银川,西接陕西“三边”,东至太原、京津。
1940年碛口解放,八路军120师在四和堂原址开办“新华商行”,专营过载货物转运,有效地支援和繁荣了边区经济。全国解放后,四和堂成为碛口粮站。上世纪八十年代粮站迁走后,四和堂闲置,原有房屋自然坍塌,损坏严重。后来由本地人张广德集资买下,开设了现在的“碛口客栈”。
变与不变
十几年低强度的旅游开发,使得碛口古镇房子没变,交通变了,人也变了。
在四和堂,院落房屋并未因游客改变原有的面貌。院子内柱子有直有弯,窑洞的砖石大小不一,甚至有半间窑洞。记者入住时,总觉得有些不协调。对此有人解释:这些窑洞从前大多用来存放货物,而非居住。因此选材、朝向、美观等方面并不讲究,只重实用、最大限度节省空间。
记者问到房屋古建的修缮花费几何,孙文莲突然愣了一下,进而解释:这里的建筑一直以来都是小修小补、修旧如旧,其实从没做过真正意义上的装修。只是每年旅游淡季,家里都会对屋子整个重新打扫一遍。
孙文莲掀起自家客栈窑洞口的门帘。
房子没变,碛口古镇的交通却变了。2010年以后,这里的交通设施越来越完善。就以四合堂前的沿黄旅游公路为例,这条路从前是附近交通的主干道,大小车辆都要从这里通行,十分拥堵。后来,当地为景区新修了沿黄改线工程,让来往的货车绕过景区路段,大大缓解了景区的交通压力,优化了游客的游玩体验。
人也变了。王振花回忆,从前镇上相对闭塞,外来者极少,当地人也不习惯和外来人打交道。随着碛口古镇旅游发展得越来越红火,面对四面八方的来宾,当地的男女老少现在会自然地与游客聊起家常,介绍自己的家乡。这些被岁月浸染的古镇人,也是碛口最美的风景。
栏目主编:樊江洪
文字编辑:樊江洪
题图来源:新华社
文内图:肖彤摄。